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为成都“定制”可持续发展方案

2018-08-02 08:48   来源: 成都商报   编辑: 梁巍   责任编辑: 马兰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是什么?成都如何可持续发展?如何打造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示范样本?……

昨日,第二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在成都市开幕。论坛由联合国人居署、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共同主办,成都市人民政府承办,将持续至3日。本届论坛主题为“城市变革与发展”,来自全球各地的500多位嘉宾围绕这一主题,开展创新驱动培育新经济动能、低碳城市促进绿色发展、城市群建设助力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等分论坛讨论。

以人为本 打造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样本

在去年举行的首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上,联合国人居署和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合作发布了首批5个国际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包括成都。经过一年的深入调研和共同建设,双方为5个试点城市践行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出了《国际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的导则》(以下简称《导则》),提出打造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示范样本。

《导则》深度研判成都经济社会情况,得出结论,从发展阶段上看,成都市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已经进入后工业化阶段,服务型经济成为城市的主要经济;制造业内部结构向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转换;成都市的产业类型正在转型升级,如何做出特色,需要从影响产业布局的主要因素进一步优化。《导则》分析国际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市案例,为成都提出启示:在城市推进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吸收引进并且创新发展自己的新型产业。

错位发展

加强边界的统一规划

成都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导则》提出措施建议:成都市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思考区域协调的新融入战略。

一方面借势成渝世界级城市群建设,错位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边界的统一规划,科学引导跨界城市组团的发展,防止城镇连片开发。

《导则》提出,成都市的品质提升,需要考虑:人文之城、休闲之城;生态与景观营造;公共服务提升与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与城市产业升级协同等,包括适度超前考虑无人驾驶等城市基础设施的试点和建设,通过智能城市基础设施的提升带动城市产业的升级协同。

此外,《导则》还对生态、空间、产业等,提出发展建议。

《导则》同时提出路线图,包括智能绿色新型城镇化,成都市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将是聚合智能绿色基础设施、智能绿色建筑、智能绿色交通的智能绿色新型城镇化;在消费升级背景下,绿色消费需求将持续增长,驱动绿色产品和服务输出,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驱动力;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为代表的绿色新兴产业发展契机;从全球角度来讲,全球城市转变成以金融科技主导,成都要在金融和科技上发力。

抵消排放

成都建500亩碳中和林

坐飞机、开空调、吃午饭、印资料……开一场会议,必不可少也会带来碳排放。昨日上午在成都开幕的第二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首次在四川以建森林的方式来抵消论坛产生的温室气体。

上午开幕的论坛上,成都正式启动“碳中和”项目——今年10月,成都将以香樟、银杏为主要树种,在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500亩碳中和林。未来20年,这片森林碳汇将抵消此次论坛产生的全部温室气体排放——预计排放温室气体921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交通工具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占到了50%以上。

碳中和,是指组织或个人通过开展植树造林增加碳汇等方式,抵消其排放的二氧化碳,从而实现“零排放”目标。作为倡导绿色低碳可持续理念的创新形式,碳中和项目近年来已在高规格国际大会中逐渐采用。

这也是四川省首次在国际会议中实施碳中和项目。记者注意到,《成都市建设低碳城市推进绿色经济发展2018年度计划》已经将策划实施碳中和示范项目列为重点任务之一。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市已在前期会同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管委会为本次论坛规划500亩碳中和基地。在全国节能宣传周、低碳日期间,成都还发动1.4万人次在线参与节能低碳主题知识竞赛,2018名优胜者获得的个人专属树苗也将种植于该碳中和林,年内作为低碳宣传教育基地向市民开放。

观点

在全球城市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前提下,中国城市的规划与可持续发展低碳路径是相吻合,还是相悖?对于地处西部腹地的成都来说,如何把可持续理念更好落地于城市发展中来?

昨日,来自全球的近300位嘉宾聚在蓉城,谈论的重点很明确——未来中国及世界如何通过创新与变革,让城市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资源利用及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持续有效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1:城镇化

“以人为本是首要考虑条件”

当谈论起城市可持续发展时,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首席经济学家李铁首先提到的关键词是“城镇化”。这三个字背后是中国14亿人口的人口基数,当城镇化进程中每一个百分点的增长,都将涉及到1400万人口在城市增长。

“对于中国城市而言,可持续发展阶段中每个如何根据自身发展情况来制定发展政策,是面临的首要难题。”李铁说。

实际上,在国际关系越发复杂的情况下,如何启动内需成为了应有的一盘大棋。而启动内需,最大的一个变数和最大的一个手段就是把城镇化问题作为重点。城镇化的变迁关键在于城市的流动。无论对于城市或是小城镇,这都会带动启动消费需求的变化。

李铁表示,例如2.8亿农民工和7300万城镇间流动人口都是属于存量的城镇人口,考虑其在城里还没有完全购买住房,成为了未来可预计的增量的一两亿人口。如果他们真正实现挪移和变迁,在城市或家乡的城镇去购买住房,将带来内需的变化,从而启动城市消费的增长和投资。

“未来,当中国面对城市化以及城市发展转型,首先要重新认识可持续的发展城市在中国到底是什么。”李铁表示,目前进行城市治理时,往往更注重表象视觉上的绿色与干净,以及建设水平和建筑形态的改变,而对于一座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而言,为城市居住者提供便捷的生活是关键,要注重居民需要哪些服务,“以人为本是必须首要考虑的条件。”

关键词2:韧性城市

“建空中连廊以防暴雨”

这个夏天,成都遭遇了多场持续强暴雨。如何破解这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困扰?世界银行城市、社会、乡村及韧性城市部高级城市专家王雪漫以“韧性城市”作出了回答。

“如果在城市公共空间和社区空间中,能够预先建设空中连廊,平时作为慢性系统,当暴雨来临时,人们则可用二层通道保证基本的交通联系,这样的城市将更具韧性。”王雪漫说。

要满足上述城市可持续化,要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王雪漫提出,首先要在构建持续发展城市框架的过程中,综合性地看待问题。例如,在城市发展中一味强调建设“好”的基础设施,而忽略城市本身特色,那大量城市最终将成为复制化发展,而失去城市本身特点,难以成为全球性大都市。

作为国家低碳城市试点,成都在可持续性的打造上已经完成了大量实践。王雪漫指出,成都著名的天府绿道,推进的公共厕所革命,以及对共享单车等低碳理念的普及,无疑是该城市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萌生的新理念。

从低碳城市到韧性城市,成都应该怎么做?王雪漫建议,在立足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城市,成都要定义更宽泛的韧性概念,除了现有的绿色发展、低碳城市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要创新性融入“韧性”观点。“例如,基于地理位置的特点,成都可以同重庆携手打造‘成渝发展圈’,通过构建城市群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规划之外,实践更是关键。“当我们在规划韧性城市时,更重要的是考虑可实施性。”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邱爱军表示,成都不仅要打造韧性城市理念,更要有韧性视角——例如在公园建设、街区建设时,要根据普通人的需求来规划,在改变老街区时要遵循居民意见,让项目实施更有韧性与包容性。

逛展

智能窗户能控温 “一键减排”APP

昨日,第二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在成都开幕,同时拉开帷幕的,还有与论坛同期举办的“首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博览会”。

从昨日到8月3日,目前可持续发展领域已取得的一些成果在世纪城新会展中心进行集中展示。成都商报记者逛了一圈,发现有这些“逛头”。

熊猫巴士萌翻了

倒三角的“黑眼圈”、桃心状的“黑鼻子”,长了一副熊猫脸的双层巴士独自占了一个展位。记者走近了解到,这辆巴士分上下两层,共有35个座位,载客量为80人。最值得注意的是,这辆巴士是纯电动的新能源公交,顶层为全景防紫外线玻璃。

“这辆巴士是为了成都的观光线路设计的,因此采用了熊猫这个成都元素。”公司市场部部长张启兵告诉记者,5月下线后,这辆巴士已经完成调试、随时准备上路了。

除了外表呆萌,双层结构复古,这辆新能源公交的技术也颇值得关注。“实际续航里程可以达到300公里,跑一天没问题的。”张启兵表示,和目前需要一个班次就充一次电的新能源公交相比,这辆更为省心省力,同时在晚上用电波谷的时候充电,运营成本也可进一步降低。

丹麦智能窗户

目前很多建筑能耗过高,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严重。绿色建筑,成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经常被提及的一个词。

威卢克斯,这个专攻建筑采光的丹麦品牌,在全球建材领域里颇为出名。今天,他们带着两扇窗户来到了展馆。“这是由三层玻璃组成,里面还充满了惰性气体,氩气。”地区经理郁春告诉记者,这让窗户能发挥极佳的隔音、隔热作用,同时窗户里还安装了感应器,能根据屋内的湿度、二氧化碳和温感智能调节窗户的开关和幅度。

“这能有效地控制屋内的温度,4、5月时都不用开空调的。”郁春表示,这应用到建筑当中能有效降低建筑能耗。

APP引导市民自愿减排

日常生活中,如何引导市民自愿低碳减排?在博览会上,记者看到一个新颖的碳减排APP——绿豆芽,输入减排口令,即可以把日常生活产生的碳排放进行“中和”,还能发“碳”朋友圈、减排购物和交易赚钱等。

据四川绿豆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李雯琦介绍,该APP中的“碳”来源是新能源项目的碳减排量,由国检集团核定后,可出让给普通用户,通过发“碳”朋友圈的形式,将“碳”分享出来,中和掉用户日常生活产生的碳排放量,促进市民自愿参与到低碳行动中来。

成都商报记者 尹沁彤 叶燕 邹悦 实习记者 郑鑫 摄影记者 王红强

原标题:为成都“定制”可持续发展方案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