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专题稿源  »  正文

【新春走基层】他们的别样新春

2019-02-12 09:26   来源: 四川日报   编辑: 韩钰宁   责任编辑: 马兰

编者按

有这样一群人,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从农村走进城市,不怕苦不怕累,用勤劳改变生活,用双手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农民工”。

春节期间,本报记者跟踪采访了几位川籍农民工,他们都在家乡度过了一个别样的新春:有的在年前受省领导邀请一起吃团圆饭;有的坐上政府组织的专列顺利回到家乡;有的被家乡政府当成“智囊”,为家乡发展献计;有的正在家乡的土地上创业……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新春故事,去感受其中的温暖与深情,去体味他们的坚韧与奋进。

忙碌的新春

成都环卫工人黄文勇:

春节假期仅休一天 给市民一个“干净年”

□本报记者 邓翔沣

2月10日,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也是44岁的环卫工人黄文勇连续值勤的第五天。

“儿子,我已经坐上回德阳的客车了,你放心吧。”手机屏幕一亮,黄文勇快速瞅了一眼老母亲发来的信息,双手继续捡垃圾,脸上却露出了放心的笑容。

每逢春节,黄文勇常年住在老家的母亲便会来成都,与他一起过年。“因为春节需要值班,每年我都不能去车站接送母亲,心里总是不踏实。”黄文勇说。

“我热爱我的工作,从未觉得苦。”谈起自己的工作,黄文勇充满热情。“城市环境必须有环卫工人来守护!”每当听到外地游客夸赞成都干净整洁时,黄文勇都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这样的春节,再苦再累,都值!”

大年三十的晚上 他仍在街上值守

大年三十晚上十一点,成都市金牛区九里堤街道上空无一人,偶尔有汽车奔驰而过。街道旁的楼房内,不时传出春节联欢晚会的歌声,家人团聚的笑声,为这一片寂静增添了生气。

路灯下,顶着寒风,黄文勇缓缓抬起上身,揉了揉泛酸的腰,随即将垃圾丢入垃圾车。在灯光的照射下,一张饱经风霜的脸变得明晰起来:皮肤因日晒变得粗糙,微微凹陷的双眼,眼神坚韧。

大年初一,是黄文勇今年春节唯一休息的一天。一大早,他便带着母亲去青羊宫上香,这是他每年的惯例。“希望全家人平平安安,这是我每年的愿望。”黄文勇说。

香肠、腊肉、咸烧白……当晚,黄文勇的妻子张罗了一桌拿手菜,一家人一边看着春节联欢晚会的重播,一边开开心心吃了顿团年饭。大年初二,早上五点半,天空仍然一片漆黑,成都市金牛区九里堤街道上,黄文勇已推着垃圾车开始工作,双手冻得通红。

“环卫工人的工作,每天都是从零开始。”黄文勇说,每天从零到一百分的过程,饱含着环卫工人的辛勤劳动,也正是这无数个日夜,让这座城市格外美丽。

小日子越来越红火 工作干得带劲

当环卫工人的十余年里,黄文勇每年春节都在值班中度过。可是今年的春节对于他来说,意义非凡。

2月1日上午,黄文勇作为农民工代表的一员,参加了在成都举行的农民工代表座谈会。

“省委书记与我们唠家常、同吃团圆饭,太亲切了!”回忆起那天同省委书记握手的情形,黄文勇仍激动不已,他真切感受到了省委对农民工实打实的关心。

这样的关心所带来的变化,更是实打实地体现在黄文勇生活之中。“每个月给家人银行卡打的钱越来越多,心里甭提多高兴了,工作也干得带劲。”

工作闲暇之时,在垃圾转移站和偶然碰面的工友们拉家常,是黄文勇春节最喜欢的“保留节目”之一。

“收入越来越高,明年打算把老妈接到成都。”“再努力几年,我也能买车啦!”“今年把娃娃接过来读书。”……黄文勇和工友们你一句我一句,交流着好消息,垃圾转移站内,喜气洋洋。

收获的新春

返乡创业者张强和杨学:

新春里生意火爆 订单已经排到年底

□本报记者 林凌

“你看,这就是我们的种虾。”张强撸起袖子,从虾塘边的泥洞里掏出舞动着双螯的小龙虾。2月9日,正月初五,遂宁市射洪县香山镇乌盆寨村,记者见到了正在巡看虾塘的张强和杨学。

“感情比亲兄弟还亲。”说起自己的创业伙伴杨学,张强笑着说,两人是初中同学,一年半前,自己决定回乡创业,考察市场后,投入产出较高且在川内尚未发展成熟的小龙虾养殖成为他的首选。“兄弟,要不要一起干?”张强向杨学发出邀请。2017年10月,在乡村振兴的号角声中,志同道合的两人回到老家。

为让小龙虾错峰上市

新春里两人常待在养殖基地

苏家堰村是两人的第一个养殖基地。这里,清凉的桃花河水可以实现自流灌溉,非常适合小龙虾的生长。“养小龙虾,水质很关键,同时要保持水、草、菌、藻、肥的生态平衡。”杨学聊起养虾秘诀,滔滔不绝。

今年新春,张强和杨学常常待在养殖基地。他们在借鉴湖北等地的经验后,根据本地气候、土壤和水质等条件,对养殖基地进行了改良,计划主打“错峰牌”,赶在外地小龙虾丰产前上市。“今年的第一波虾,我们计划大年初十开始下网捕捞,这几天有不少成都、重庆的客商打电话来订龙虾,今年的订单已排到年底。”

聊起回乡创业经历,张强充满感恩,“离不开当地党委政府支持帮助”。老水渠渗水漏水,本不宽裕的香山镇党委政府硬是挤出经费进行了修葺;流转土地遇到困难,村“两委”出面协调并作担保;遇到“用人荒”,还是镇上村上齐发动,鼓励大家有力出力。

如今,短短一年多,张强两兄弟已陆续投资百余万元,在桃花河两岸的苏家堰村、双龙村、乌盆寨村等7个村流转土地300余亩,建起虾稻共作的立体种养基地,仅去年就收入近400万元。基地全年100多人次的用工,也为周边老百姓带来了不菲的收入。

盼更多农民工兄弟回乡创业

我们将尽全力帮助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为我们带来最大的发展机遇。”张强和杨学认为,以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旅游,必须在特色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和立体化上下功夫。现在基地已在尝试饲养大闸蟹,种植经济林木。“到2020年,沿桃花河两岸,打造规模化的特色农业种植和小龙虾养殖相结合的立体种植养殖基地,这是我们的梦想。”

正聊着,双龙村村民吴德双找到张强,“能不能让我家小子跟着你一起干?”

“我是双手欢迎,也欢迎更多农民工兄弟回乡创业,我们会尽全力帮助他们。”张强说,自己成立小龙虾养殖协会,就是给大家提供一个平台。

从去年开始,张强还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从省、市、县到镇村,对农民工的关心关爱和返乡创业配套保障越做越实。就拿射洪县来讲,今年春节前后开展了服务农民工“十个一”系列活动,从出行到就业,为大家提供更多保障服务。

难忘的新春

武胜籍农民工刘家奇:

受邀当“智囊”为家乡发展献计

□本报记者 刘春华

“这个年过得非常高兴,终生难忘。”2月10日,在家乡过了一个幸福年后,广安市武胜籍农民工刘家奇登上北上列车,返回务工地北京市。

珍贵的回忆:与省领导一起吃了顿团圆饭

1985年,武胜县清平镇小伙子刘家奇带着修鞋子、配钥匙的手艺,开始了“北漂”生涯。在北京市西城区月坛街道三里河二区修鞋30余年,刘家奇的修鞋手艺日渐精湛,很多名贵的鞋子坏掉后送到他手里,都能修得像新的一样。因为手艺好,顾客们亲切地称他“刘一刀”。

和很多川籍农民工一样,刘家奇肯吃苦、爱学习,凭自己的努力融入了首都北京。刘家奇爱专研,他发现,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穿的鞋子越来越漂亮,用料越来越讲究。为了让自己的手艺跟得上时代,他在网上找资料,学习更多修鞋技术。刘家奇善良热情,在他修鞋的社区,无论谁找他帮忙,他都热情相助。

在外务工多年,刘家奇还凭着一双勤劳的手,把儿子女儿都送到北京读大学,如今都留在北京工作。刘家奇也获得了“社区优秀外来务工人员”“西城区文明市民标兵”及“四川省首届诚实守信道德模范”等荣誉。他的故事被北京市西城区百姓宣讲公众号“西城故事”刊登后,很多社区居民自发在文章后面留言并点赞。

2月1日,刘家奇受邀参加在成都举行的农民工代表座谈会,并与省领导一起吃了团圆饭,饭后还收到了省委省政府赠送的过年大礼包。当天,回到家乡武胜县后,他又参加了县委县政府组织的座谈会,县上和镇上的领导热情地询问他在外务工的情况,以及还需要哪些帮助等。

回乡的感慨:变化太大 差点认不出回家的路

“我真的非常激动,党委政府这么关心我们农民工。”刘家奇告诉记者,春节期间,清平镇的干部专门看望了他,向他介绍镇里的建设规划,邀请他当“智囊”,为全镇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他们说得很实在,我也提了一些建议。”

刘家奇说,因为近年来很少回家乡,这次想看看自己以前住的地方,结果发现道路全变了,村里的泥巴路变成了能同时供两辆车并行的公路。以前通到自家住房的泥泞小道,是用石板铺的便民小道,现在换成了水泥路,“差点认不出是回家的路了”。

大年三十,刘家奇到岳母家吃团年饭,特意带上了省委省政府赠送的过年大礼包。团年饭上,刘家奇向大家介绍了自己被邀请参加座谈会的经历。大家都很羡慕他,纷纷表示要向他学习,做一个像他一样优秀的农民工。大礼包也受到大家的追捧,还有人拿着大礼包合影。

“当天吃饭的有30多个人吧,大多数年轻人都是在外务工的,他们看到这个礼包很激动,都感叹说,没想到党委政府现在这么关心农民工”。刘家奇说,回到北京,他会更加努力工作,也会向身边的川籍农民工宣传家乡党委政府对农民工的重视和关爱。

希望的新春

中江籍农民工胡安亭:

这次回家过年作了一个重要决定

□本报记者 吴忧

坐着省上安排的专列从广东回到四川,又坐着当地安排的专车回到中江,农民工胡安亭发现回村的路正在翻新。

这次回家过年,一个重要的决定等着他来做。

三年没回家过年的他坐着专列专车回家了

胡安亭把年夜饭安排在老丈人家,大家围拢坐满了大圆桌。老丈人一边喝酒,一边夸赞女婿勤快,干出了一番名堂。

听到夸赞,胡安亭只是笑着给长辈们倒酒。生于1992年的他话不多,比同龄人更显成熟稳重。

因为幼年丧父,胡安亭初中毕业就出门讨生活,由亲戚带着南下打工。他最初在一家电子厂的流水线旁站了一个月,领了800元工资,一大半都寄给了把他拉扯大的爷爷和奶奶。后来他又学木工,做装修,如今开始承揽工程,把乡亲们叫在一起挣钱。

在陌生的城市,他进过无数的小区,把一个个屋子打扮得漂漂亮亮,“每年年底干完活都想回家,去把自己家好好弄弄,给老人加个暖气,给闺女准备个漂亮的卧室……”

可实际上,胡安亭已经三年没有回来过年了,有时为了省钱,有时没抢到票,有时为了在春节期间催回款,“最后悔的,就是没有好好陪陪娃娃”。

胡安亭有个可爱的女儿,喜欢小猪佩奇、芭比娃娃。“有次女儿说想要芭比娃娃,我不晓得是啥,走到商场看到了都没敢拿。”最后他让孩子的妈妈去超市里买了个,寄回去。拿到芭比娃娃,女儿又在视频里嚷嚷着,要爸爸妈妈。

趁着这次坐专列、专车的机会,他报了名,回了家,终于能抱到亲到已经6岁的女儿。

家乡的好政策让他想留下就业创业

“闺女在哪上小学?”年夜饭上,家里老人不断提醒,要早点拿主意、办手续。胡安亭和妻子决定,孩子还得在老家上学。“在那边成本高,手续也不好办。”胡安亭解释说。

胡安亭知道,手机视频通话并不能解决父女间的沟通问题,芭比娃娃也难以代替父亲的陪伴。

“我们也想回来带娃,但怎么挣钱呢?”胡安亭告诉记者,夫妻一起回乡,意味着一家人可能没收入,而一个人回来将少一半的收入来源,还要忍受长期异地分居,因此做这个决定非常艰难。

正月初一,胡安亭带妻女进城逛耍,公园广场的一块展板吸引了他。这是当地正在开展的民营企业招聘暨返乡农民工服务专项活动。“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都有专门的政策。”工作人员介绍,活动从1月底启动以来,已经有数千名农民工到场求职,上千人达成了就业意向。

这些政策引起了胡安亭的关注。新春里,他四处打听,了解到这些政策实实在在落了地,他和妻子作出决定:等女儿上学了,就返乡就业创业,陪伴孩子成长,“今年下半年先回来一个人探探路。”

①春节期间,黄文勇在成都市金牛区九里堤街道上清理树枝。

受访者提供

②张强和杨学展示种虾。

本报记者 林凌 摄

③2月4日,在岳母家的团年宴上,刘家奇带上了省委省政府赠送的礼包。

受访者供图

④胡安亭和妻子、女儿一起,在中江街头游玩。 李家豪 摄

本报制图/朱濉

原标题:【新春走基层】他们的别样新春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