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治理让生活环境不断改善 市民有感受
红星新闻网 2019-04-10 07:11
锦城湖边现代化大楼和蓝天碧水构成优美的人居环境 本报记者 胡大田 摄
春风和煦,家住百花大桥附近的市民孙襄沿着锦江南河段漫步,看着波光粼粼的清澈河面,悠闲惬意,“通过治理,我们住在河边的居民再也闻不到臭味,现在水质明显提升了很多,很安逸。”“很安逸”的南河正是成都水环境治理成效的一个生动缩影。
水环境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践行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描绘美丽中国画卷中的重要一笔。落实中央决策,贯彻省委部署,成都重拳治水不计其利、面向未来不计其功。
为让碧水清流常与市民为邻,成都在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以全面推行“河长制”管理工作为抓手,以加强锦江、沱江、金马河流域水生态治理为重点,持续深入推进重拳治水工作,全力打赢碧水保卫战。现在,“水润天府”胜景正逐步呈现。
共截污治理排水口1122个
完成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43段整治
一直以来,成都狠抓流域治理,全面开展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编制锦江、沱江、金马河水生态治理总体规划和工作方案,开展河湖水生态治理技术导则制定工作,推动截污、清淤、补水同向发力,共截污治理排水口1122个、规范整治污染点源2761处,清淤337.27万立方米,启动九道堰河水生态治理示范段及沱江流域第一批公益性项目建设。
同时,成都深入推进黑臭水体整治,完成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43段整治,并通过国家专项督查和专项巡查。组织开展清河行动,全市清理打捞漂浮物7.8万吨、岸存垃圾16.56万吨。提升滨水景观,完成西郊河、浣花溪、摸底河等河道宜居水岸示范段建设,完成天府绿道滨水“七带”示范段建设52.3公里,重点打造猛追湾、东门码头、合江公园等节点,整治街景,提升夜景,营造高品质场所,塑造“夜游锦江”休闲旅游新名片。
新改建污水管网874公里
新增再生水利用能力25万吨/日
据了解,成都正着力三水共治,有序推进水污染防治。目前,成都深入实施城镇污水治理,全面落实《四川省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年推进方案》,新改建污水管网874公里,新增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12万吨/日,新增污泥处置能力60吨/日,新增再生水利用能力25万吨/日,累计完成11座污水处理厂129万吨/日提标改造。
同时,成都加快推进工业污染防治。完成73家工业企业水污染清洁技术改造,开展五大重点行业企业自建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24个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此外,成都大力开展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科学划定畜禽禁养区域达6943.3平方公里,规范整治适度养殖区畜禽养殖场280家(户),有序实施规模养殖场标准化建设;有序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加快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新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125座。
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创建省级节水型单位(企业)181个
坚持节水优先,全面推进水资源保护是治水的重要一环。成都严格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完成年度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考核指标,考核等级为优秀。大力实施成都节水行动,多个部门印发了《成都市节水行动实施方案》。
同时,成都开展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印发《成都市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实施方案》,推进新津县、双流区等8个区(县)的达标建设工作。完成《成都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修正工作,进一步优化节水工作职能职责。开展节水载体创建工作,截至目前,共创建省级节水型单位(企业)181个,省级节水型小区85个,命名节水教育示范基地4个。
加大水土保持工作力度
依法严惩破坏水环境资源犯罪
注重精准施策,着力推进水生态修复是治水的重要一环。当前,成都正加大水土保持工作力度,累计完成治理154平方公里,累计种植营造林22.15万亩。加强水电站下泄生态流量监管,对全市359座水电站进行排查梳理,积极组织向岷江、沱江水系重点流域增殖放流,2018年共计放流鲢、鲤等鱼类苗种328万尾。
此外,成都加强法治保障,严格开展执法监督。具体而言,成都加强法制宣传引导,张贴《关于依法严厉整治河湖非法排污的通告》6.5万余份,制订沿街乱排乱倒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印发宣传漫画15万余份,及时制止劝导乱排乱倒行为1000余起,处罚乱排乱倒案件120起。启动举报奖励试点,制定施行《锦江流域违法排污行为举报奖励办法(试行)》,充分调动社会公众参与锦江流域水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依法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切实巩固锦江水生态治理成果。加大执法力度,持续保持高压态势,依法严惩破坏水环境资源犯罪。
成都治水见证者
居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水环境治理“红利”
风中轻舞的绿树枝条拂过水面,开得热烈的鲜花倒映在清澈的河水中,披着夕阳的余晖,一位父亲牵着孩子的手,扶着妻子的肩,漫步在河渠沿岸的绿道上,聊着孩子学校的趣事,规划即将到来的假期旅行,不时开怀大笑。这样一幅水净岸绿、美好温馨的画卷在成都的暮春时节徐徐展开。
这幅画卷中的主角,是家住金牛区四斗渠沿岸的居民郭广兴,望着家门前的这渠清水,他感慨良多,“通过黑臭水体治理,家门口常伴清清河水,河畔绿树成荫,花团锦簇,沿岸居民的生活环境不断改善,我们确实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水环境治理‘红利’。”
时间回到几年前,那时的金牛区四斗渠绕着郭广兴所住小区的后面缓缓而过。“那时就是一条又窄又小的水沟,冬天水少还臭,夏天又容易被洪水淹没。我们住在河边基本都不去河边散步,家里为了防止臭味进屋,基本都门窗紧闭。通过规划治理,现在四斗渠改道在了小区前面,河道又宽又干净。”回想几年前的四斗渠,再看着如今水净岸绿的美好环境,郭广兴有些激动。
沿着四斗渠河岸一路走来,一块立着的不锈钢河长制公布牌映入了郭广兴的眼帘。在这块公布牌上,河道的主要负责人姓名及电话都清楚写明。“通过这张公示牌,我们老百姓深切地感受到了成都治理河道的决心,也相信身边的河道环境会越来越好。”
从事金融行业的郭广兴,用非常形象具体的方式为记者讲述了成都实施河长制管理工作、黑臭水体治理为他以及他的家庭带来的实惠,“成都治理黑臭水体,我们打心眼里感谢,现在我们出门就有清水、鲜花、绿树,环境改善后,我们房产也随之增值,你说,这难道不是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吗?”
本报记者 胡清
编辑:邓思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