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四川,成就这位明代诗人的诗和远方

2018-11-02 07:03   来源: 四川日报   编辑: 段琪琳   责任编辑: 马兰

成都郫都区望丛祠荷花池。孙浩摄

望丛祠。郫都区摄影家协会供图

品诗

送谢武选少安犒师固原因还蜀会兄葬

天书早下促星轺,二月关河冻欲消。

白首应怜班定远,黄金先赐霍嫖姚。

秦云晓渡三川水,蜀道春通万里桥。

一对郫筒肠欲断,鹡鸰原上草萧萧。

——《诗词若干首——唐宋明朝诗人咏四川》诗词集第五十九首

评赏

谢榛,明代布衣诗人,山东临清人。对他,世人知之甚少。但在《诗词若干首——唐宋明朝诗人咏四川》中,谢榛在12位明朝诗人中占得一席,诗作《送谢武选少安犒师固原因还蜀会兄葬》收录其中。这首题目多达16字的七言律诗,单解题就是一大学问。而且作为一个毕生从未到过四川的山东人,谢榛这首诗缘何成为“咏四川”的经典名篇?

近日,记者对话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专职博士后、助理研究员吕东,这位潜心研究古典诗词的“80后”海归学霸对谢榛其人其诗进行了精彩的解读。他直言:“谢榛一生从未游历蜀地,诗中却对此熟稔于心,正是因为他与这首诗中提到的四川朋友谢少安交情深厚。朋友间聊过的四川,沉淀为谢榛心向往之的诗和远方。”

开篇留白 奠定全诗情感基调

16个字的题目,吕东断句:送谢武选少安/犒师固原/因还蜀/会兄葬。“诗题一 开始便交代出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谢武选少安’。武选,官职名,掌管武官的选任、升迁和调动等事务。这位武选的姓名叫谢少安,是谢榛的好朋友。”吕东介绍,谢少安,即谢东山,字少安,号高泉。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登辛丑科进士及第,授兵部主事,后迁郎中,累官至右佥都御史,山东巡抚。“在明确了送别对象之后,谢榛交代了谢少安此行要做的事,一为‘犒师固原’,固原是个地名,是今天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固原县,谢少安领命去那里犒赏军队。二就是他乘犒师之便,取道返乡,到四川料理兄长的丧事。”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叙事顺序,犒师在前,会兄葬在后,并不单单按一个事情经过的先后顺序,还体现了谢少安的为官之道。“一件为朝廷之公事,另一件为私事,天下之事为大,理应先叙。”谢榛如此了解朋友的胸怀,也为其诗作中那般了解蜀地,做好了铺垫。

首联“天书早下促星轺,二月关河冻欲消”,将谢少安“犒师固原”的始因、时间、地点以及天气情况都说清楚了。吕东解释:“‘天书’就是皇帝的诏书,而古代皇帝的使者叫作‘星使’,星使所乘坐的马车便为‘星轺’。充当皇帝使臣是无限荣光的事情,唐代诗人钱起在其诗作《送裴頔侍御使蜀》中就曾写道‘朝天绣服乘恩贵,出使星轺满路光。’但为何天书早下,谢少安迟迟不肯动身启程呢?谢榛并未直白地去解释原因,而是利用环境来渲染谢少安此时的心境,早春二月,北境关河之地虽然结冰正在消融,但仍不免透出一股寒气,从而映衬出星使谢少安内心里的悲伤之感。”吕东坦言,这就是谢榛的留白之妙,不仅为后文抒发悲痛的心绪埋下了伏笔,也奠定了全诗哀伤肃穆的情感基调。开头就扣人心弦,难怪清代著名诗歌评论家沈德潜在《明诗别裁集》中对其评论道:“将题意逐层安放,一气转折,有神无迹,与高青丘《送沈左司》诗,三百年中不易多见者也。”沈德潜将此视为明朝最上乘的两首七律之一,由此可见这首七律在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技高一筹 反衬巧书还蜀之路

颔联“白首应怜班定远,黄金先赐霍嫖姚。”这里用到了借古喻今的手法。吕东说:“班定远,即班超,东汉时期著名的外交家、军事家,他曾率三十六人出使西域,为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官至西域都护,封定远侯,世称‘班定远’。霍嫖姚,即霍去病,西汉名将,著名的军事家,擅长骑射,曾六次出击匈奴,解除了汉初以来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汉武帝曾赏赐霍去病黄金,为他建造府第,他辞谢道:‘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吕东认为,班超、霍去病都是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杰出将领。谢榛以古喻今,以一“怜”字为点睛之笔,抒发出了对于戍边之爱国官兵的无限敬佩和赞美之情,同时也热情呼唤更多如霍嫖姚那样杰出将领的涌现,从而使国家免受外敌的侵扰。

除了借古喻今,抒发忧国忧民之情,谢榛在颈联中,所用到的反衬更是技高一筹。“秦云晓渡三川水,蜀道春通万里桥。”吕东告诉记者:“这一句说的是‘还蜀’的路线和路途,在国事犒师完成之后,谢少安由固原至秦地(今陕西),渡过了三川(指陕西境内的渭水,泾水和汭水),最后到达了蜀地的万里桥(今成都南面)。”这一句对“还蜀”路线的叙述,也是从“犒师固原”转向“会兄葬”的过渡。众所周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但为何谢榛这里描述的谢少安“还蜀”路程,却显得那么轻巧通达?“从固原返蜀路途遥远,并且蜀道之难也自不必说,可诗人却使用‘晓渡’和‘春通’的字眼完成叙述,仿佛返蜀之途在一夜之间便已完成,其实不过是以反衬的手法描写出了谢少安不辞劳苦,马不停蹄的旅途生活以及归心似箭,心急如焚的心情。”

与朋友交 蜀地是他的诗和远方

到了尾联,谢榛写的自然就是谢少安“会兄葬”的私事了。“‘一对郫筒肠欲断,鹡鸰原上草萧萧。’既抒发了谢少安回乡之后的悲痛心情,同时也描写了谢少安料理兄长后事的具体场景,从而达至全诗的情感之高潮。”吕东解析道:“郫筒,酒名,四川郫县所产。往常回乡,免不了与兄长把酒当歌,可亲人已经逝去,对着一对郫筒酒,只会让人肝肠寸断,悲痛不已。鹡鸰,鸟名,又作‘脊令’,比喻兄弟。《诗经·小雅·常棣》中有云:‘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而‘鹡鸰原上草萧萧’不仅道出‘肠欲断’的原因,而且逝者坟头草间的萧萧之声,也不免使人联想到兄长安葬之时,谢少安那发自肺腑的哀啸之悲鸣,由此全诗的情感达至顶峰,在一种委婉曲折的笔调之中,我们也会感同身受那情谊深厚的手足之情。诗中,不仅描绘了谢少安‘犒师固原’的宏阔场面,也抒发了其‘会兄葬’的无尽悲痛之情,内容繁多却井井有条,一气贯通,不落斧凿之迹,气象雄浑,情真意切,实乃上乘之诗作。”

但读过这首诗后,不免有疑问:谢榛当年与谢少安同行吗?为何犒师、赶路、奔丧的所有细节和蜀地之景他都描述得那么生动?答案是:没有。吕东直言:“这些全部都是他想象出来的。这就是谢榛的厉害之处。他这一生从未游历到蜀地境内,却对通达蜀地的路线以及蜀地的风物,如郫筒酒熟稔于心,原因何在?除了他读过大量书写蜀地的书籍之外,更重要的就是他与四川的朋友谢少安交往颇多且友情深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作为一个终身不仕的文人,谢榛与异乡人谢少安平时的聊天绝对不会围绕官场,更多的是怀念家乡。“谢榛听了谢少安讲述蜀地的人杰地灵,山川风貌甚至家长里短,才能创作出如此真实生动的诗篇。”吕东感叹:“除了这首诗,谢榛还写了很多想象蜀地的诗句,‘家在涪川暂归去,万峰回首隔中原。’‘蜀岭云低迎昼锦,巴江草绿换春衣。’‘天开鸟道三秦外,地入蚕丛万岭西。’蜀地,虽是谢榛到不了的远方,但给了他诗意的遐想。”□本报记者肖姗姗

原标题:四川,成就这位明代诗人的诗和远方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