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乡村振兴勇逐时代浪潮 成都农业农村焕发新活力

2018-10-07 09:21   来源: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   编辑: 梁巍   责任编辑: 马兰

美丽竹艺村镶嵌在川西大地,宛如画境。本报记者 吕甲 摄

一个蒲团,两三双鞋垫。坐在崭新的“布鞋坊”里,赖淑芳静静地纳着鞋底,上线、捶底、砂边……针脚细密,不疾不徐。

外面是一拨又一拨游客和参观者,看工艺,买布鞋,有的还亲自上阵体验一番,感受手工布鞋的传统文化。自从有了布鞋坊,赖淑芳终于可以多收一些徒弟,让手艺传承下去,市民们也可以更好地体验了。

在郫都区战旗村打造的“乡村十八坊”里,这个闻名全国的农村改革“试验田”再次长出新成果。从都江堰无坝引水滋润成都2000余年,到改革开放40年历程,成都始终充满着兴农有术、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以国家战略的形式为乡村振兴勾勒了宏伟蓝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新起点,成都以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和全省乡村振兴大会精神为指引,以五大振兴为抓手,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遵循绿色发展理念,着力推进乡村振兴“十大工程”“五项改革”,力求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交出一张优异答卷。

改革发力

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

8月23日,崇州市举行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颁证仪式,向道明镇龙黄村、白头镇五星村出租宅基地(房屋)的3户农户和承租宅基地(房屋)的2名业主,分别颁发了农村宅基地资格权证、农村宅基地(房屋)租赁使用权证。据了解,此次颁证共涉及1612.37平方米宅基地、1340.56平方米房屋。这是成都市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股(联管)改革试点以来的又一破冰探索,也是四川省首本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产权证书颁发。

这不是一张简单的产权证,是一张增强屋主和租客双方“安全感”的凭证。对于屋主——道明镇龙黄村11组村民胥念勇而言,最担心合同签订租期完成后,他的宅基地不能收回来。租客也担心:“投入了那么多精力和资金,经营走上正轨了,突然农民不租给我了,咋办?”

这一天,胥念勇拿到了自己宅基地的“资格权”证书。同时,他将农房流转给了合作社,合作社也拿到了“使用权”证书,合作社与租客签订的协议也有了保障。崇州市出台了《关于开展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促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以及相关配套文件。为土地办证是又一次对农村资源“松绑”的改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催生了“就地入市+乡村旅游”等新机制。

改革的基因链承接着传统与未来,总是在成都农业发展的每一个关键环节突破。1978年,原温江地区金鱼公社在全国率先“包产到组”;1983年,以“市带县”为标志,推动行政体制改革;2001年,以启动免征农业税试点为标志,推动分配制度改革;2003年,以促进城乡一体化为标志,推动统筹城乡改革。

在成都决策者看来,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是激活乡村力量的内生动力。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全国首个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市,成都市在深化改革的道路上从未止步。如今,全国33项农村改革中,成都承担的有15项。

站上新时代,“五项重点改革”成为成都乡村振兴战略的“纲”。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公共产品服务生产供给机制改革、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围绕科学配置利用各类资源要素的各项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一项又一项的改革举措,刷新着成都农村的改革进程,限制农业农村发展的瓶颈被一一打破,为成都“三农”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产业振兴

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

进行采收前的质量检测,安排运输公司到基地拉货,指挥包装公司按订单分级、装箱,贴上“水口红”品牌标识,再通知物流公司上门取件……这几日,蒲江县水口村的村支书赵兴丽忙得不亦乐乎,自从接触互联网以来,水口村的红心猕猴桃和柑橘都从现代农业电商基地出发,通过淘宝、京东等知名电商平台和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销往全国各地。

“目前全村有61家电商,线上销售额达2000多万元。”依托互联网,水口村找到产业致富路,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32000多元,水口村一跃从市级贫困村逆袭成了蒲江县先进村。

“不仅有果子收入,我们还要接待市民采果休闲、给其他地区提供种苗和技术服务。”而在“触网”的同时,水口村的乡村旅游也在富饶的土地滋养下茁壮成长。

成都是全国农家乐的发源地,走过30余载光阴的历练,成都的乡村旅游经历了萌芽、发展、壮大、低迷、转型、提质等多个阶段,为全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样板和借鉴。2017年,成都农业增加值519亿元,适度规模经营率60.8%,农产品加工产值1400亿元,其中,乡村旅游总人数超过1亿人次,总收入达328亿元。

在成都的决策者看来,城乡新形态如一个新生的要素市场,土地、房屋、人力、资源等都重新组合,催生新的产业空间,也必将带来全新业态和农商文旅融合发展。

“农业+”是中央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的重要部分,这一政策在成都落地实践,具化成了“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实施“农业+工业”行动,突出发展食品饮料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实施农业+文创”行动,规划建设一批农业文创示范园区、农业文创空间;实施“农业+康养”行动,推动形成集旅游、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等健康服务新理念为一体,产业共融、业态相生的康养产业业态;实施“农业+会展”行动,加快建设天府农业博览园,提升成都国际都市现代农业博览会、中国·四川(彭州)蔬菜博览会等农业展会的对外影响力……目前仅水口村所在的蒲江电子商务产业园,就培育电商主体3400余家,实现网络零售额8.5亿元;建成农旅融合景区5个,2017年乡村旅游收入6.5亿元;建成出口备案基地6个,2017年农产品出口额达2.6亿元;培育生产性服务主体23家,实施公共植保20万亩、全程托管1.5万亩,标准化覆盖面达98%……一个以农业为核心的现代农业产业生态圈正在聚集成环,有力促进城乡功能和空间融合发展,传统的农业农村焕发出新的活力。

生态改善

大美乡村寄托农耕乡愁

翡翠般的绿道贯穿而过,宝石般的湖面碧波荡漾。各式火锅台散布在水陆之间,在亭台间、水面上、荷塘中,甚至是树梢上,客人们在夏夜的凉风中吃着火锅,呼吸着新鲜空气,享受着生态田园的浪漫与创意。

吃火锅,对于成都人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休闲场景,可在新都区三河街道天府沸腾小镇,这家名叫玛歌庄园的火锅店却因为一条绿道而“沸腾”起来,6月网络热搜达34.4万次,在抖音、朋友圈、各大APP及公众号上迅速传播,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打卡胜地,日均接待游客逾4000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0余万元。

“天府之国,饥馑从人”,这是农耕文明对成都平原丰富物产的描述。“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这是规划者对川西平原2000余年来的风貌把握。成都,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地理文化的基因所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守护自然肌理,留住川西风貌。在成都市的乡村振兴战略中,以“西控”区域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建设被写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大地景观再造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在成都市正在大力实施的乡村振兴十大工程中,有关生态文明的工程就占了三个。其中总体规划建设16390公里的三级天府绿道网络体系,成为承载成都平原青山绿水的天然绿肺。作为成都天府绿道体系的一部分,沸腾小镇所在的锦城绿道,通过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服务功能和丰富旅游要素等方式,将绿道串产业、串景区、串林盘、串社区,营造出多功能叠加的高品质生活场景和新经济消费场景。“天府绿道与川西林盘相得益彰,将串联起沿途田园人文景观要素之美,寄托人们浓浓的农耕乡愁,让大美乡村发挥出更多功能”。四川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景观院院长高静表示。

在成都方案中,特色小镇是一个连接城市和乡村的载体,面积3—5平方公里,可以打破现有行政区划来建设。采取“特色镇(街区)+林盘+农业园区”“特色镇(街区)+林盘+景区”“特色镇(街区)+林盘+产业园”等模式,以“西控”区域为重点,建设100个特色小镇。

去年9月1日,成都对外发布“一轴两山三环七带”的天府绿道建设计划,构建覆盖成都全域的区域、城区、社区三级绿道体系。全长1.69万公里,是世界最长的绿道之一,到2035年市域绿道体系全面成网。截至7月底,成都已建成天府绿道1585公里,其中区域级绿道276公里,建设了文化设施406个、体育设施826个、旅游设施375个、景观农业43处。

“产田相融、城田相融、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形态露出轮廓:“多个主体功能区+特色镇(街区)+新型社区(林盘聚落)”三级城镇体系,塑造历史文脉、经济流向、绿色廊道、产业分布交互融合的空间结构。

“我们最终要成为集美食娱乐、音乐展演、田园体验、运动休闲、乡间文创为一体的城北生态旅游区、环城生态带特色目的地。”按照规划,天府沸腾小镇将依托成都北部最大山地、生态旅游区和环城带新都段唯一最美田园、西部音乐之都地域、天府锦城绿道工程和已有特色文旅项目等复合型资源条件,力求将现代服务业及旅游业态中原有的“吃住行,游购娱乐”和新兴的“商学养,闲情奇”结合,打造成为一个音乐+餐饮服务业产业融合的绿色经济典范。

本报记者 李萌 陈泳

原标题:乡村振兴勇逐时代浪潮 成都农业农村焕发新活力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