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再创新高 熊猫基地有近200只(2)

2018-11-09 08:28   来源: 四川日报   编辑: 申海娟   责任编辑: 马兰

持续发展

打造世界领先的保护大熊猫一流载体

今年6月,“熊猫之都”总体策划及概念性规划国际咨询公告向全球发出后,共收到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59个联合体、99家机构的报名资料。在刚刚过去的10月,“熊猫之都”总体策划及概念性规划国际咨询方案评审会(第三阶段)结束了逐轮投票,从6个候选方案中选出3个优胜方案,随后交由成都市规划委员会确定最终方案。

由此,经过长达4个半月的征集、踏勘和评审工作后,涉及成都市北湖片区、都江堰片区和龙泉山片区三个区域,规划面积达69平方公里的“熊猫之都”项目设计蓝图,终于要尘埃落定了。

“希望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进我们在大熊猫保护方面的各项工作。”熊猫基地主任张志和说,围绕保护大熊猫这个核心目标,未来熊猫基地将在科学研究、公众教育、文化交流等方面争做世界一流,同时还要进一步覆盖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等多个方面。

在“熊猫之都”项目推进的同时,今年8月份,国内第一家“熊猫国际艺术中心”在熊猫基地开馆。中心位于熊猫基地博物馆三楼,是一个集合了大熊猫艺术品收藏与展览、促进大熊猫文化艺术创作与交流、大熊猫科普教育等多项功能的国际化公益性展示场馆,历经两年多筹划准备建成。该中心从专业性、互动性、功能性、参与性4个方面规划了4个展区——当代艺术空间、多元艺术空间、主题艺术空间和大熊猫文化艺术沙龙。

从此以后,在熊猫基地,不仅可以看大熊猫现场卖萌,还可以观赏大熊猫艺术作品。“这是一个熊猫艺术作品创作、展示和交流平台。”张志和说,该中心的打造,也正是熊猫基地未来发展思路的一个具体体现,“让熊猫基地不仅仅是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也能成为全世界范围内领先的保护大熊猫的一流载体。”张志和希望通过熊猫基地的不断发展建设,积极助力在全社会形成保护大熊猫的良好氛围,让大熊猫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

24年跨国合作的见证者福田丽子:

我想一直陪伴着大熊猫

11月7日,福田丽子又来成都。作为日本和歌山白浜野生动物世界的工作人员,福田丽子已经记不清来成都多少次了。这次,她是来参加大熊猫保护与繁育国际大会暨2018大熊猫繁育技术委员会年会的。

出发前的一周时间,福田丽子都很忙,忙着为参加这次大会做好相关的翻译工作。但是,这份忙碌却让她很开心,因为她真的很喜欢大熊猫。缘分始于1994年,当年,白浜野生动物世界从熊猫基地引进了一对大熊猫。不少日本民众因此与四川结缘,福田丽子更是见证了中日大熊猫保护长期国际繁育合作项目的兴盛发展。

福田丽子的爸爸是中国人,妈妈是日本人,福田丽子从小在东北长大,一直到1986年,26岁的她随母亲到了日本。精通中文的福田丽子在白浜野生动物世界找到了一份翻译的工作,随着大熊猫的入驻,福田丽子成为中日双方共同研究繁殖大熊猫项目的沟通者、联系人。如今,福田丽子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工作了24年,“这是我与四川、与大熊猫的缘分。”福田丽子说。

中日双方在大熊猫的保护繁育交流方面,离不开语言翻译。福田丽子说,她发挥作用最大的时候,就是在治疗、饲养、育幼等几个方面需要沟通协调的时候。“当初在日本,动物园里的饲养员是没有养过大熊猫的。”福田丽子回忆说,但凡有一点不明白,饲养员们就会向大熊猫基地求助,这样的时刻往往是不固定的,一旦发生情况,福田丽子总是第一时间被叫到现场。

经过多年来的积累和发展,白浜野生动物世界在熊猫基地的指导下,渐渐积累了不少经验,大熊猫的繁育效果也越来越好,福田丽子半夜被叫起床的情况已经很少了。现在,时不时还会出现大家相互交流、借鉴的情况,福田丽子说,日方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各种记录的详细留存,常常被熊猫基地的员工点赞。

今年8月,旅居白浜野生动物世界的大熊猫“良浜”顺利产下一雌性大熊猫宝宝,但体重仅有75克,身长15.5厘米。由于体重偏轻,个体较小,幼仔曾一度出现呼吸变缓等情况。

熊猫基地相关专家早在“良浜”生产前就赶赴白浜野生动物世界,进行饲养等方面的工作指导与配合。幼仔出生后,中日双方齐心协力、紧密配合,针对新生幼仔出生后的状况采取针对性措施,让幼仔在育婴箱中进行供氧、保温,及各项指标监测,并进行人工辅助哺乳。

此刻的福田丽子更是寸步不离现场,为中日双方专家提供各类翻译工作。而这已经成为她的一个习惯,截至2017年底,旅日大熊猫共在日本成功繁殖10胎18仔,成活15仔。这每一只幼仔的出生,福田丽子都是现场见证人、参与者。

不仅是日本。目前熊猫基地的大熊猫在国内其他动物园展出42只(不含成都动物园4只),国外有20只,其中,美国4只、日本8只、加拿大2只、西班牙4只、法国2只。按照相关协议,先后已有10余只大熊猫从日本归国,日本民众曾多次自发组织团队前往熊猫基地看望。福田丽子也经常来看望,这让她的每一次四川之行都很开心,这次也是一样,“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想一直做下去,就这么一直陪着大熊猫。”福田丽子笑着说。

福田丽子(中)在工作中。(受访者供图)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在软放归的路上继续探索

11月2日,在栗子坪野化放归适应场近距离跟踪察看了大熊猫“倩倩”的情况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以下简称“熊猫基地”)大熊猫野放团队的研究员刘家斌,回到了办公室。

开展人工圈养大熊猫野放研究,是保护大熊猫、实现大熊猫最终能放归野外的一项系统性工作。大熊猫的野放方式,目前主要分为硬放归和软放归。

据熊猫基地主任张志和介绍,野生动物放归,最终目标是建立能自我维持的野生种群,如果以不少于500只个体作为可持续生存野生种群的标准,那么,仅约11%的物种放归项目达到了这一目标。

基于熊猫基地的大熊猫经过多代圈养的特点,同时结合国内外开展的大量有关大熊猫近源种,如美洲黑熊、棕熊等,在野外放归中所提供的知识和经验,熊猫基地对采用人工辅助野化训练的软放归方式非常认可,也由此开始了多年的探索。

动物在复杂的野外环境里要采取一定的生存策略,因此,通常情况下,放归野外的圈养动物成功率很低。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发布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放归和其他异地保护指南》,软放归较硬放归成功的可能性更大。基于这种情况,在栗子坪,刘家斌对软放归的“倩倩”已经跟踪了多年。

“主要是跟踪采集血液和粪便,监控它的身体情况。”刘家斌介绍说,所谓人工辅助软放归,就是在野化的过程中逐步减少人工的痕迹。在“倩倩”的生活环境中,野外标准要占去很大一部分,但是也会提供一小部分人工辅助,比如竹子和水源,而随着“倩倩”的逐步适应,这样的人工辅助会越来越少,直至它完全适应野生环境。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怎么保证人的影响正面存在且逐步降低,仍是一个漫长探索的过程。因为放归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建立能自我维持的野生种群,然而,在评价是否达成这一目标上却没有统一的标准,目前也并无成功的经验可供直接利用。

为了保证“倩倩”的野化,从它出生开始,和它接触的人就非常有限,刘家斌是其中之一。“熊猫对伙伴很敏感。”刘家斌说,与人类的接触尽可能少,这是为了保证它日后顺利融入纯野外环境,不需要人类的帮助。

熊猫基地于2008年在都江堰建立了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都江堰野放研究中心,并于2014年开展了相关的圈养大熊猫野化训练研究工作。“倩倩”作为第一批野化放归个体,在训练场地上分别经历了熊猫基地、熊猫谷、栗子坪野化放归适应场和野外环境等4个环境的训练。其中,每一阶段都是在经过科学评估的基础上进行的。

“‘倩倩’属于第一批次,在熊猫谷还有第二批次。”刘家斌说,目前两个批次的野放探索均进行得比较顺利,为后续工作提供了大量的理论数据和操作方法。

“时下,我国大熊猫野化放归研究属于科学探索的实验阶段,需要通过逐步过渡培训、放归试验、科研数据采集和野外生存环境监测等诸多阶段的工作和步骤后才得以实现真正的野外放归。”张志和表示,今后,熊猫基地还将制定更为系统、严格、科学的计划,进一步推进野化放归研究,以便早日实现圈养大熊猫野化放归。

□小五(图片除署名外由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提供)

原标题: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再创新高 背后故事揭秘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