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城市”描绘城市发展蓝图 加快形成顶层设计闭合体系

红星新闻网 2019-04-21 07:52

非遗星河绿道 图博成都摄影师 夏乐光 摄

非遗星河绿道 图博成都摄影师 夏乐光 摄

以天府绿道为代表的世界最长绿道系统正在编织成网,世界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园——总面积达1275平方公里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加速建设,川西林盘保护与修复工作加力推进,40万亩的景观农业初步形成……

“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这是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视察期间,对成都的殷切嘱托。

牢记总书记嘱托,不负新时代机遇,一年多以来,成都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公园城市作为生态价值向人文价值、经济价值、生活价值转化的重要载体、场景和媒介,积极探索城市建设新模式的价值实现机制,不断提升城市竞争力。

随着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的进一步深入推进,一幅人与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公园城市画卷正徐徐铺开,成都将再现“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千年盛景。

孩子们在锦城公园奔跑游玩 本报记者 李冬 摄

孩子们在锦城公园奔跑游玩 本报记者 李冬 摄

写入总规

“三步走”战略

实现公园城市建设新目标

春风中,锦城绿道江家艺苑人气满满,有小朋友在草地上、游乐设施中穿梭撒欢;有年轻人在绿道上轻快慢跑,矫健的身影与生机勃勃的美景相映成趣。春天的绿道美景还吸引了不少手持“长枪短炮”的摄友,他们捕捉光影流转下的绿之灵动。同样被吸引的,还有各个年龄层的年轻人,他们忙着摆造型、拍照片,把“打卡”天府绿道的快乐在全网散播……

这是市民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个小小缩影。而成都对凸显生态价值的考量,在去年就已经开始着笔。

规划是一座城市的发展蓝图,总规更是在为城市未来“画像”。成都将建设公园城市的美好愿景,首先落笔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2025年,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公园城市特点初步显现;2035年,基本建成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开创生态文明引领城市发展的新模式;2050年,全面建成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全方位形成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城市形态。

这是城市规划建设理论的重大突破——成都将公园城市作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的新模式,坚持以“一尊重五统筹”城市工作总要求为遵循,坚持奉公服务人民、联园涵养生态、塑城美化生活、兴市推动转型,凸显生态价值,不仅为新时代城市价值重塑提供了新路径,在世界城市规划建设史上也具有开创性意义。

行动不断,发力不止,创新不歇。2018年7月,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成都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决定》,正式提出“公园城市”内涵:公园城市是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的复合系统,是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是新时代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新模式。

美丽的金沙滨河公园 本报记者 张青青 摄

美丽的金沙滨河公园 本报记者 张青青 摄

编制规划

《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

明确实施新路径

为深入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开辟城市转型升级新路径,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按照成都市委市政府部署,我市规划部门在去年牵头编制了《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该规划对公园城市内涵特征及成都公园城市建设总体目标、策略、举措等方面进行了阐释,明确了我市加快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的实施路径。

该规划明确公园城市从“人、城、境、业”4个方面构建公园城市指标体系,并将人的感受作为最优先考虑的重点;成都公园城市的规划实践路径是坚持用公园城市理念指导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营造、塑造以绿色为底色、以山水为景观、以绿道为脉络、以人文为特质、以街区为基础的人城境业和谐统一的新型城市形态。

围绕“人、城、境、业”四大维度,规划提出构建公园城市的18个策略,包括营造“公园+”开放舒适的生活街区;营造“公园+”优质共享的公共服务;营造“公园+”富含活力的工作场所;营造“公园+”丰富多元的人文感知;营造“公园+”简约健康的出行方式;塑造崛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的大美田园;塑造蜀风雅韵、大气秀丽、国际时尚的城市风貌;塑造串联城乡、全民共享、蓝绿交织的天府绿道;建设连接全球、外快内畅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建设绿色高效、低碳智能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构筑三生共荣的城乡格局;构筑和谐共生的自然生境;塑造碧水蓝天的优美环境;塑造绿满蓉城的公园绿境;构建清洁高效的绿色能源体系;构建循环集约的绿色产业体系;营造“公园+”新经济;营造“公园+”新消费。

按照“可进入、可参与、景区化、景观化”的公园化要求,规划还提出打造公园场景——建设绿意盎然的山水生态公园场景,以山体、峡谷、森林、雪地和溪流等特色资源为载体,按照“生态保护区+特色镇+服务节点”的模式建设,通过绿道串联,打造近看有质、远观有势、绿意盎然的山水生态公园场景;建设珠连锦绣的天府绿道公园场景,把公园建设融入天府绿道建设,以区域级绿道为骨架,城市级绿道和社区级绿道相互衔接,构建天府绿道体系,串联城乡公共开敞空间、丰富居民健康绿色活动、提升公园城市整体形象;建设清新宜人的城市街区公园场景,面向街区内不同人群需求,营造多种生活化街区场景,让市民在生态中享受生活,在公园中享有服务,促进人情味、归属感和街坊感的本质回归;建设时尚优雅的人文成都公园场景,将公园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推动天府文化创新发展,结合公共开敞空间和“三城三都”城市品牌,打造特色鲜明的天府人文公园场景;建设创新活跃的产业社区公园场景,将公园建设融入产业功能区建设,以绿道串联时尚活力的产业核心与居住社区,植入产业、文创、居住、公共服务、商业、游憩等多元功能,满足各类人群的多元需求,打造创新活跃的产业社区公园场景。

机构设立

开创公园城市理论研究

与建设实践新局面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视察期间,首次提出“公园城市”;当年5月11日,首个专门研究公园城市建设理念的研究院——天府公园城市研究院即宣告挂牌成立。这标志着成都市率先拉开了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序幕,更是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实践。

为什么会有这个创新之举?为深入研究“公园城市”理念,进一步探索构建和丰富“公园城市”理论体系,助推成都市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成都市委、市政府提出成都要聚焦高标准规划、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要求,并决定成立公园城市研究院,汇聚国内外权威的专家团队,系统性地开展理论研究与规划探索,将公园城市研究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城市发展研究智库。

经过调研,市委、市政府最终决定按照“国际接轨,校地合作”的模式,依托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研究机构,在成都天府新区组建公园城市研究院,主要承担“开展公园城市研究、规划和咨询,加强公园城市交流合作与宣传推广,建设公园城市支撑服务平台”的职能职责。

公园城市研究院聘请了多个领域的权威专家组成顾问委员会,旨在加强对研究工作的技术指导,提升研究成果的权威性。与此同时,该研究院还将与联合国人居署、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腾讯云等研究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该院成立后重点推进公园城市内涵的研究、公园城市指标体系的国际经验与趋势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公园城市建设新模式研究、公园城市对市民生活品质影响的研究、公园城市消费场景研究、公园形态研究、公园城市对城市品牌价值的研究、绿色生态价值研究等首批8个重大课题研究,为公园城市理论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2018年7月18日,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公园城市建设局正式挂牌,标志着成都公园城市规划建设实践全面铺开,一场率先探索公园城市发展范式的行动在成都迅即展开。

今年年初,加快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再放大招。在最新一轮机构改革中,成都提出,以市林业园林局为基础,整合市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管委会以及城市绿道、绿地广场、公园和小游园(微绿地)建设,世界遗产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管理保护职责,组建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其目的,就是要不负总书记厚望,切实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转化为城市发展的生动实践,真正闯出一条新时代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路来。

本报记者 袁弘

编辑:申海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