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供图)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春运不仅现在有,过去的年代同样有。原来出行在外的人数比现今少得多,但是到了春节期间,交通运输却非常紧张。
本人第一次经历春运是在1975年。1974年底到江西宁都县琳池垦殖场农场参加农田劳动,琳池离县城并不远,只有60公里路,但是因为是山区,路属于山区公路,弯弯曲曲,陡坡不断,路面是沙子路,高低不平坑坑洼洼,从琳池坐班车到县城,即使是中途不停车也得两个多小时。1975年春节前夕,开往县城的班车票早已售空,幸运的是,场里安排了唯一的一辆南京嘎斯货车用来应急。到了运送那一天,车厢罩上蓬布,围得严严实实,我们一个个往里爬,行李当坐垫,不能碰的行李挂在车杆上,车厢挤得满满的,人挤着人。一路上摇摇晃晃,突然向左靠、突然又往右靠,颠簸的难受,不少人坐得脸都是青的,呕吐声不断,车里的气味格外难闻,到了目的地,一身都酸痛,现在想起来都感到难以想象。如此回家过年,持续了好些年。
到了80年代初,场里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经济有了起色,经济效益有了提高,场里的福利也稍微多了起来。其中,回家过年有了变化,取消了货车运送,实行货币补贴,春运乘车“活受罪”的问题得到解决。但是,场里回家的人有好几百,而都集中在那么几天,一天一趟的班车即使挤得水泄不通,也装不了那么多人。购票难迫使一些人想其它的办法,有的骑自行车走,没有自行车的只好以步代车。
在琳池垦殖劳动工作了17个年头,后来又转到其它地方工作,到了90年代中旬本人来到广州工作,那时赣州还没有通火车,到了1996年京九线建成,广州回赣州终于可以坐上火车了,但春运要乘坐火车却难上加难,每当春运期间,火车站人山人海,售票厅排着长长的队伍,为了求得一票,有的人半夜起来排队,有的干脆就带着铺盖睡在售票厅,即使是使出浑身解数仍然“一票难求”。就是能购到票也并不轻松,乘客争先恐后的向车上挤,有的甚至从窗口向里爬,车厢里挤得连转身都难,车厢连接处、甚至厕所都站满了人,春运回家仍然是个非常头痛的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祖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交通的变化非常明显。本人所在的赣州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县县通高速,飞机场不断扩大。尤其是列车车次不断的增加,铁路线不断的延长,京九铁路、吉衡铁路、赣韶铁路、赣龙铁路等等像一条条长龙,通向四方八方。不论是在平时还是在春运繁忙时段,出外或者返乡有了多种选择,既可乘飞机、也可乘坐火车,更方便的是开着私家车想走就走。路好、路多、路快,天上飞、地下跑,人们出行有了多种选择,春运“一票难求”得到有效破解。
原来购票是个大难题,非得去售票窗口不可,现今不论是购飞机票还是火车票,不论是购汽车票还是轮船票,足不出户、打开网站,输入要到达的地方就可轻松将票购到手。网上不仅能购票,还能自主选座、接续换乘、网络订餐等等,“互联网+智慧火车站”给人们出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原始的绿皮车基本淘汰,替代的是新型列车,乘坐火车更为舒适,车厢内温度适宜,干净整洁、井然有序,人挤人已经成为历史。
缓解出行难不仅需要大量的交通工具,而且还需大力推进交通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从没有私家车到有私家车、再到私家车越来越多,从没有高速到有了高速、再到高速遍地,交通工具多种多样、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人们出行方便快捷,想走就走成了现实。
同样是春运,却又着不一样的感受。从出行难到出行易,折射出运力的提升,彰显出国家实力的增强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罗瑞明)
原标题:同样是春运,不一样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