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一手治、一手管 还原“岷江水润”生态画卷

红星新闻网 2019-04-12 07:17

整治后的凉山渠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花儿开得正艳,柳条冒出了嫩芽。这个阳春三月,青白江弥牟镇火星社区居民张良多了一个新“头衔”——晨跑团团长。由他每天早上带领到社区河边跑步的“队伍”已超过了20人。

前两年的春天,热爱晨跑的张良还得专程到离家几公里外的地方去跑,可慢慢地,他发现社区里的小河不臭了,水清了,鱼多了,路上也看不到污水。社区修建了好多污水处理设施,现在环境好了,大家都愿意来锻炼!

青白江弥牟镇火星社区的改变仅仅是我市大力推进农业农村水污染治理的缩影。2018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纳入2018年省、市民生实事目标管理,新建污水处理设施196处、整改达标运行724处,覆盖4.3万户。目前,我市现有20户以上农民集中居住区8632个总共68.32万户,其中污水处理设施已建成1244处共覆盖36.89万户,一幅岷江水润、天蓝水碧的天府乡村美景正在逐步显现。

创新方式“治”水

打造农村生态循环水网

春日的暖阳透过清澈的河水直照进渠底,两旁的草坡上满是或坐或躺的市民,渠的这头,竹林在微风轻拂下发出沙沙的声音,而转入另一边的步道,各色鲜花和整齐的草坪延伸至渠的那头,茶园里人们正在劳作——这条新建的凉山渠绿道,再次为明月村构建了世外桃源般的惬意生活,而这个理想村的生活场景,核心正是一条刚刚整治的渠系。

凉山渠是甘溪镇明月村排灌渠道综合配套工程整治渠系的九条沟渠之一,整治渠长2.9公里。和普通的渠系整治不同,凉山渠充分依托明月村的“文艺范”,突出生态与景观,提高生物多样性和水体自身净化功能,同时与新农村、乡村田园结合,创造亲水活动环境,营造了生态空间。而沿着新整治的渠系,2.9公里的凉山渠绿道也应运而生,形成了极具带入感的网红“打卡”地标。

这样创新的治水模式在成都遍地开花。在郫都区安德镇安龙村,一户挂有“蜀都冬泳爱好者基地”牌匾的农家乐就以采用建造小型人工湿地方式来净化农村生活污水。农家乐业主陈仕彬告诉记者,由于他家邻近河畔环境优美,每逢周末节假日,就有许多游客到他家喝茶就餐,天气好的时候一天要接待上百人,而由此产生的一些经营性餐饮废水,则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走马河,对附近的水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

如今,农家乐的污水经人工湿地多级处理后,原本污浊不堪的废水变成了改观明显的清流,在有效减少对走马河水环境污染危害的同时,其人工湿地也被打理成了一个绿意盎然的小花园,为他家门前添色不少。“环境好了,周围不臭了,来此休闲游玩的客人也越来越多,高峰期可达到上千人。游泳爱好者们还把我家小院当成了他们休息的基地,因为我们这段河水干净。”陈仕彬满面笑容地说。

记者了解到,我市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统筹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大地景观再造工程、厕所革命、特色镇(街区)建设工程等重点工作,建立协调机制,节约集约利用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同时,聘请专业团队深入走访群众、现场踏勘、充分论证,根据地形地貌、人口分布、污水水量、集体经济状况等因素,紧密结合城乡建设、土地整治规划、交通、文旅等规划,按照“先易后难、先点后面,梯次推进、全域覆盖”原则,以“应集尽集、应治尽治”为目标,科学编制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专项规划,明确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的对象范围、目标任务、建设布点、处理模式、年度任务和措施,确保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开好局。

创新机制“管”水

人与环境和谐共生

“这个月,我参加了4次村里的活动,获得8分积分,股权分配比重又增加了。”握着手上的扫帚,新都区泰兴镇骆家大院村民王吉志一边沿着河岸,将垃圾清扫干净,一边笑着告诉记者,“村中环境好了,来的游客多了,农家乐、民宿生意也好了!”

王吉志口中的积分制,便是骆家大院创新方式,激发群众参与农业农村水污染治理的具体体现。据悉,骆家大院院落委员会每月都会对每户进行积分评比,按照为集体所作的贡献进行相应的奖惩,年终院落委员会将对积分全部汇总,根据积分情况,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以奖代补”资金和小组集体资金作为积分奖励金进行发放。对积分被扣得多的农户,执委会将监督再次进行清扫,直到达到目标,同时还将在公示栏进行通报。

在郫都区新民场镇云桥村,水源保护地就是最大的金字招牌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村民的“管”水意识从被动变为了主动——因为云桥村的萝卜已经卖出了平均每公斤10元以上的“肉价钱”。原来,云桥村全村处于成都市饮用水水源一、二级保护区。目前仍在村里居住的一半左右人口,都在二级保护区内。为了保护水源,不能翻修房屋,不能发展工业、农产品加工,种植不能使用农药化肥,甚至成都近郊随处可见的农家乐旅游也不得发展,但是新的机遇也随之而来,云桥村确定打造绿色农业发展的金字招牌。

“如今,云桥圆根萝卜除销往北京、深圳、上海等大城市外,还卖到了国外。”郫都区紫云桥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露介绍,去年12月27日,20吨云桥圆根萝卜搭乘中欧班列(成都)发往欧洲;今年1月,250公斤云桥圆根萝卜搭乘飞机前往日本市场“试水”……绿色农业的试水成功更增加了村民投入到治水管理中的热情与信心。数据显示,目前,云桥村圆根萝卜已成为国家地理农产品,云桥也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合作社年产圆根萝卜1000吨,全村年产4000多吨。到目前为止,云桥村发展入社菜农80多户,种植面积340多亩,年销售各类蔬菜2000多吨。

本报记者 陈泳 祝箫 摄影 吕甲

编辑:董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