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本网最新  »  正文

成都:第三代社保卡可在图书馆借书 直接刷卡借还

2019-04-23 10:59   来源: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   编辑: 申海娟   责任编辑: 马兰

微信图片_20190423105622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记者 但唐文)4月23日报道 今日,记者从成都市文广旅局获悉,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成都全市公共图书馆为市民奉上免费阅读大餐:开放第三代社保卡作为读者证。市民可以用第三代成都市社保卡(含电子社保卡)作为读者证,免注册借阅服务和使用成都数字图书馆资源。所有已激活成都市社保卡(人社功能)的持卡人都是成都图书馆的有效读者。

使用社保卡作为读者证条件成熟

据了解,全市公共图书馆使用身份证注册的市民为102万,占常住人口约6%,这跟上海、广州15%以上的持证读者占比有一定差距,与香港(59%)、新加坡(40%)、美国(65%)差距更大,但是随着成都市社保卡天然拥有公共图书馆借阅功能的实现,成都的公共图书馆服务读者占比将跃居全国首位,并且超过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和地区,让成都真正成为书香城市、全民阅读示范城市。

法律地位:2015年11月1日实施的刑法修正案(九),社保卡已纳入依法可用于证明身份的证件范围。

发行量:成都市是全国第三代社保卡技术验证工作首批试点城市,现已制作第三代社保卡1000余万张,发放900余万张。

普适性:社保卡是一张带国徽的国民卡。公民从出生时即可申领持有。

便捷性:第三代社保卡增加了非接触式识别,可“挥卡”使用。成都市作为首批电子社保卡试点应用城市,可支持互联网应用的实名认证服务。

安全性:第三代社保卡采用新一代国产集成电路(IC)和国密算法,增强了用卡安全性。

等效性:成都市已全面启用身份证做读者证,社保卡本身采用了和身份证号相同的号码,印有个人照片。市民在成都市所有公共图书馆只要能识别其社保卡也即能作为与身份证等效的读者证使用。

使用社保卡作为读者证的优势

有利于大幅提升成都市公共图书馆持证读者总量。成都市现已制作社保卡1000余万张,已发放900余万张,全市公共图书馆采用第三代社保卡作读者证增加了持有社保卡的市民走进公共图书馆的吸引力,特别是社保卡免注册服务开展后,所有已激活社保卡的市民均成为了全市公共图书馆的有效读者,成都市公共图书馆的持证读者总量与全市服务人口的比例将跃居全国第一。

有利于增强读者认证的安全性。社保卡采用的社会保障号码与公民身份证号一致,现有的图书馆业务系统只要能读取社保卡信息就能应用社保卡充当读者证。第三代社保卡与第二代身份证一样具有号码唯一、个人基本信息完整等优点,可通过网络校验社保卡的有效性,保障已经挂失等有异常的卡无法再被识别,其安全性相比第二代身份证进一步增强,同时因具有金融功能,可降低证件外借、被冒用的风险。

有利于少儿服务的开展。年龄低于十六周岁的儿童和青少年都可办理社保卡,儿童和青少年可直接持卡到公共图书馆借书,不再使用家长的证件,有利于提升儿童和青少年参与全民阅读的积极性,有利于该人群服务需求与借阅习惯的精准分析,同时增加了以家庭可借阅文献数量的上限。

有利于图书馆服务宣传和推广。社保卡应用广泛,公共图书馆采用社保卡作读者证后为社保卡增加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借助人社部门的服务资源优势,进一步拓展了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宣传推广渠道。

有利于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分析。基于人社部门参保数据全覆盖、社保卡用卡行为全过程记录等信息数据和图书馆业务自动化管理系统数据的融合应用,公共图书馆可对使用社保卡认证的读者群进行基本服务数据的收集、整理、挖掘,读者的借阅习惯、分布情况等信息能通过大数据分析为市民提供精准服务,为公共文化服务决策提供参考。

第三代社保卡与第二代身份证的读者权限一致

记者了解到,读者享有全市公共图书馆的最高借阅权限(一次可借8本书、4本刊,并可运程免费使用成都数字图书馆海量资源),享受全市公共图书馆的统一服务,具有成都市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共享平台的免费访问权。

(一)市民持已激活三代社保卡到成都市所有公共图书馆及其分馆、服务网点,不再登记,直接刷社保卡即可借还书。

(二)已激活社保卡市民同时拥有免费使用“成都数字图书馆”的权利。未到馆借书而凭社保卡信息直接登录数字图书馆的读者需先到附近图书馆或网点进行一次信息确认。

(三)社保卡如出现挂失、无效等情况,便不能识别其读者身份。

(四)社保卡和身份证为同号,在图书馆使用时可作为等效介质,二者同时对应一名读者。

(五)持社保卡在市内所有公共图书馆及其网点的借阅规则,均完全依照成都市公共图书馆身份证做读者证的管理规定,不涉及任何社保卡支付功能。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