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骑行在绿道上,穿行在林间。天府绿道已成为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一张闪亮名片
外国青少年在崇州徐家渡林盘的 “凡朴生活”体验中华文化。凡朴生态圈以优美风光融合时尚前沿的消费场景,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往
从历史深处一路走来,得天独厚的大美风光和文化底蕴,始终是成都的厚重的城市底色。
也正是因这样的得天独厚与城市魅力,新时代,成都承担起一个重要的新时代课题——“公园城市”建设。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四川视察。在成都天府新区,总书记为成都发展方向擘画一幅新的蓝图,强调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理念,并把探索实践的任务交给了成都。
推动建设的“公园城市”,自然不仅仅是一座生态城市。而是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的复合系统,是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是新时代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新模式。
整个2018,成都系统谋划,科学部署,探索出了“答卷”的方向,更提交了一份内容满满的“年度成绩单”:制定出《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累计铺就2607公里天府绿道、全球最大城市森林公园正如火如荼推进……
而2019年的任务,成都也已早早定下。今年内,天府绿道要再开工建设1200公里,并连线成网,初步体现天府绿道的规模效应。
好的开局之下,我们仍需看到的是,成都面临的任务依然艰巨,探索过程中,还有许多方向亟待提升和强化。仅就公园城市的重要载体天府绿道而言,2607公里所呈现的功能,离顶层设计的理想,有些地段还有提升的空间。根据成都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三步走”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公园城市特点要初步显现。那么2019这关键的一年,成都应如何继续破题?公园城市如何“成势”?
绿道建设如何“成势”?
面对“公园城市”这一宏大命题,成都用“人”“城”“境”“业”4个字道出了内核,即服务“人”、建好“城”、美化“境”、提升“业”。而作为建设“公园城市”的一项重要探索,天府绿道,可以串起这一内核。
2018年7月,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决定》,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天府绿道加速形成生态绿网体系”。
《决定》中提出,要以“一轴两山三环七带”的三级天府绿道体系为骨架,构建“城园一体、绿轴串联”的生态绿网体系,承载生态景观、慢行交通、休闲游览、城乡融合、文化创意、体育运动、景观农业、应急避难八大功能,形成交融山水、连接城乡、覆盖全域的生态“绿脉”。
2018年11月,数十名来自全球各地智库专家齐聚成都,在成都市规划馆参观时,超过1300平方米的巨大城市全景沙盘上,绿道指示灯亮起,“一轴两山三环七带”的布局清晰可见。日本“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进藤荣一对记者感叹,“很不可思议”。
在过去的一年,天府绿道总体建设达到2607公里。2019年,这片绿网仍在加速蔓延。已经修成的绿道如何发挥其最大功能,尚未修建的绿道如何更进一步搏得市场眼球?这些课题随时考验着我们的智慧与理念。正如专家学者所提醒的,接下来的一年里,天府绿道的关键词不再是“开疆拓土”,而是将在“质”上如何做到再提升,加大其给予城市发展的动力。
不仅要充分借鉴国内外城市的成功案例,通过脑洞大开的创意设计,营造与城市过去未来的互动场景,实现由静态感受向动态交互的跃升;又要跳出景观设计范畴,融合叠加生态、生活、消费场景,为市民创造新的生活空间,为游客带来新的消费体验点。
事实上,元旦刚过,成都就召开了天府绿道建设工作推进会,部署了新一年天府绿道建设的新任务。根据计划,天府绿道2019年开工建设绿道1200公里,并连线成网,初步体现天府绿道的规模效应。
这一年,天府绿道要“结网成链”。让绿道与城、景共融,重构公园与城市等的交界面,促进公共空间的良性发展,营造充满人性关怀的城市界面,使有限的空间创造更大的价值,扩展城与人交互的空间。
就绿道建设如何“成势”这个问题,市建委主任张樵思路清晰,他称,今年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全力推进全市天府绿道建设。除了在系统推进上下功夫,还将在品质提升上下功夫,狠抓工程质量,加强场景营造,提升绿道资源的生态价值;在主题活动上下功夫,加强活动策划、宣传和实施,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参与;在市场化运作上下功夫,加强招商引资,引入专业运营团队,建立政府监管、公司化专业化运营管理体制,推进天府绿道可持续发展。
聚人兴业如何“成势”?
在成都公园城市的建设理念中,绿色不再仅是一个外在符号或者独立于城市发展之外的点缀品,绿色本身就是引领城市功能产业、资源利用、生活服务等各方面更加优化均衡的新发展观。
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下,成都在加速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探索中,开辟了一条“推动文商体旅融合发展”的路径。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杨潇曾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中,介绍成都的城市发展思路在“公园城市”语境下的转变,其中一项转变,就是成都不是在“城市中建公园”,而是在“公园中建城市”。而“推动文商体旅融合发展”,也正是在“公园中建城市”的一条实践路径。
事实上,过去的一年时间里,我们也惊喜地看到了这样的实践在成都层出不穷。
公园城市如何“聚人兴业”,这是一个大课题,也是一个大难题。我们高兴地看到,位于成都崇州集贤乡山泉村徐家渡林盘的 “凡朴生活”生态圈,如今已是不折不扣的“网红”。而这个项目的成功打造,便源于成都对徐家渡林盘的文创业态引流。
更有不少“公园城市”项目刚开工不久,就已对接了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商家百余家,建起了一个涵盖文创、服务、配套设施运营、体育赛事等领域的商家企业资源库。
如果说2018年是路径的探索,那么2019年,更多文商体旅融合的实践,将铺展开来。比如预计于3月全面开放的双流区华侨城·农业创意博览园,那里不仅将打造川江草海、锦城花岛等主题景区,还将建成高科技农业展馆、牧场大马戏、乡村音乐广场和树屋酒店等农业博览工程。
人才来了,投资来了,产业聚集了,然而如何让社会各取所需,保持全社会的热情投入,做好可持续发展,一系列更为复杂的问题会随时摆在我们面前。邹丽娟是仲量联行成都分公司战略顾问部负责人,其团队对锦江绿道、锦城绿道和熊猫绿道进行了详细调研。她认为:“通过对绿道周边2.5公里范围内的资源布局、业态情况及公共设施进行梳理,我们整理了市民出行习惯,并进行了研究,进而发现在绿道所辐射的范围内,能够植入哪些新产品和经济形态。”
以锦城绿道为例,在“文体旅商农”融合发展特色路径之下,邹丽娟对项目首期建设段进行整体业态定位,提出了业态建议、运营建议及IP打造建议。而在她看来,要保持全社会的热情投入,融合就不能是单纯的物理叠加,而是从大到小每一个场景的真正应用和体现,“从形态、功能、运营等各个方面的真正融合”。
借智引智如何“成势”?
事实上,成都对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探索,从规划、到路径,甚至于具体项目的实施,少不了科学、开放的态度,对于这样一个大课题,最大的问题便是如何做好借智引智工作。
2018年5月11日,首个专门研究公园城市建设理念的研究院,天府公园城市研究院正式成立。研究院聘请吴志强、贺克斌、李晓江、毛其智等多个领域的权威专家组成顾问委员会,还与联合国人居署、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等六家研究机构建立长期合作,推动成都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
2018年,天府奥体城的概念性规划及城市设计国际咨询活动如火如荼,一下子吸引了由全球104家知名机构组成的70个规划团队报名参与竞逐。当层层选拔到5家团队角逐时,来自全球最顶级机构的他们,有的给出了“绿轴”视角,有的给出了“飞鸟”视角,为“公园中的城市”和“公园中的场馆”,给出了多元的参考答案。
“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中国建筑设计界领军人物崔愷等全球多位顶级规划专家来为 “独角兽岛”的设计方案做评审;曾参与过伦敦奥运会、北京奥运会、索契冬奥会等国际顶级赛事场馆设计的机构来为天府奥体城做设计……2018年6月和7月,成都市又相继公布了《成都市100个公园概念设计方案全球征集公告》《熊猫之都总体策划及概念性规划国际咨询公告》以及《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项目国际咨询公告》。
真所谓众志成城,2018年,成都随时都在迎接国内外“智库”、专家、机构的到访。
2019年,这座城市期待更多全球化智慧的大脑。而如何更多的引来“智囊”,并且用好“智囊”,也成为当前成都需要进一步思考的话题。以开放的态度,广泛吸引国际国内的顶级智囊助力成都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描绘蓝图,广纳智囊,借智引智,吸引全球顶级机构、专家、团队助力成都描绘蓝图,事实上本身也是一项必要探索。
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成都向全球借智引智的探索仍在继续。而2019,我们不仅将看到这些凸显这座“公园城市”理念的重大项目方案成型,建设加速,我们会看到更多的“智慧大脑”聚于这座城市。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王垚
原标题:一问:公园城市如何“成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