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婆巡街 隐患随拍 群众的“微信群”是雪亮的
成都商报 2019-04-01 07:25
冯婆婆没有想到,退休多年以后,自己还能在家附近重新“上岗”。
这并不是一份传统意义的工作:从早到晚,从晨练到接送孙子上下学,住在督院街道的冯婆婆会随身携带了一部智能手机,当遇到影响社区形象、或有安全风险的情况,她将拿出手机拍下照片或视频,像网上拍客一样,记录下现场情况。
这些资料会被发送到名为“社区街长工作群”的微信群。很显然,冯婆婆的“新工作”是西丁子街街长。不久后,负责该片区的街道城管工作人员将整改后的照片发到群里,并专门@冯婆婆的微信,以回应其反映的问题。
这在以往的社区治理工作中并不常见。过去,大多数居民缺乏主人翁意识,很难将自己真正视作社区共同体。
而今日的情况已经改变。在成都日前启动的“平安社区工程百日攻坚行动”中,风险的源头同样被居民所关注,“冯婆婆”们的目标都很明确:要齐心协力,让社区变得更加安全。
人人参与
用照片监管,用照片回复
上个月起,督院街道的“社区街长工作群”又开始活跃起来——姚艳洪和城管执法队相关负责人,把自愿担任街长的数十名市民聚集起来,邀请他们成为城市管理、尤其是三大市场管理的“主力军”。
开了好几场会,群里的街长们日渐“掌握”了工作方法:早上6点,起来遛弯的黄阿姨看到海鲜市场有商家占道经营,40分钟后收到了清理完成的现场照片,以及商家的解释原因;晚上8点,下班路过走马街的刘女士,看到商铺门口的垃圾桶不整洁,不久后就得到了已经处理的反馈。
据悉,这些问题均由城管负责片区的成员负责。若是商家应承担的责任,则督促商家整改;若是环卫公司的辖区,则由城管成员督促及时解决。
有了及时的反馈和处理,“冯婆婆”们现在已把城市管理当作己任,积极性颇高。70岁的黄婆婆告诉记者,自己现在习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生活中寻找潜在的安全问题和城市形象问题。“如果不处理,或早或晚都会发生在自己头上”。
而为了让所有反映都有据可依,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的街长们甚至还学起了精准拍摄:在“社区街长工作群”,无论反映问题还是解决问题,每张照片上有拍摄的时间和位置。据悉,这为了保存“证据”,在商家提出质疑时给予明确的证明。
“毕竟时间和地点不能作假。”一位街长说。而据督院街道城管科负责人张朋维透露,为监管社区“大小事”,仅在2019年3月,“社区街长工作群”的市民街长们向有关部门发送了超过300张反映问题的图片,除了市政设施等权限不明的情况外,其他问题的回复率和解决率近100%。
监管升级
投诉数量前五名 将被“挂牌”明示
街长和城管队员、网格员、市场管理方和行业协会,组成了“平安社区工程百日攻坚行动”最为积极的“主力军”。但问题随之而来:如此数量的问题,该如何解决?更为重要的是,怎样提升问题的解决率,降低反复率,让其提出的问题对社区治理产生积极作用?
姚艳洪透露,督院街道正计划升级社区监管模式,尤其在三大市场区域,更加严厉的监管正在酝酿,即将出炉——4月2日,市场门口将会常态化向市民提供5张展示板,其中三张是关于城市管理、诚信经营、安全生产的相关法规,同时还会公示街道对市场内商铺的考核结果及评选考核方式。
以青石桥市场的城市管理类考核为例,商家在经营中的10大情况都将纳入考核:例如长时间搬运货物、占道堆物,推出杂物乱堆放,越门经营,非机动车乱停放、侵占盲道、顾客乱停放未劝阻,临街杀鱼和海鲜、宰杀活禽等。此外,城市管理经营、安全隐患等突出问题也都纳入考核。
该措施的严厉之处,是会将公示上月市场内所有商铺被投诉的内容及次数。例如,某海鲜商店在考核期内有4次被投诉长时间搬运货物、占道堆物,3次临街杀鱼和海鲜、宰杀活禽,1次乱排污水、未及时清扫地面污水等情况,都将向所有市民公示。
与此同时,督院街道还会根据考核结果,每月分别评选出5家“城市管理诚信商家”、“无安全隐患诚信商家”、“经营诚信商家”,以及5家“城市管理突出问题不诚信商家”、“安全隐患突出问题不诚信商家”和“经营不诚信商家”。
发动群众
“冯婆婆”们是平安社区的“主力军”
聚焦“平安社区工程百日攻坚行动”,这一次,成都要在1633万普通市民的生活里,排查和整治社区消防、社区设施、社区治安、重点人群稳定、小区矛盾纠纷、社区食品安全、社区安全生产、社区交通安全和社区生活环境等9类突出问题和风险隐患。
而更进一步看,这是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增强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的重要来源。更为重要的是,这是市民与企业、政府共建共享共治的一次机遇。
在成都,督院街道的“冯婆婆”们不是社区个例,他们组成的“主力军”深入成都大街小巷,利用其自身优势为成都的平安建设贡献力量。
在“平安社区工程百日攻坚行动”动员会上,成都市相关负责人特别提到,要综合采取阵地共用、信息共享、力量协同等形式,引导驻区企事业单位、商家店铺参与平安社区创建,在街道(乡镇)、社区层面建立共商共建机制,实现平安社区建设效果最大化。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邹悦
短评
为了城市安全,政府和市民一起“绣花”
一连数月,“平安社区工程百日攻坚行动”都将是成都政府工作的重要方向。社区平安的目的,是为1633万市民增强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而在这一次行动中,他们既是受益者,也是参与者。
为什么?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正因为如此,成都的管理者更需要激发社会的“主体意识”,让更多眼睛盯住、更多双手管住社区安全。社会管理,本身就包括“社会协同”与“公众参与”。安全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引入更多社会与公众的元素,也是基本要求。更何况,这不仅是监管部门的事,更关系到千家万户每天的安全感。
试想,如果网友能“随手拍”餐厅厨余垃圾处理,地沟油生产作坊是不是会收敛一些?如果请社区网格员坚持检查消防设施安全,发生火灾时救援是不是能更及时?如果企业员工能够站出来举报“黑心商家”,那些违法经营的事是不是能更早被发现?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力量是巨大的。面对严峻的社区安全形势,只有市民真正参与进来,才能够提供“24小时无死角”的强效监管。在共治的格局之中,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健全管理制度,形成层层追溯、相互制约的机制;政府部门履行监管责任,建立覆盖全过程的最严格的科学监管制度……相信,当全社会都被纳入社区安全问题防范的总布局,社区必然更加安全、市民更有幸福感。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邹悦
原标题:太婆巡街 隐患随拍 群众的“微信群”是雪亮的
编辑:申海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