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突出基层党组织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以党建促乡村发展
发展快不快,全靠车头带。加强农村基层党建,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固本之举。成都市将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放在重要位置,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着力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加快实施乡村人才培育聚集工程,锻造“一懂两爱”高素质专业化“三农”工作队伍,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全面提升引领能力,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建强基层党组织 夯实乡村振兴战斗堡垒
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农村基层党组织强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骨干队伍行不行,直接关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好不好。我市突出基层党组织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以党建促乡村发展。
崇州市王场镇群众对此深有体会。该镇从最接近群众的党小组寻找突破口,不仅带动群众跑了起来,产业也富了起来。
据王场镇党委书记任恩志介绍,王场镇有8个村2个社区,以前每个村有6至7个党小组,由村上指认的组长和组员们除了负责收党费和通知其他党员干部开会外,几乎没有别的事可做。党员的代表性和先锋模范性没有发挥出来,无法带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发展基层党组织建设,首先要打破这个陈规陋习。
王场镇东风村是该镇典型的农业村,清源土地股份合作社是该村的发展亮点。2015年8月,该村开工建设粮食烘储中心。村支书曹治良向任恩志提出在该村专门建立烘储党支部,便于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一个村除了发展农业,还有其他产业和社会管理事务需要处理。“建好管理好党小组,就等于抓住了群众的心。”王场镇党委尝试把村支书建议设立的党支部改成党小组,在多次召开镇村组干部会议协商后,1+N党小组工作制应运而生。“1”是指要建设好一个党支部,各村(社区)党支部按照五好党支部要求抓好支部领导班子建设、思想作风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N”是要求各村(社区)党支部打破以往村小组界别限制,尝试根据各村(社区)经济、文化乃至社会管理特色,推荐选出N个党小组。通过召开党员大会,结合党员自愿报名,推荐选出文化宣传、项目监督、社会协商、城乡环境、纠纷协调和治安维稳6个党小组,再由这6个党小组分别无记名选出6个小组长。
将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将党员聚在产业链上,将农民富在产业链上,这是成都市扩大农村新型领域党组织有效覆盖的有效途径,也是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提高党领导农业农村工作能力的有力抓手。在这项探索中,我市探索建立农村新型领域党组织设置方式和运行机制,统筹推进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农业园区等农村新型领域党的组织工作覆盖,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率分别达90%、100%。
不仅要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我市还注重以党组织为核心、自治为基础、法治为根本,德治为支撑的“一核三治、共建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新机制,规范村民委员会、村民议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等农村自治组织建设,规范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协商议事机制,规范农村基层治理“七步工作法”,建立自治组织定期向村党组织报告工作制度,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
在党组织的引导和群众的民主决策下,王场镇各个村积极加入进来,走出了各自的特色发展之路。
东风村依托清源土地股份合作社和粮食烘储中心,建立了烘储党小组,这在粮食烘储中心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了解,粮食烘储中心建设除了财政补贴外,需要自筹一部分资金,村上曾经号召清源土地股份合作社社员入股,结果近千户社员只有300多户入股。烘储党小组成立后,通过无记名方式投票选出的党小组长和成员挨家挨户宣传动员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合作社成员入股率达到96%,保证了烘储中心的建设,群众也很满意。村支书曹治良说,以前党小组组长由村上任命,现在烘储党小组组长和成员都是由群众自己选出来的,群众熟悉和信任,做起事来当然事半功倍。根据发展需要,烘储党小组成员已由8人发展到目前的14人。
不仅是王场镇。据悉,狠抓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我市坚持以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充分履行好、发挥好领导本地区工作和基层治理的职能作用。近年来,全市推动落实全市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实施意见18条,强化区(市)县委“一线指挥部”作用,强化乡镇党委“龙头”作用,强化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扎实开展“三分类三升级”活动,倒排确定221个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形成工作台账,按照“一村一策”制定整顿方案,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同时狠抓村级党组织规范化运行,围绕健全基本组织、建强基本队伍、开展基本活动、落实基本制度、强化基本保障,全面落实四川省《村党组织工作运行规则》,以包括崇州竹艺村、蒲江明月村、邛崃市临江社区等在内的117个引领性示范社区为重点,开展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集中攻坚行动,实施党群活动中心“三去一改”亲民化改造,不断提升规范化运行水平。
选好农村带头人 打造作风正业务强的干部队伍
“还有没有桃子?”货车停靠在简阳市平息乡民和村活动中心前,该村的“第一书记”李勇带领收购商寻遍了村上的果园,摘下最后一批桃子。上秤、装车、收钱,村民们笑开了花。“李书记,村上42000公斤水蜜桃全部卖完了!”“李书记,感谢你!咱们今后彻底翻身了!” 村民们兴高采烈地说。
村民们一口一声的“李书记”,其实并不是民和村当地人。民和村位于简阳市东部边陲,因道路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较差、产业发展滞后等原因,于2014年被评为省定贫困村。去年4月,李勇被成都市委组织部选派为扶贫攻坚30名优秀选调生之一,离开龙泉驿区黄土镇团委书记的岗位,成了这个贫困村的“第一书记”。一年多以来,凭着自己农学硕士生的扎实功底,以及在龙泉驿区积累的产业经验,他带领村“两委”迅速选定了主导产业:与龙泉驿区错峰上市的超早熟水蜜桃品种,建起了2000亩出口标准优质水蜜桃基地,并引导村民组建了水蜜桃种植合作社,走农商文旅融合发展之路,不仅当年就实现了户脱贫、村摘帽,扶贫工作还创造了多个第一。今年2000亩果园初挂果,收获了42000公斤的成品桃。由于该品种早于市场错峰上市,桃果的每公斤均价都在5元以上,最高甚至达到了10元,全乡户均增收600元以上。“今年,我们还将新增3500亩水蜜桃标准化生产基地,让产业为当地走上致富路注入推动力。” 李勇说。
李勇只是我市千万基层干部中的一员,也是我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人才保障作用,带领一方发展的缩影。今年6月,聚焦全市116个贫困村巩固提升、决战决胜,市委组织部再次统筹选派348名驻村工作队开展驻村帮扶,建强村党支部,引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其中从市级机关选派优秀机关干部129名,本科以上学历达91.4%,40岁以下占90.62%,实现了精准选派、精锐出战,确保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取得实效。
“今年春节前夕总书记来川视察时曾告诫我们,任何地方搞得好,都是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乡村要振兴,干部是决定性的因素。”成都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何锻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三农”干部队伍,是成都市乡村振兴组织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为了加强乡村带头人队伍建设,我市对全市258个镇、2644个村开展领导班子运行情况全覆盖大调研、大研判,着力配齐配强乡村领导班子,优化领导班子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着力选拔、培养一批熟悉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城镇建设、基层治理等方面的乡村带头人队伍。从换届以来,调整不胜任乡镇党委书记2人、村党组织书记118人。
着眼长远、立足成都、放眼全国,我市大力引进储备优秀“三农”干部,2017年面向全国引进具有农业专业背景或工作经历的优秀干部5人,近3年来定向乡镇招录大学毕业生242人;从市内选拔20名工程技术、规划建设等紧缺专业“85后”科级干部到市(县)任乡镇长,深入乡镇和农业部门发现掌握优秀干部104人;注重急需紧缺,近3年来面向农业类高校招录急需紧缺专业选调生49人;加强村级干部后备队伍建设,推进“百镇千村头雁孵化工程”和“千村万人村(社区)后备干部孵化行动”,已选拔培育村(社区)后备干部8000余人,实现每个村(社区)至少培养储备1名党组织书记后备干部和2名“两委”委员后备干部。
一方面注重选拔人才,一方面注重对基层干部的素质培养。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我市推动建设村政学院、宝山村庄发展学院、战旗乡村振兴学院、川西林盘培训学院,对全市乡、村党组织书记等全覆盖开展川西林盘整治专题培训达10万人次,组织6000多名乡镇(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到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进行专题培训;近3年来与农业部互派10名干部挂职,选派20多名干部到苍溪县等农村一线锻炼,2010年以来先后选派1461名干部援藏,2018年共选派379名干部到凉山州开展脱贫攻坚综合帮扶工作,切实在实践实战中增强干部“打硬仗”的本领。
创新发展新机制
提升党对“三农”引领能力
行走在小鱼洞镇的乡间田野,一大片错落有致的小楼掩映在青山绿水间;以整片林盘为基础的竹林乡村俱乐部和整座山下的八卦花田已初具雏形;沿着河边是新建的鱼凫湿地,以及贯穿整个湿地的4.1公里林涧绿道,三五成群的市民在这里坐竹排、耍水、露营、品尝冷水鱼,“到渔江楠避暑去!”今年夏天,这里成为了市民游客争相体验的休闲避暑新去处。
这个全新的景区有一个全新的地名:渔江楠——小鱼洞镇在渔洞村、江桥村、大楠村联合成立了渔江楠区域党委。这三个村同为涧江河谷的冷水鱼餐饮长廊核心地段,自然气候相同、环境地貌相近、产业基础相似,但原来各自为政,各自发展,不能形成合力,发展没有后劲。“要驶上发展快车道,必须打破区域限制,打破发展瓶颈。”据渔江楠区域党委书记张世东介绍,小鱼洞镇镇党委通过成立“渔江楠”区域党委,整合三个村的党建和社会资源,共同发动群众转变观念、解放思想,从靠山吃山、挖矿种粮的粗放式发展转变为农旅融合、共创共享的集约化发展,实现以院落、楼栋为区域的共联共治,区域内20余家小煤窑、石灰厂全部关停,公路两旁开起了农家乐,兴起了乡村旅游热。
区域壁垒消除了,各种限制也纷纷打破。曾经横亘在大楠、江桥两村之间的隔断墙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平直的柏油路连通村舍,“连心路”替代了“隔亲墙”,鲜花簇拥道路旁,美了眼、醉了心。没有了界限,区域党委采用“普通党员+普通群众”结对联系机制推进党员群众互动,主动认领事务、互帮互助、睦邻友好,从恶性竞争、单户独干转变为抱团取暖、共赢共富。在镇“1+10+N”集体资产集群发展模式下,区域的全体村民同意并授权村委会,组建大楠村、江桥村两个全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建立“按股享有、民主管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利益连接机制,对河滩地等集体资源经营管理,建成七星池、八卦田、冷水鱼美食长廊等多个项目,力争3年实现集体资产上亿元。在此基础上,通过产业发展和集体资产、资源股本量化,区域90%以上的群众加入合作社并取得股权证,集体组织经济收益按照5∶3∶2 的比例用于扩大再生产、村民分红、社区治理。同时,包装食用笋、棕丝鞋等特色农副产品30余种,为群众就业、创业提供岗位300余个,带动群众增收超过1000万元。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做好新形势下“三农”工作,必须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自觉用新发展理念来指导“三农”工作。成都市始终着力健全党领导农业农村工作机制,要求党员干部转变思想观念,深化区域中心城市、主体功能区、产业生态圈、现代社区治理等理念认识,以制度创新办法推动工作,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在更加广阔的市场运作配置资源。渔江楠区域党委正是此项改革下的有效探索。
而顺应城乡融合发展新要求,我市还将深化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遵循特大城市发展规律和乡村社会变迁自然规律,根据地理人口、空间形态、产业生态圈和区域带动力,依法有序推进撤乡并镇和镇改街道,稳步实施合村并组和村改社区,逐步构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扁平高效的城乡管理组织架构。
本报记者 陈泳 李萌 摄影 胡大田 谢明刚
原标题:成都全面提升引领能力 为乡村振兴夯实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