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锦江、望江楼美景 资料图片
从来不缺文化元素的成都,提出向世界文化名城迈进。9月25日,成都举行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大会,提出要把“三城三都”作为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金字招牌”,力争到2020年,“三城三都”品牌行业价值凸现,建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世界文化名城。
这在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看来,无疑是一场“及时雨”。在接受成都商报记者专访时,陈少峰特别点赞成都“大文化”概念,称赞成都在规划时不局限于文创领域,更将目光放在了体育、音乐、美食等多个产业领域。“成都的文化特征不只是熊猫、茶馆、麻婆豆腐等表层符号。”陈少峰指出,作为消费型城市,成都文化同样值得深度挖掘进而“卖”给世界,通过天府文化品牌的打造与传播,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自己。
更多元
建设更多体验中心
把成都故事融入文化消费体验
翻看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计划,成都的目标很明确——将打造世界文创名城、世界旅游名城、世界赛事名城和国际美食之都、国际音乐之都、国际会展之都。其中,成都提出要繁荣音乐消费,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大中型演艺场馆、城市音乐公园,扩大成都城市音乐厅、音乐广场、演艺中心等大型音乐演艺载体辐射力和影响力,打造世界性音乐地标殿堂。
陈少峰评价成都是一座“消费型”城市,这意味着这些基建项目的打造将为成都创造更多的消费场景。“成都本地的文化消费很突出,历史遗迹这样的传统文化消费受到追捧,所以产生了很多消费。”但对于目标直指世界文化名城的成都而言,这样的消费还不够。陈少峰表示,成都还需要建设更多的体验中心,把成都故事融入文化消费体验。
一个简单的案例即是,如何把成都本土音乐元素转变为消费场景。陈少峰举例称,位于成都的四川音乐学院是本土音乐文化的代表,但游客往往很难接触到更多音乐元素。“如果能够建设一个音乐中心,把传统文化转变为交流体验,就能帮助成都在吸引游客的同时,增加在成都的停留时间和消费基数,进而打造本土特色的文化消费品牌。”
除了体验中心这样的消费场景,陈少峰还建议成都在夜间旅游消费上“下功夫”。这也与成都城市发展战略不谋而合——在今年发布的《成都加快建设国际消费城市行动计划》中,成都提出加快培育锦江夜消费商圈,引入川菜、川剧等传统特色业态和现代新兴消费业态,打造成都夜消费地标。
更国际
国际视野看产业发展
好品牌将驱动消费升级
泡茶馆、看川剧、掏耳朵……作为成都文化的集中体现,宽窄巷子不仅见证了这个城市的历史和生活记忆,还延续着成都人的生活态度,形成独树一帜的宽窄文化。
“这里有体量巨大的游客消费群体,如何推出好的产品引导消费是关键。”陈少峰说,成都在文化消费产品的打造上,更多关注于熊猫、茶馆、麻婆豆腐这样的符号,未来还需要通过文化故事带动城市品牌营销。
实际上,陈少峰更希望成都除了麻婆豆腐等外,有更多国际化的文化内容和品牌输出,进而增加成都进军世界文化名城的文化软实力。深究其背后原因,陈少峰指出,国际化的文创产业发展将帮助其培育更多能够进军世界的文化品牌。
“成都已经拥有一定规模的本土文创企业和人才,它们正在本土内生增长,为城市创造更多文化价值。”他建议,在现有完整项目的布局下,成都接下来要继续“聚合人心”,加大力度培养和扶持企业和人才,让承载成都文化的品牌对外辐射,同时以品牌为切口,持续推动成都文创产业环境的转变,从而驱动城市文化消费升级。
陈少峰特别提到,要引入更多文创企业的总部基地,“而不仅仅是分支机构”。在他看来,通过产业环境的优化,越来越多学术研究、国际交流将在成都汇聚,成都将吸引更多有创造力的机构入驻,从而以本土文化为蓝本激发创作更多文化产品。成都商报记者 邹悦
原标题:除了熊猫、茶馆、麻婆豆腐…… 成都还有很多文化值得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