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深刻把握世界城市建设的规律与趋势

2019-02-20 07:38   来源: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   编辑: 韩钰宁   责任编辑: 马兰

成都要善于发现、把握和用好民族复兴的重大机遇实现城市跨越发展;要以国际视野、长远眼光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视察时强调

核心提示

成都发展最大的战略机遇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引领中国城市在世界崛起。成都市委深刻认识到,成都唯有乘民族复兴之势、借大国崛起之力,用为国家的担当力度标定城市的发展高度,才能屹立世界城市之林

进入新时代,城市间竞争以及以城市为核心的区域间竞争,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竞争的主体,基于区域资源整合的世界城市被赋予更为重要的全球性战略功能。香港、上海、成都等中国城市将有可能在新一轮从集聚到分散的世界城市体系重构中抢占新制高点

2017年以来,全国主要城市陆续编制完成新一轮总体规划,均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定位,如北京的“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上海的“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广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型全球城市”以及成都的“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根据国际权威机构“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网络”发布的《2018世界城市名录》,在中国内地城市中,成都仅次于北上广深,排名第五。毫无疑问,成都已经具备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世界城市建设的各项软硬指标,为了更好地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建设,有必要回顾梳理世界城市的发展规律,归纳总结当前世界城市的发展趋势,为成都客观认识和主动顺应“世界城市”建设的规律与趋势提供参考。

重大机遇

改革开放40年,成都顺应民族复兴大势、树立融入世界雄心,积极参与全球城市合作,实现从区域中心城市到国家中心城市的跨越,枢纽辐射力、要素集聚力、产业引领力显著跃升。进入新时代,成都市委深刻认识到,成都发展最大的战略机遇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引领中国城市在世界崛起。成都唯有乘民族复兴之势、借大国崛起之力,用为国家的担当力度标定城市的发展高度,才能屹立世界城市之林。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城市?怎样建设世界城市?对于这个重大课题,成都目标明确:在更高层次、更高境界、更高水平上探索推进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建设,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成都特点的城市发展新路。成都市委深入思考认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将新发展理念的理论伟力与城市发展的壮阔实践紧密结合,兼具农耕时代乡土守望、工业城市标准高效、生态城市绿色低碳、世界城市开放包容,代表着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城市经济的高级体系、城市治理的高级层次、城市开放的高级阶段、城市人文的高级境界,是人类城市发展认知的又一次伟大飞跃,为当今世界应对城市病凸显、包容性下降、同质化竞争等现实挑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必将在人类城市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发展规律

世界城市源于工业、商业和交通具有突出优势的国际化大都市。早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国际间商业贸易日渐集中在部分港口城市,进而逐渐成为区域乃至全球经济的控制枢纽。苏格兰城市规划师格迪斯将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港口城市定义为“世界城市”。1966年,英国地理学家霍尔深入考察纽约、伦敦、鹿特丹、莱茵-鲁尔、巴黎、东京和莫斯科,认为世界城市不仅是贸易、金融和信息传播中心,也是人才、研究、艺术与文化集聚地。

1980年代,世界城市逐渐发展为区域性和全球性支配城市。日益明显的经济全球化趋势,给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带来巨大冲击,全球城市体系也随之重构。美国城市学者弗里德曼提出“世界城市假说”,强调城市与世界经济融合的程度和方式,对于城市转型具有决定性意义。世界城市的产业结构(金融、跨国总部、生产服务业、制造业、交通等)和就业结构(专业人才与服务人员)决定了其对全球经济的控制职能,世界城市同时也是资本集聚地和国际移民目的地。

1990年代,世界城市的突出特征是面向全球的专业化服务功能型。美国社会学家萨森在其名著《全球城市:纽约、伦敦、东京》中指出,城市在全球经济运行中的专业化差异,特别是金融和专业服务业的地位,是其成为世界经济控制中心的关键。“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网络”多年来的实证研究也表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城市,往往是生产性服务业(如会计、广告、金融与法律)集聚的城市。

21世纪初,世界城市逐渐演化为文化集聚空间与信息交换枢纽。美国地理学家诺克斯指出,除考虑跨国商务活动、国际事务等因素外,对文化集聚度的考量也不可忽视,是否能成为全球信息流的集散地,并且具备高品质的生活环境,从而吸引具有专长的国际移民,与培育全球性的金融与服务体系同等重要。有学者进一步强调全球性娱乐产业(媒体、音乐、影视等)的重要性。

进入新时代,城市间竞争以及以城市为核心的区域间竞争,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竞争的主体,基于区域资源整合的世界城市被赋予更为重要的全球性战略功能。与“全球化”浪潮并行不悖的“区域化”“本地化”再获重视,扎根地方文化的创新空间,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综上所述,传统的世界城市体系出现多元化、扁平化、区域化趋势,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的主导地位,正面临来自新兴城市的挑战。香港、上海、成都等中国城市将有可能在新一轮从集聚到分散的世界城市体系重构中抢占新制高点。

未来趋势

亚洲城市迅速崛起,世界城市竞争出现新格局。比较2000-2010十年间年全球主要城市的商业联系度可以看出:(1)中国大陆城市从榜上无名到上海、北京上榜,均名列前十。(2)香港排名全球第三,较之纽约、伦敦的差距在逐渐缩小,2008年美国《时代周刊》将纽约、伦敦、香港并称为“纽伦港”(Ny-lon-kong),反映这三座城市在世界金融网络体系的主导地位。(3)亚洲城市在前20名中占据9席,整体实力明显增强,新加坡、首尔、孟买、吉隆坡等城市排名不断上升,东京、台北名次稍有下降,但经济指数表现不俗。此外,麦肯锡发布《城市世界:变动的全球商业格局》报告,对全球大型跨国企业总部未来区位选择做出预测:至2025年,约有7000家企业总部落户新兴区域,包括中国、南亚、东南亚、非洲、中东和东欧,比重上升至46%,占据半壁江山。其中,位于中国的企业总部份额将上升至23%,数量上达到3450家左右。

从资源配置到创新驱动,世界城市发展出现新模式。长久以来,世界城市的规划者倾向于吸引外来投资作为核心竞争力,也就是传统的“资源配置”模式。未来时期,世界城市的发展或将发生“创新驱动”转向,这种内生式的优势正如倡导创新理论的经济学家熊彼得所论述的,“发展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依靠传统区位或资源优势已经不足以在世界城市新体系中抢占先机,内生的来自本土的科技创新将引导城市迈向新台阶。前述两种发展模式的差异在于:资源配置模式下,城市间竞争关系表现为“你有我无、此消彼长”式的“零和博弈”,如香港与东京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之争,又如国内城市竞相建设自由贸易区的举措。而源于科技创新的无限可能性,创新驱动模式更能实现合作共赢的区域良性竞合关系,也更符合中国坚持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

碳政治与城市再工业化,是世界城市发展动力的新变化。“碳政治”即“气候政治”,指各国围绕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所形成的国际政治话语游戏规则,在全球政治经济新秩序下成为新的制衡力量。发展中国家实际上承担着替发达国家排放的产品生产,却在谈判中处于被动,传统的“世界工厂”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而在发达国家,低碳经济成为金融危机后恢复经济的新增长点。同时,建立在互联网、新材料、新能源相结合基础上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兴起,欧美大城市(如伦敦、纽约)相继提出“城市再工业化”战略。在经历了自1970年代以来的工业转移和去工业化后,全新的制造业模式在吸引高技术就业、创造社区活力以及经济的可持续繁荣方面的作用被重新发现。可以预见,“制造”将与“智造”并举,韧性城市、信息城市、智慧城市将是建设新一代世界城市的主流思潮,传统的世界城市以金融等高级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特征或将改变。

文化繁荣与软实力培育,是世界城市发展的新方向。文化日益成为城市竞争的工具和城市繁荣的源泉,不仅提升城市知名度,保持城市活力,并培育地方归属感和自豪感,“近者悦,远者来”。英国学者兰德里倡导“创意城市”理念,指出城市需要营造出利于居民进行创新思考和创意活动的环境空间。美国学者佛罗里达更是将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推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强调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吸引创意阶层,该阶层的核心群体包括科学家、工程师、教授、诗人、作家、艺术家、文艺工作者、设计师、编辑、研究人员等新技术、新产品、新理念的直接创造者。伦敦自2000年以来,两任市长先后推出3份文化战略,提出伦敦要“建设成为全球卓越的文化中心”,并借力2012年奥运会,实施“文化奥林匹克计划”。纽约创意产业定位为“未来就业岗位增长最快的产业门类”,以“促进和保持纽约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对经济活力的贡献度”。

环境品质从约束力转化为竞争力,是世界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具有前瞻性和务实性的纽约2030战略规划《更绿色、更美好的纽约》,对环境质量给予特别关注,提出“拥有全美大城市中最清洁的空气质量;提升水质,增加亲水休闲空间,修复海岸生态系统;至少实现30%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全面提升社区、自然体系和基础设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等目标。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报告也表明,环境指数与跨国公司总部迁移以及经济中心转移的关联性:悉尼因其高品质的环境质量,使得拥有比东京还多的跨国公司总部落户。环境因素正从传统观念上的“约束条件”转变为“竞争实力”的关键。对此,国内部分北方城市越来越有切身体会和深刻教训。成都也应有清醒认识,绝不能再走破坏环境、再治理环境的老路,世界城市首先是宜居城市。

前景展望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新时代的新使命;规划建设世界城市,既是时代赋予成都的机遇,也是成都应有的雄心壮志和时代担当。“世界”既是战略眼光,也是全球视野;“城市”既是空间载体,也是发展平台;“文化”既是城市形象,也是软硬实力。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必将成为成都未来发展的强大动力;成都作为世界城市的崛起,正是一座历史名城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贡献和鲜活实践。

作为中国西部龙头城市之一,成都在世界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氛围培育方面,已颇有建树并享誉盛名,近年来城市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迅速上升有目共睹,最具幸福感的中国城市当之无愧。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领域的可量化指标,仅仅是世界城市的显性特征之一,已位居国际化大都市行列的成都,应进一步提升人才、信息、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国际化程度,进一步增强对全球资本、知识与游客的吸引力,打造成为全球人才集聚、科技创新驱动、环境品质优异、市民生活幸福的“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

(作者:沈洁,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罗翔,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原标题:深刻把握世界城市建设的规律与趋势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