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如今还在摆弄这台老相机
用海鸥相机拍下的人生第一张照片
现在提到相机,多数人可能会想到佳能、尼康或是奥林巴斯、索尼这些微单或是莱卡、尼禄这样的旁轴相机。30年前,提到相机,人们可能更多的会想到海鸥、上海、珠江、长城、东方这些品牌。120相机作为一款当时量产型消费级相机,记录了那个年代。
在德阳市,市民王先生就收藏了一部“海鸥”牌120相机,这部相机,他珍藏许久。因为,他人生第一张照片是用这款相机拍的,“影像的力量,让我找到儿时的回忆!”
第一次拍照
手里拿着蚕豆都忘了放
在德阳市民王先生的钱包夹层里,至今保存着一张照片。虽然这张照片已经泛黄,满是裂纹,但是在王先生眼中,这张照片非常珍贵。
“这是我人生中第一张照片。”王先生介绍,照片是1983年拍的。
这一张老照片,勾起他无尽的回忆。王先生介绍,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下午,离家不远处,田里蚕豆已经成熟,他和小伙伴们跑到田里摘蚕豆。这时,家中来了客人,有客人来,小伙伴们一窝蜂跑到他家门口。
客人是从县里来的农技员老邓,到村里来进行玉米、水稻育种选种。老邓胸前挂着一个铁盒子一样的物件,这个东西,他和小伙伴们都没有见过,小伙伴们好奇地围着老邓,盯着这个铁盒子看,看到孩子们好奇,老邓说,这是照相机。“当时小,就三岁的样子,也不晓得这个东西是啥。”
忙完工作上的事后,农技员老邓提议给孩子们拍几张照片。王先生的父亲连忙找来椅子,老邓选了一片蚕豆田作为背景。“当时很开心,第一次拍照,手里拿着蚕豆都忘了放!”王先生介绍,因为这事,还被其他小伙伴取笑了很久。
父母经常拿着照片
讲他小时候的事情
“咔嚓!”一声快门声后,童年的记忆被这部“海鸥”相机定格。拍完照片,老邓第二天回了县城。
一个月后,老邓再次来到村里,他这次带来了几张方方正正的纸片,上面有黑白人像。这张照片被王先生的父母精心保存了下来,“父母经常会拿着照片,给我讲小时候的事情。”王先生说,童年的记忆太多,随着时间推移,很多已经逐渐淡忘,唯独这段经历,历久弥新。
“那时候的孩子,简直是敞放,没有精致的衣裳,粗布麻衣,没有游乐场和游乐设施,只要有小伙伴,就能疯玩儿上一整天!”王先生坦言,除了这张照片,他小时候还有其他照片,在这些黑白的老照片中,他看到了儿时与小伙伴一起度过的童年时光,看到了那率真的眼眸、朴素的笑容、那种融入风景的安详而舒展的快乐。
对相机充满好奇
渐渐喜欢上了摄影
因为有儿时的经历,对相机充满好奇的王先生,渐渐喜欢上了摄影。
“我上小学时就梦想有一台相机,但当时相机之小众和昂贵,摄影是一种略为奢侈的爱好,以及需要相当的技术。”王先生介绍,1990年左右,幺爸存了一年钱,才买了一部国产海鸥相机,每次看到幺爸玩相机,总想拿来玩两下。“他担心我把相机弄坏,不让我碰。”
读高中时,二姑父送了他一部相机,没过几天,他已经能够熟练使用相机为同学拍照,还用节约下来的生活费购买胶卷拍照。
“照片拍完后,要去相馆冲印,又得省吃俭用。”王先生坦言,因为这事,经常生活费超标,挨了父母不少骂。“记得1999年的时候,每月生活费300元左右,一卷胶卷购买和冲印要50元左右,如果一个月拍一卷胶卷,生活费就少了50元。”
初二那年的暑假,王先生逛街时,发现小镇上照相馆橱窗里有部相机,似曾相识,走近了仔细一看,原来是小时候老邓给自己拍照的那款。
王先生找到老板问,相机卖不卖。相馆老板疑惑地看着这个小伙子,笑着说,这部相机早已经停产,无法维修,连胶片都不好买了。当时老板要价120元,王先生没有那么多钱,只好悻悻离去。
等到要开学时,他拿到生活费准备去学校读书前,专程去了一趟镇上。他找到老板,一番讨价还价,最终以80元的价格买到了相机。
带着这部“古董”
去了丽江,拍了乐山大佛
2000年,读大学后,王先生买了一部二手的凤凰胶片相机,平时拍照用。而这部海鸥120相机,因为没有合适的胶片,一直无法使用。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买到了120黑白胶片,2003年,他带着这部“古董”去了丽江、乐山大佛,“回头率很高,很多人看到后,都感到好奇。”最终,照片冲印出来超出预期,“胶片机错一张就无可挽回,必须考虑成熟才按快门。我喜欢这种让人谨慎的感觉,享受照片冲洗的过程,享受黑白分明或是色泽浓郁的照片质感。”
时过境迁,相机制造技术飞速发展,现在的相机大多都是电子装置,自动测距自动曝光,无需多少技术。现在,数码摄影、摄像器材已不是什么奢侈品,最近、王先生家里就又添置了几件数码设备,摄影已成为他业余生活的一大爱好。只要有空,他就会背上相机,带上家人一起去旅游,去拍风景、拍人物。
“我购买照相机的经历就能说明,只有国家发展、富裕了,人民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王先生介绍,120相机,胶片单反相机,数码卡片机,数码单反相机,他已经用了10多部相机了。
搬家五六次
老相机一直细心珍藏着
“女儿最喜欢捣鼓相机了,她喜欢透过取景窗看奇妙的世界。”如今,王先生5岁的女儿也喜欢玩相机,外出旅游时,他也会让女儿自己去拍一些东西,同时他也会教孩子一些技巧。
这部相机与其他藏品相比,价值并不高,但是这部相机他一直当作家当。从读书到工作,10多年来,他先后搬了五六次家,一直细心珍藏这个老物件。王先生介绍,由于都是金属质地,这些老相机端在手里特别有分量,看着它们,也让人不禁想起黑白照片里回忆的味道。相机对他的意义,早已超越它们自身的商业价值,它代表着一份情结。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汤小均
原标题:农技员挂着“海鸥”120下乡 “拍下我人生中第一张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