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人民日报:四位非洲记者的成都印象

2018-10-29 07:11   来源: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   编辑: 申海娟   责任编辑: 马兰

QQ图片20181029071106

热情的成都,是外界观察中国的一扇窗。图为青白江国际铁路港 本报资料图片

在国际铁路港挑选来自世界各国的商品,在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与“网红”国宝合影,在宽窄巷子里听戏品茶、学写毛笔字……接过成都递上的名片,“一带一路”中外媒体跨境采访调研行的记者走进了一个个精彩绝伦的世界。热情的成都,是外界观察中国的一扇窗。正如塞拉利昂《协和时报》记者马盖所说,“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

阿布达拉(《苏丹视野报》记者)——

开放高地

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在成都市规划馆,一块硕大的沙盘模型令我印象深刻。成都高新区——这块面向世界的开放高地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从无到有,一步一个脚印,中国人的规划能力确实了不起。高新区之所以能不断实现新的发展,根本动力是来自创新。

来中国之前,我只知道这个国家非常大——面积大、人口多。如今,我发现这是一个富有创新意识的地方。共享单车、手机支付,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都离不开创新。就连手机的应用都需要时常更新。这体现了应用开发者的聪明才干与创新激情。

我注意到,习近平主席本人非常注重创新。他多次在讲话中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并且鼓励创新。这为一个国家走创新发展道路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作为记者,我关注中国媒体的融合发展。在这个领域,很多创新的案例都值得思考和借鉴。例如,中国的媒体与主要社交媒体有机结合,读者获取资讯更加方便,也更有参与感了。我采访过人民日报社等好几家中国媒体,他们都在新媒体的开发和运营方面做出了成功的尝试。例如,设立专门的新媒体部门负责日常运营、打造契合受众需求的融媒体产品等。我将把中国同行的成功经验在我们报社推广,希望能尽快为报纸研发出一款客户端。

埃卢索基(尼日利亚《今日报》记者)——

相信中欧班列

也能造福非洲

成都不是边境城市,怎么会有国际铁路港呢?

10月26日,我带着这个疑问来到成都国际铁路港采访。虽然早就听说过中欧班列,但亲眼看到如此大规模的国际铁路港,依然感到很震撼。工作人员告诉我,这条中欧铁路通道目前已连接了中国14个城市、国外21个城市,累计开行国际班列超过2800列。相信中欧班列也能造福非洲。

我采访了一家进口肉类食品的企业负责人。他说公司刚成立的时候并没有中欧班列,随着铁路的开通运营,产品进口效率提高了。他高兴地说,现在中国对进口肉类的需求量很大,基本到港口就销售一空,市场前景非常好。我认为,这就是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开展国际合作的很好见证。

我还参观了四川自贸试验区青白江片区。在那里,我见到了很多不同肤色的工作人员。其中一位法国女士告诉我,她在中国已经工作很多年了。因为这里对不同文化非常包容,所以很多外国人长期在中国工作生活。

如今,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我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外开放。在参观期间,记者们就此展开了热烈讨论。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自解决所有问题,任何国家的发展都需要邻居、朋友的帮助。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提倡国家间跨越分歧、加强合作,我认为这是当前世界最需要的。

奥姆努(南苏丹国家广播公司记者)——

这么好的环境

让人都不想走了

我在成都看到了大熊猫,这让我感到非常幸运。在我们国家,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机会看到这种珍稀动物。

成都确实是一座非常宜居的城市。在我们居住的酒店门口有一条河,每天清晨我都看见人们沿着河边的绿化带散步、锻炼,大家脸上的神情透露出幸福与安逸。这么好的环境让人都不想走了!

好环境需要大家共同保护。不光是成都,在我所采访过的其他地方,当地政府、企业和民众都有很强的环保意识。我也了解到,很多企业、工厂由于污染环境而不得不关停、整改。

从长远看,注重环境保护的发展更具有可持续性。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如何处理好现代化进程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一个重大课题。习近平主席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际上是为民众的生存环境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也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布拉(津巴布韦《星期日邮报》记者)——

中国对文化的坚守

值得我们学习

成都的宽窄巷子——一个名字很奇特的地方——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这里,随处可见的古迹并没有被围起来,而是被充分开发利用,展示着中国传统工艺品、服饰、美食等文化,很好地与现代科技融合在一起。成都以这样一种看似简单的方式,很好地把传统文化融入了人们日常生活,并持续地保护和传承下去。

中国注重文化保护,所有文化元素都能在历史中寻到足迹。这能帮助中国人建立身份认同,不仅了解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还告诉子孙后代,不断传承和保护自身的文化传统。

国家发展力量就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的。只有清楚来处,国家才会有前进的力量。中国对文化的坚守值得我们学习。

在宽窄巷子的一家书店里,我看到了很多中文书籍,有本国作家撰写的,也有翻译的作品,还有大量古籍。这背后是中国对知识产权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一个国家对语言和文化的保护是非常有价值的,这种做法值得津巴布韦借鉴。

人民日报记者 宦翔 李翔

原载《人民日报》2018年10月27日11版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