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改革开放40年 四川原来有这么多第一

2018-12-17 07:38   来源: 四川在线   编辑: 申海娟   责任编辑: 马兰

“好雨时节——见证改革开放四川四十年”展览正在成都博物馆展出。四十年来,四川都有哪些闻名全国的第一?到展览来了解一下吧。

1980

第一个摘牌,炸出“天下第一乡”

老一辈的人,对“人民公社”一定不会陌生,大锅饭是那个年代共有的回忆,可是“吃大锅饭”是什么时候中止的?很多人却说不上来。

时间来到1980年的4月8日,一声霹雳在四川广汉向阳乡炸响。

向阳是德阳市和广汉市的南大门,处于成德绵经济圈腹心区域,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这里的人们养成了“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也正是敢想敢拼的向阳人,在时代的拐点到来前,以大无畏的勇气为自己争取未来的机遇。

20世纪70年代,那时的向阳是广汉有名的贫困公社。青黄不接时,当地的人民公社没有储备粮,还得向别的公社借粮解决春荒。走在那时的向阳乡头,随处可听见这样的民谣:“有女莫嫁向阳郎,吃的稀饭浪打浪,住的草房笆笆门,走的泥路弯又长。”

面对这样的情境,向阳人并没有坐以待毙,1976年,向阳公社开始加强社队企业管理,1977年,又推动实施经济责任制,到79年时,更是加入了农村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县的行列,可是,尽管人民公社已经“名存实亡”,但牌子依然挂在那里,对现实生产形成掣肘,与农工商联合公司在体制上相互摩擦,成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障碍。

1980年,四川省广汉县向阳公社在全国率先撤销人民公社,恢复乡政府,成为全国最早改变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党政分工、政企分开新体制的乡。

站在现在回首望,我们很难想象当时的人们面对模糊不清的未来,鼓起了怎样的勇气,我们只知道,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向阳人第一个摘下了人民公社的牌子,把代表未来新方向的“广汉县向阳乡人民政府”挂在了乡政府的大门上。改革,给向阳带来新的生机、新的机遇,它的影响甚至辐射至广汉、四川乃至全国,为无数期待变革的人们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天下第一乡”,就是对这些改革者们最好的嘉奖。

1991

第一支发行股票引出西南第一高楼

说起高楼大厦,现在的人们都已经习以为常,几十甚至上百的楼层,摇摇望去几乎高耸入云,就像人们在试探和天空的距离。但是在十几年前,一片高不过六七层的居民楼中,要是出现了一栋三十几层的高楼,那可真是个“洋盘”的东西了。

1991年,高116米、总共34层的蜀都大厦正式竣工,轰动一时。这栋高楼配备有电视发射塔、中央空调、闭路电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等设备,被时人称为成都乃至西部“第一高楼”。

新落成的蜀都大厦紧邻当时的市中心,大厦还安装有玻璃幕墙、观光电梯,并引入六本木和旋转餐厅入驻,可谓是当年最时髦的所在。不少成都人的儿时记忆里,应该都有缠着爸爸妈妈想去蜀都大厦“洋盘”一把的回忆吧。

然而,蜀都大厦的特立独行之处还不仅如此——“蜀都大厦”这四个字,还是全国第一支公开发行的股票!

事实上,“蜀都大厦”股票的诞生远远早于大厦的落成,或者可以说,正是为了建起这座“西南第一高楼”,才有了新中国的第一支公开发行股票。

1980年,我国第一家经地方政府批准成立的股份合作公司——四川蜀都股份公司在成都成立,标志着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全面展开。为了募资建造蜀都大厦,公司对外公开发行股票“蜀都大厦”,每股一万元,成为了新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只股票。

同时,作为中国第一个自发形成的股票场外交易市场,成都“红庙子”股票交易市场成为中国股份制改革和证券市场发展中的一个特殊场景。西南财经大学教授霍卫东形象地说,在20世纪90年代,当地股票、股权证、企业债券等证券拥有者自发地聚集在成都红庙子一带,采用摆摊的方式进行交易,形成了曾经在国内外名噪一时的“成都红庙子股票交易市场”。

红庙子“股市”

不管是对于第一只股票还是第一个交易市场,当时人们对于股票交易的认知是懵懂的。如今对于普通的成都市民来说,曾经神秘的股票交易也已经变得十分寻常。

1992

第一所民办学校开启素质教育新时代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教育,最早可追溯到洋务运动时期,及至京师同文馆开办后,现代式的学堂开始在中国落地生根,这些学堂除了由政府筹办,不少也有私人背景,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私人学校渐渐销声匿迹,而新中国第一所民办学校,在1992年才正式出现——它就是坐落于都江堰的光亚小学。

光亚学校

光亚小学成立的初衷,其实是校长卿光亚的“私心”——他想为学龄期的儿子找一所合适的小学,可是跑遍了成都所有的学校,却对应试教育的现状失望不已,于是他决定建一所倡导素质教学的学校,都江堰光亚学校应运而生。

创校之初,光亚学校的学生少的可怜,卿光亚的儿子和同期学生甚至被视为“试验品”。12年过去了,一同上学的160个孩子中,有16个坚持到了高中毕业,最终8个被国外大学录取,其中4个拿到了奖学金,1个去了法国的免费大学,其他的上了国内大学,还有一个当上了飞行员,卿光亚的儿子则被美国比诺伊特学院录取,并拿到了全额奖学金。

这场“胜利”,为卿光亚和他的学校带来了新的转机。

如今,成都的私立学校早已遍地开花,不管是公立学校还是民办学校,倡导“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者们公认的理念,不难想象,在未来,越来越多的孩子会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中茁壮成长。

1995

第一张都市报引领潮流20年

追逐潮流,了解时事热点,不管在哪个年代,都是人们的最爱,然而时间倒转二十年,那时候没有手机和电脑,除了看电视新闻,人想要了解资讯,就只有借助于一天一期的报纸,可在1995年之前,市面上流通的多是党报、机关报、专业行业报等,刊登的内容也大多不那么“接地气”。这样的情形一直持续到1995年,这一年,纸媒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5年元旦,中国第一份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创刊,开启了中国报业的“都市报时代”。

《华西都市报》创刊号

所谓“都市报”,顾名思义,即定位主要为都市市民的新型综合性报纸,自《华西都市报》创刊以来,中国各主要城市相继创办几十家都市报,这类报纸按照市场规律办报,依据读者需要采编稿件,信息量大,可读性强,还会全方位报道市民关心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体育、生活等多个领域的内容,可以说和市民生活息息相关,深得市民喜爱。

在去年年底揭晓的“世界媒体500强”排行榜中,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华西传媒集群)排名第355位。这也是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华西传媒集群)连续第5年登榜世界媒体500强。

改革开放四十年,为四川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带来无数个类似的“第一”:1986年,中国第一个农家乐“徐家大院”开办;1984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为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航天发射场;1995年,西部地区首条高速公路成渝高速公路建成通车……

无数个“第一”,是四川人的骄傲,也是无数四川前辈的奉献和汗水。改革开放四十年,既是总结,也是新的起点。

四川还有哪些“第一”?带上你的家人、朋友到成博新展“好雨时节——见证改革开放四川四十年”去找找吧!

(记者 吴晓铃)

原标题:改革开放40年 四川原来有这么多第一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