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获颁改革先锋奖章的刘永好表示:“手上拿着的奖章和证书,感觉特别的‘重’。在新的格局下,如何推动民营企业在新的征程上继续发展,为国家作出更多更好的贡献,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见证参与了天府绿道“孕育”到“成长”的成都市建委景观处副处长张帆的办公桌上,各类方案资料堆成了几个“小山包”,谈起锦城绿道建设的每一个细节,他都历历在目,如数家珍。
青羊区河长办副主任刘军是成都重拳治水的基层工作者,说起河中的水草,他有些自豪,“这些水草都是治水之后,自然而然生长出来的。”而茂盛生长的水草背后,是他和同事们寻污溯源的辛勤付出。
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谭钦文,耕耘在环境保护战线。她见证了成都空气质量的向好历史,也为自己能参与其中、贡献一分力量而感到欣慰和自豪。
在成都的街头巷尾,市民朋友们纷纷热议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给成都市民的小日子带来了满满的获得感……
办好企业带好头 不负时代新使命
成都人刘永好获颁改革先锋奖章
在昨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四川民营企业家、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获颁改革先锋奖章。在接受本报记者视频连线采访时,刘永好表示,“刚才收到很多朋友的祝贺,心里既感到高兴、光荣,更觉得是一种鞭策,是新的动力和要求。手上拿着的奖章和证书,感觉特别的‘重’。在新的格局下,如何推动民营企业在新的征程上继续发展,为国家作出更多更好的贡献,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当天下午的座谈会上,刘永好发表了感言“办好企业带好头,不负时代新使命”。他表示,曾亲身经历了两个重要“节点”,一是1991年前后,社会上出现了一股争论,公司差点办不下去,后来在县委书记的建议下悄悄干。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发表后,带来了新的机遇,企业从省内拓展到全国,再发展到跨国经营,从家族企业成长为公众公司、行业龙头,从此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二是前段时间受经济结构调整等影响,民营企业发展遇到一定困难。在这个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一个多月内就非公经济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发表了五次重要讲话,还亲自主持座谈会,针对民营企业家最关心的减税降负、解决融资难、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等六件大事做出积极安排。这是改革开放40年进程中的又一声春雷。
“今天,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更加有力地宣告了国家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决心,两次强调了‘两个毫不动摇’,增强了我们民营企业家继续投资发展、办好企业的决心和信心。民营企业家敢于制定目标、善于整合资源、勇于承担风险、勤于挖掘匠心、诚于回馈社会,是改革开放大潮中的活跃力量。”刘永好表示,习近平总书记说,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新希望也要“志不改、道不变”,将创新创业进行到底,力争成为世界级的农牧与食品企业,为国家乡村振兴和中国农业的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座谈会后,刘永好向本报记者讲述了自己的感想和打算。“没有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就没有民营企业的今天,更不会有新希望集团。我常对人说,要感恩改革开放,感恩这个好时代。”刘永好说,“今天获得这个奖牌,既是给我的,也是给民营企业家这个群体的,代表了党和政府对民营企业家这个群体的认同。”
面对家乡的媒体,刘永好十分感性地表示,拿着沉甸甸的奖章,心里非常激动,也很感慨,他想起了1993年自己第一次走进人民大会堂,并作为民营企业家代表发言的情景。当时,他发言的题目是“私营企业有希望”。25年过去了,中国的民营企业已经为中国的经济社会作出巨大贡献。
当前,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作为一直以来从事农业食品产业的新希望集团,该如何抓住消费升级为农业带来的新机会,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提升农业的水准?刘永好表示,今年年初,他提出联合相关企业、机构和政府部门,通过五年时间培训10万个新型农民的计划。时间差不多过去了一年,通过盘点,已经为乡村振兴培训了2万多个新型农民。目前新希望集团正打算挑选其中的佼佼者,拿出300万元奖励他们。“一个企业的力量是有限的,希望形成一股推动的力量,推动新型农民的发展,使他们成为年轻的‘绿领’一族。让‘绿领’成为让城里的白领金领都羡慕的职业,不仅能享受大自然的阳光雨露,还能通过创新创造有好的收入,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本报记者 李娟 图片由新希望集团提供 摄于大会现场
天府绿道绘图人
张帆的办公桌上,各类方案资料已经堆成了几个“小山包”,放在“小山包”最上方的,是一本《锦城绿道2019年工作计划表》,清楚地记录着一批已提上日程的节假日活动和服务项目工作安排。这些日子马不停蹄地工作让张帆有些气喘吁吁,“除了继续推进工程建设,在明年,还将有更多的生活、消费场景植入绿道之中。”
张帆是成都市建委景观处副处长,见证参与了天府绿道“孕育”到“成长”。“去年4月组织100多家、30多个专业设计单位会战,研究锦城绿道从策划到规划到设计到分项的全过程方案;去年9月,开工玉石湿地,代表天府绿道正式启动建设;今年6月,部分市民就不断自发体验玉石湿地、江家艺苑、花田湿地、中和湿地等特色段了……”谈起锦城绿道建设的每一个细节,张帆都历历在目,如数家珍。
随着绿道不断建成,逐渐连线成网,张帆和他的同事们却愈发“抠脑壳”——接下来,该如何把消费场景植入绿道中?“要知道,虽然成都在绿道建设方面有相对成熟的经验,可现如今要在1.7万公里的绿道上植入消费场景,还得发挥‘筑巢引凤’的作用,这还是头一回。”面对这项史无前例的工程,这位有10年城市生态项目建设经验的“熟手”也犯了难。
缺乏可借鉴经验,那就自个儿造。“咱们的天府绿道现在‘颜值’初现,但还需提‘气质’,才能引入优秀的专业级的配套服务项目进入,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体质’。”一次次专业会议上的讨论,张帆和他的同事找到突破口——可以从绿道自身的底蕴、文化、特色上下功夫。
《蜀川胜概图》的植入,为天府绿道勾勒出“效果图”——这幅画卷描绘成都“扬一益二” 历史胜景,图内的山水和景致景点反映了天府之国千年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传统,与当前建设公园城市、天府绿道内涵高度相同。那具体的点位如何安排?张帆决定,用最“笨”也最有用的方法,把绿道“旮旯角角”走完,好生了解每段的区域特色。
张帆从锦城绿道开始走,因为它不仅是天府绿道的核心段,更是为整个绿道提供经验模式的“先锋”。这一走,就是200多公里。“特色园该怎么划分,桥梁该怎么安装,这些都是得重点了解的情况。”张帆一边说,一边拿出一本《锦城绿道二期实施方案》翻阅,这可是这些日子所凝聚的“智慧结晶”。
一页页色彩鲜艳、颇具匠心的规划图从张帆的指尖轻轻划过:依托青羊区宝墩遗址现址的上古水韵园,沿清水河串联宝墩、金沙古蜀文化,演绎“龟画城”传说,生动反映图载“张仪楼”背后的成都筑城史;位于双流区的秋风茅庐园呼应图载“工部宅”景点,体现爱国诗人杜甫爱国忧民的传统,也反映成都自古就是庇护各类人才的宝地……30个特色园,逐一呼应了蜀川胜概图图载景点景致,不仅融入植物、文化、产业等特色,还能提供综合服务+精品景区游览功能,将消费场景和生活场景植入绿道之中。
与此同时,已建成的绿道也已“露出尖尖角”。作为天府绿道打响的“第一枪”,玉石湿地建起了玉石小镇,主要从事玉石展示和玉石交易。“现在,已经有不少商家签约了。”提到这儿,张帆嘴角微微上扬。
而让张帆更兴奋的是,这段日子里,绿道已迈出步子“走出去”。10月,20套来自成都友城的雕塑在锦城绿道“安家”;11月举行的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上,“MFS III×3 岷江漂浮系统”作品搭建在锦城绿道锦城湖畔。“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绿道的人文气息,增加了市民的参与度,还有望在今后引入更多的外事活动,这才是真正的‘筑巢引凤’工程。” 天府绿道不仅可以各种看,还可以各种玩,并可以线上线下互动,最终形成一个品牌、一个标准。
“当然,宣传再给力,不如去绿道实地走一遭看看,你一定会有不一样的体验。”张帆说。
本报记者 张家华
大气污染号脉人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臭氧、PM2.5、PM10……这些污染空气的“家伙”之于谭钦文,更像是需要了解透彻、知己知彼的“亲密朋友”。
11月21日,与往常一样,她和其他工作人员一道,在成都市环科院大气科研重点实验室内,对不断产出的海量观测数据进行质控、分析、提取有用信息,制作成各类大气科研“产品”。
要做到“知彼”,各类监测仪器可少不了。细数起它们,谭钦文的眼神里无不充满热情:“这些是二氧化硫、臭氧、颗粒物等主要污染物的在线分析仪,通过采样管和采样头从楼顶天台直接采集环境空气,实时监控污染物的浓度和组分变化;天台上有激光雷达,能够扫描从地面到高空的颗粒物分布态势。我们还有重金属分析仪、挥发性有机物分析仪、离线分析设备、移动观测设备、外场观测设备等等。”
当前空气质量好坏与否、未来有怎样的趋势、污染源在哪里、哪些成分是元凶、该采取什么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通过仪器观测、污染数据、数值模拟、科学分析甚至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可以开展综合诊断,为大气污染防治落地政策献计出力。
大气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来源解析、污染源排放清单、臭氧污染防治及其前体物管控策略、空气质量预报和数值模拟等方面的研究与实验,是谭钦文日常接触的研究项目。正是这些听起来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的研究,为成都的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简单来说,就是为空气污染治理“找病因、做路演、开药方”。
团队里女性约占一半,有不少也当妈妈了。但是野外监测、高空采样,半夜去开采样器、换滤膜,日复一日的各种预报、分析报告和专报,都需要她们来完成。
高强度的工作经历让她们成长、变强。
为让市民看到更多的蓝天白云、呼吸到更加清新的空气,2017年,科技治霾正式列入成都大气污染防治六大行动,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铁腕治霾的步伐更是在不断推向纵深。这为他们的工作注入了强心剂。
随着全市对环境科研投入的不断加大,越来越多高科技仪器来到了他们的实验室,帮助他们更精准地进行监测、分析、研究。“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技术条件的升级、对团队的鼓励和认可,给我们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这是大家共同的感受。
作为主要编制人员的成都市“十一五”“十二五”环境质量报告书,连续两个五年荣获生态环境部颁发全国一等奖殊荣;参与了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四川省和成都市大气科研项目等。更为可贵的是,团队准确定位于转化尖端科研成果,落地对接成都市各项实际大气污染防治举措,让“科研接地气,让成果可操作”是市级科研团队的核心目标。
高水平的人才、高科技的设备和高效率的工作机制为科技治霾注入了坚实的力量,让大家逐步认清了空气污染的成因,也让治理措施更加精确有效,推动空气质量由量变到质变。而这一成效在数据中也能反映:截至12月7日,全市今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已达235个优良天,提前24天圆满完成省政府下达的235个优良天目标任务。
耕耘在环境保护各条战线,转眼已经14年,到成都学习、工作22年的谭钦文对这座城市怀着深厚的感情。现任职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的她见证了成都空气质量的向好历史,也为自己能参与其中、贡献一分力量而感到欣慰和自豪。
气态污染物成分实验室、大气气溶胶组分实验室、大气光学实验室、数值模拟实验室……现在,站在这间功能设施齐备、能开展全链条大气研究的实验室前,她心中已经谋划了一份蓝图:
“‘一场又一场的胜利’是我们的目标。要和‘朋友们’继续‘战斗’,思考怎么把科研成果转化成有效措施,细化到各个领域中去。”
而这里的“朋友”有着双重含义。
本报记者 缪梦羽
河道治理破案人
站在成都摸底河蜀辉桥段,看着清澈河水中摇曳的茂盛水草,青羊区河长办副主任刘军和他的同事们都露出了笑容。
作为成都重拳治水的基层工作者,眼前的水草能让刘军露出笑容,是有充分原因的。“这种在冬天都绿油油的水草,要在好的水环境中才能存活下来,如果水质变差,水草就会变黑枯萎。”说起河中的水草,刘军有些自豪,“这些水草都是治水之后,自然而然生长出来的。”
而茂盛生长的水草背后,是一群成都治水“破案人”蹲守三天三夜,抽丝剥茧,寻污溯源的辛勤付出。
治水犹如“破案”,对于有治水经验的刘军来说,寻找污水排放的源头非常重要。在青羊区总结的“寻污溯源、截污控源、治污清源、防污正源”“十六字要诀”中,寻污溯源在第一步,这也是治水“治本”的关键。
时针回拨到不久前,摸底河蜀辉桥段旁的河面上突然出现大面积的泥浆水,与不远处河段的清澈河水形成鲜明对比,而违规排污者不定时地短暂向河里排放污水并不容易被抓住,这也是取证困难的重要原因。“必须找到!”这是当时刘军与同事的决心,也正因此,一群成都治水“破案人”进行了三天三夜的巡查蹲守,最终抓到了正在违规排污的工地。
不管是“小散乱污”企业违规排放,还是老旧院落雨污分流管网老化出了问题,经过缜密的“侦查”,刘军与同事们都尽力找到源头。而接下来截污控源就成了“必修课”,“我们针对不同河道实际,采取清淤疏浚、雨污分流、垃圾清理、生态修复等措施,以下河排污口治理为工作重点,结合背街小巷环境治理,坚决整治餐饮企业向雨水管网排放污水。同时,通过实地查勘、编制方案、现场协调等方式,实施老旧院落雨污分流改造。”
一锤接着一锤敲,必然大有成效。市民是治水成效最直观的感受者与最直接的受益人, 一面面市民自发送来的感谢锦旗, 正是成都推进重拳治水取得实效的有力证明。
一年多来,成都强化顶层设计,以全面推行“河长制”管理工作为抓手,以加强锦江、沱江、金马河流域水生态治理为重点,持续深入推进重拳治水工作,“水润天府”胜景逐步呈现。
一线治水推进者、定期巡河的基层河长、参与治水的热心市民,他们见证了成都重拳治水砥砺前行的进程,也因为茂盛水草在清澈河水展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而露出笑容。本报记者 胡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