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按照规律办事的成都乡村振兴探索

2019-03-20 07:43   来源: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   编辑: 韩钰宁   责任编辑: 马兰

QQ图片2019032007421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按规律办事,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乡村振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创举,没有现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经验,我国乡村振兴道路怎么走,只能靠我们自己去探索。成都市作为四川省首位城市,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水平较高,乡村发展具有自身特点和优势,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来成都视察时提出“公园城市”的理念,这个理念不仅适用于现代化的城市,更包含了美丽宜居的乡村。我们观察到,成都市通过构建“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初步探索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天府路径。2018年,成都市策划实施乡村振兴项目586个,完成投资614.6亿元。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持续流入乡村,一个个乡村“网红”村落新罗棋布,天府林盘、乡村绿道串点成线,特色镇、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园区集聚发展,天府乡村展现出新的风貌。过去一年,成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探索有哪些?

探索1

重塑乡村价值理念 正确认识绿水青山价值

正确认识乡村绿水青山的价值,是乡村振兴的逻辑起点。如果将乡村产业仅仅局限在传统农业,将乡村文明视为落后的,必将被取代的文明,将乡村视为必将被城镇所替代的过渡形态,那么乡村的绿水青山永远无法转变为金山银山。从全球城镇化进程的规律看,当城镇化率超过70%,就会出现逆城镇化现象。成都市作为一个常住人口超过1600万的特大城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3.12%。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消费升级带来的城市居民品质化休闲度假需求和乡村居民高水平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需求叠加,乡村绿水青山的潜在开发价值不断提升。成都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围绕着乡村价值理念重塑,将乡村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实现作为乡村振兴的出发点。通过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大地景观、乡村绿道、川西林盘建设全面提升乡村生态环境,通过农商文旅体养产业融合发展全面延伸乡村产业链价值链,通过乡村书院、博物馆、民宿、手工艺作坊、农业体验等文创项目全面传承天府农耕文化。乡村价值理念的重塑使得绿水青山的潜在价值开发备受追捧,天府乡村成为老百姓向往之地,乡村产业成为资本聚集之地,新村民也逐渐成为令人向往的职业。

探索2

固化绿水青山价值表达 市场化乡村资源资产

绿水青山的潜在价值得到重新审视后,如何通过市场化固化其价值表达成为必需面临的选择。乡村山水田林路湖草等资源资产如果不能够参与市场化运营,其价值必然无法实现。成都市在统筹城乡改革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成了包括农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集体林权等各类农村资源资产产权的确权颁证。通过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规范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赋予集体经济组织合法的市场经济地位。这些措施构建了乡村资源资产明晰的产权制度安排,赋予乡村组织合法的市场经济地位。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完善各类乡村资源资产的产权交易市场实现资源资产的市场化流动,通过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宅基地“三权分置”,集体建设用地建租赁房等试点改革合理盘活闲置乡村资源资产,打通了资源资产的市场化路径。明确资源资产产权结构安排,赋予乡村组织合法市场地位以及构建合理合法的资源资产市场化路径,这些市场化指向的改革探索使绿水青山的潜在价值通过市场渠道得到有效配置,成为乡村吸引外部资本的最大砝码。

探索3

优化乡村价值空间形态 重构城乡发展格局

长期以来,大城市往往形成圈层发展城乡形态。乡村振兴要求重构城乡发展形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讲,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成都市在重构城乡发展形态方面,紧紧围绕“深入诠释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要求,加快推动公园形态与大美乡村空间有机融合,打破城乡规划的行政壁垒,将镇村两级纳入规划体系,建立健全“多规合一”,做到精准规划。在项目建设中坚持不策划不规划,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建设。以城乡融合的规划引领城乡发展格局形态。以航空走廊、交通沿线、景区景点为重点,分类型实施大地景观再造工程,坚持“景观化、景区化、可进入、可参与”理念,凸显乡村自然景观特色风貌。在资源配置上,成都市抓住镇级节点辐射能级不足的关键,以特色镇(街)建设为重点,构建农业产业功能区—特色镇(街)—农村社区(林盘聚落)三级城镇体系,实现城乡形态由行政布局向功能布局、特色要素禀赋布局的转变。同时,成都市规划建设全国乃至全球最长的天府绿道,通过绿色廊道建设构建从城到乡“快进慢出”的生态交通体系,城乡发展格局逐渐打破传统圈层形态,城乡融合发展的格局态势初步构建。

探索4

打造乡村价值实现载体 凸显乡村金山银山价值

乡村虽然具有广袤的空间和资源,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人地钱”等多种要素制约,在发展过程中,必然需要构建发展的“点、线、面、网”,形成资源要素的空间集聚。成都市在发展乡村产业过程中,通过发展农商文旅体养产业跨界融合,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凸显。由于突破了传统农业在地理空间上无法集聚的限制,乡村产业,特别是一些新经济主体的空间集聚成为可能。成都市顺应这一规律,基于资源禀赋特点和产业链特色在全市构建了中国天府农博园等6个产业功能区和“绿色战旗、幸福安唐”乡村振兴博览园等7个重点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6+7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构建起了功能互补,产业协同的乡村经济地理新空间,使得乡村外部的资本、人才、技术可以依据产业链针对性地选择投入区域,实现资源资本的有效结合,充分发挥产业集聚的规模经济和溢出效应。同时,在产业功能区内部,围绕乡村绿道、川西林盘、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等发展载体,为政策、项目以及人、地、钱的集聚形成具象化的空间载体,从而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形成了空间上的载体保障。

探索5

推动乡村管理体制变革 转变乡村组织功能

乡村的发展导致乡村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产业跨界融合形成的新产业新业态,城乡人口交互流动形成的新村民,都给乡村的行政管理体制和社会治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相应的生产关系变革。成都市遵循乡村经济社会变迁的自然规律,打破行政区域界线,构建以现代农业主体功能区为基本单元的管理体制,通过“管委会+投资公司”的运营模式来主导功能区发展的经济工作。在乡镇层面,通过实施拆乡并镇、乡改街办,在适度扩大乡镇(街办)范围的同时,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从而解决长期困扰乡镇(街办)的权责不对等问题。在村级组织层面,通过集体经济组织同自治组织的分离,居站分离等举措,促进公共服务职能下沉,避免集体经济组织和自治组织职能的混淆。通过乡村管理体制变革,初步构建起“二级政府,三级管理”的行政管理体制,通过厘清乡村组织功能,避免职能的错位和越位,更好地适应了乡村生产力水平发展的要求。

探索6

设计利益联结体制机制 引导农户分享金山银山增值收益

实施乡村振兴,打造金山银山的最终目的是让农户分享增值收益,否则就背离了改革发展的初衷。从产权制度看,乡村的山水田林路湖草资源,都属于村集体所有。社会资本进入乡村,实现资本资源的结合,不仅不能把农户挤出乡村,还要通过构建利益联结体制机制带动农户。成都市在实践中通过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以产权为纽带,以股份制改造为载体,以盘活农村资源为核心的农民财产性收入新机制,探索建立农民参与发展、共享发展的农村经济组织机制。通过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机制,大力推广“农业共营制”,让农户能够分享新型经营主体的经营收益。公共财政方面,通过将财政资金投入农业农村形成的经营性资产股权量化到村到户,增加农户市场参与能力。通过加大医疗、教育、便民服务等乡村公共产品供给标准,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提升农户生活便利性。一系列体制机制的创新改革,乡村的金山银山最终为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生活水平提升。

2018年是乡村振兴战略开局之年,成都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总书记提出的“走在前列,作出示范”的要求,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按照“重塑乡村价值理念—市场化乡村价值表达—重构乡村价值空间形态—打造乡村价值实现载体—构建乡村价值实现保障—分享乡村价值增值收益”的改革路径,探索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青山银山,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不仅如此,成都的乡村振兴还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公园城市理念。这些改革探索,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典型意义。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期待着天府乡村上演更多的精彩故事,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乡村振兴贡献更多的“成都智慧”!

(作者贾晋: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原标题:按照规律办事的成都乡村振兴探索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