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 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成都答卷

成都商报 2019-04-10 07:30

  

通威太阳能车间 本报资料图片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从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正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

在成都,这个“核心”被分解得更明确——产业结构优、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质量效益好、发展可持续。

从聚焦高端绿色智能,到公园建设融入产业功能区;从淘汰落后产能,到构建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从电子信息打造万亿级产业,到建立66个产业生态圈;从GDP迈上1.5万亿新台阶,到鼓励民营企业升级……成都,正在探索新方向,迈向经济高质量发展。

聚焦高端绿色智能

构建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

春日的成都,处处涌动着重大项目签约和开工的热潮。

3月13日,总投资3206亿元的171个新经济项目集中开工,28个园区项目集中开园;

3月23日,通威太阳能(成都)有限公司四期3.8GW高效晶硅电池生产项目开工,意味着通威太阳能成都基地在今年内将成为全球首个10GW电池基地;

4月4日,紫光旗下新华三集团与成都高新区签订协议,在成都高新区成立新华三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并投资运营芯片设计开发基地……

项目落地的背后,是一座经济体量突破1.5万亿元的城市,在新时代的重新选择:经济快速崛起,人口迅速集聚,超大城市的下一步要向何而去?

在经济数据里能找到答案。2018年,成都GDP超过1.5万亿,在高质量领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3%,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1.2%;现代服务业支撑增强,增加值增长9.0%……

更深层次的答案,在顶层设计里。成都提出,加快构建先进制造业、新兴服务业和新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并进一步谋划了“5+5+1”的产业细分领域。

尤其是,聚焦高端绿色智能,进一步提升先进制造业能级。按照规划,到2020年,成都将建成电子信息万亿级产业,培育装备制造、医药健康万亿级产业,壮大新型材料和绿色食品千亿级产业。

“经过长期积累,成都先进制造业整体能力持续提升,新型显示、信息安全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一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

新经济,是成都产业体系的另一个关键词。成都瞄准“人工智能+”“大数据+”“5G+”“清洁能源+”“供应链+”等领域。今年春天,人工智能、5G等产业专项政策相继出台,继而,大批项目相继落地、开工。

公园建设融入产业功能区

“人城境业”融合集聚生态圈

今年,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成立3周年。3年时间里,这座产业新城从一张蓝图开始变为现实:园区迎来首个入驻的企业,湖畔餐厅开业,交通车通勤服务开通,永安湖中央森林公园和条条河湿地公园建设日趋完善,逐渐向市民展示“美颜”……

传统认识里,这应该是一座产业园区。但眼前的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已经超越园区概念,这里不仅仅引进了113个项目、超1000亿元的总投资、4个诺奖团队、2个“两院”院士团队,这里还有星级酒店、人才公寓、幼儿园、派出所及交警中队办公点、健身中心等,部分已经初具规模,部分正在紧张建设,将逐步交付使用。

这里是“公园城市”和“人城境业”的融合,通过创新链赋能、供应链通路、产业链筑基、金融链助力,建设生活宜居国际社区,建立专业化、精准化基础配套服务体系,推进产业生态圈建设。

这样的产业生态圈,成都有66个。突出“人城境业”融合发展理念,成都统筹产业发展规划和城市空间规划,推动全市66个产业功能区错位发展,新城新区集聚效应充分释放。目前,各产业功能区项目招引成效显著,新引进了一批与主导产业关联度高,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带动力、品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

这是产业空间的高质量——发展不再“摊大饼”,实现多中心、组团式布局;66个产业园区为核心的产业生态圈,不再同质化竞争,而是融合式发展;学校、公园绿道、运动场、邻里中心、养老设施等在“15分钟”半径内,人人都能享受到优质公共配套……

产业功能区通过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吸引集聚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物流等要素高效配置和聚集协作,形成集生产、研发、居住、消费、服务、生态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城市社区。

与省内兄弟建群

资源共享提升质量效益

四川正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对成都而言,这是责任担当,也意味着更多开放机遇——资源共享,减少能源损耗,提升质量效益。

去年,一场以“共享门户枢纽·助力全域开放”为主题的专题对接会上,成都与泸州签下了战略协议,双方共建出海物流大通道,实现空港、陆港和水港联动。

成都发挥“主干”平台、枢纽作用,与众多四川“兄弟伙”建群。

通道建设带动生产力布局,成都与“兄弟伙”共享陆空港口资源,比如,资阳临空经济区与国际空港新城联动打造临空产业带;欧洲产业城和德阳国际物流港共建临港产业带。

借此,成都拓展南向通道,今年一季度,成宜国际物流港完成注册,川桂国际产能合作产业园启动建设。

2018年,成都开展落实“一干多支、五区协同”企业市(州)行活动,累计参加企业480家,签署企业投资协议183个,协议总投资超过930亿元。这些项目,正在以“清单化+项目化”模式推进。成都市发改委透露,成都正在起草形成做强“主干”辐射带动区域协同发展实施方案和年度重点任务清单,建立区域协同发展项目库,首批入库项目294个,总投资超3000亿元。

4月8日,“悬天净土·壤巴拉”区域公共品牌成都发布会举行,阿坝州壤塘县推出首个区域公共品牌,一批产业互助项目落地。

研发设计在成都、转化生产在市州,互助模式做强更多“川”字品牌。去年,成绵携手打造西部地区最大规模光电显示产业集群,遂宁市1/3的电子企业直接为成都配套,50余种“遂宁鲜”产品进入成都超市销售。

今年一季度,成都市发改委规划“总部成都”,形成总部功能区布局,以天府中央商务区为核心,聚集“六类500强”总部企业,在高新区、锦江区、东客站枢纽等分别布局建设新金融、创新设计、都市工业、商务服务等功能性总部。成都将强化政策匹配加快总部企业培引,启动实施“川字号”总部企业培育行动,五粮液新经济中心、泸州老窖大邑项目等顺利推进。

一场又一场推进会

鼓励民营经济转型升级

长条桌四方围坐,里外三层,核心层里,“企业”是主角……成都市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大会召开后,对成都的民营企业来说,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每隔一段时间,就有机会与市领导和相关部门围坐而谈。

谈问题、提建议、谋发展,这样一场又一场座谈会,为民营经济搭台赋能纾困,鼓励民营企业转型升级。

在成都,有一个共识:民营经济强则成都强。数据显示,民营经济是成都经济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成都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民营企业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力量,成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超过80%。民企也是“双创”中最具活力的力量,成都98%的新增市场主体、70%的科技创新来自民营经济。

去年底,一份专为民营企业量身定制、“真金白银”的政策——“成都民营经济25条”发布,从降低经营成本、缓解融资难融资贵、加强合法权益保护等8个方面提出了25条政策“干货”,让众多民营企业对发展更有信心。

今年2月14日,成都市2019年民营企业新春座谈会举行,现场的会议资料,除了议程,还有大摞大摞的“政策汇编”,内容就是“成都民营经济25条”和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7个实施细则,涵盖降低经营成本、缓解融资难融资贵、支持创新创造、鼓励拓宽发展空间等方方面面细则,厚达101页。

企业的壮大,创新创业的活跃,需要良好的营商环境。 近年来,成都参照世界银行国际营商环境评估标准体系,针对市场准入、政务效率、监管执法、产权保护等重点领域,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适宜的行政管理体制,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提供丰沃土壤。

2019年,成都确定工作的主题为“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成都还将加快提升制度环境软实力和国际竞争新优势,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和市场化营商环境。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原标题: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 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成都答卷

编辑:邓思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