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工业开局5年来首次高于预期 意味着什么?
成都商报 2019-04-29 07:21
解码
一季度经济数据
一季度成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50.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8.0%。这意味着成都这座“网红”城市,“巴适”的标签多了硬核含义。是什么支撑了今年不错的开局?成都商报-红星新闻即日起不定期推出评论,解码一季度经济数据,从数据中寻找答案。
4月23日,成都亮出一季度经济“成绩单”——地区生产总值3550.1亿,增长8.0%,顺利实现“开门红”。
其中工业的表现备受关注——成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高于全国、全省,开局增速即高于年度预期目标,这是5年来首次;工业用电量数据一季度同比增长5.9%……
在当前全球经济增长动力减弱、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从这些工业数据中,我们能读出哪些经济发展信号?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年来首次超预期
是实体经济突破疲态、信心提振的重要表现
“下行压力”是近年来的经济热词。比如近期,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余淼杰就曾提醒,经济下行压力的周期性因素主要是从需求面来考虑。
在余淼杰看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各经济体开始缓慢复苏,但主要工业国家及新兴工业国家的经济增速并未回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由于全球范围内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全球化放缓,中国的制造业出口部门受到很明显的负面影响。
简言之,制造业的“疲态”还未褪去。这也是“振兴实体经济”一再被提及的因由。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超预期提升之所以如此重要,正是实体经济突破疲态、信心提振的重要表现。8.3%的增速,横向比高于全国6.5%,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5;纵向比,则较去年同期提升0.1个百分点。
信号从什么时候开始?3月是重要节点。一季度,37个工业行业大类中31个行业增长,增长面较1-2月提高18.9个百分点。
“突破”口在哪里?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是关键。在资本界,“头部企业”之所以备受关注,原因之一,就是带动力,不仅仅是企业本身,还有上下产业链甚至全行业的示范性。在成都,这些企业被称作“龙头企业”,一季度,龙头企业支撑有力,成都30户工业龙头企业产值增长8.8%。
重大项目投资是成都一季度另一个亮点,一季度,全市工业投资增长15.2%,457个亿元以上重大工业和信息化项目,已完成年投资计划的28%,47个项目开工建设,23个项目竣工投产。
有意思的是,这些重大项目中,不少项目是“扩容”——比如不久前,新华三集团分别与成都高新区、简阳市签约,将在高新区成立新华三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投资运营芯片设计开发基地,与简阳市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战略合作。新华三是成都的“老朋友”,近年来持续投资成都,已设立了新华三成都研究院。新华三属于紫光旗下,紫光也是近年来不断“加码”成都,比如刚刚新开工的天府新区紫光芯城项目,建成后将极大提升成都乃至全省在存储芯片细分领域的竞争实力。
先行性指数向好
制造业扩张提速,经济稳中有升
先行性指数,是同样值得关注的指标。 一季度,成都工业透露出“产销回暖”信号。3月全市制造业PMI(采购经理指数)达到51.5%,是近5个月来首次运行在景气线上;问卷调查中,有9成规上工业企业预判二季度经营较好或持平。
51.5%的PMI意味着什么?作为国际通用的监测宏观经济走势的先行性指数之一,PMI涵盖企业采购、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具有较强的预测、预警作用,PMI通常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PMI高于50%时,反映经济总体扩张;低于50%,则反映经济总体收缩。成都51.5%的PMI,显示制造业扩张提速,经济稳中有升。
更重要的是,数据意味着民营经济信心提振。在成都的经济结构中,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成都地区生产总值的半壁江山,一季度成都民间投资同比增长3.1%、实现扭负为正。民营经济活力迸发,一季度新增民营企业约3.9万户;全市民营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000家,3500余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
另一个信号,是工业企业积极生产——成都一季度同比增长5.9%的工业用电量数据是最直接的体现。春节大假后的第一周,成都规上工业企业的节后复产率、员工返岗率双双超过90%。
“新产品”凸显发展质量
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4.6倍
速度之外,更值得关注的是质量上升。一季度,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贡献率为26.5%。工业增长最快的行业里,最显著的身影是“新产品”,比如工业机器人、城市轨道车辆、太阳能电池产量,分别增长4.6倍、1.7倍和94.3%。
每一个数据都值得剖析。比如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4.6倍背后,不仅仅是成都智能制造加速发展,也意味着城市制造业整体转型升级,工业机器人正是崛起的细分行业。
从政策层面上看,国家大力支持国产机器人的发展,另一方面,定制化已经深入制造领域的方方面面,工业机器人能够为自动化、智能化,缓解制造业一线工人缺口。
可以说,抓住“新产品”,就是抓住未来。成都经济质量的升级,在于产业体系。成都谋划“5+5+1”现代产业体系,工业方面,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先进材料、绿色食品是五大重点产业。针对各产业难点、痛点和各阶段需求,成都分别制定促进五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一季度,五大重点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合计增长8.5%,其中增长最快的,就是绿色食品产业增速达26%。
从高速度到高质量,还体现在取舍。成都通过优化调整66个产业功能区,推动产业功能区错位协同发展,让产业功能区的产业定位更精准、空间边界更聚焦,对城市主导产业的承载功能更清晰。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新闻链接
投资7.35亿
川大与武侯区签约 共建新经济技术转化中心
4月28日,四川大学与武侯区举行项目合作签约仪式,共建面向新经济的技术交叉与转化中心。该中心临近成都市磨子桥,总投资约7.35亿元,建成后面积将达78400平方米。
依托这一项目,合作双方将聚焦数字经济、智能经济和绿色经济等新经济领域,在人工智能、网络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等方面,入驻四川大学科研及相关转化团队,开展多学科交叉、具有产业化应用前景的项目研究及转化。产出的科技成果优先转化给武侯区企业或优先在武侯区落地转移转化。
“面向新经济的技术交叉与转化中心”项目是“环川大知识城”建设的八大重点项目之一,该项目的签约标志着四川大学与武侯区在项目合作模式和建设方式上取得突破,为“环川大知识城”建设增设了新的动力引擎。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董馨
原标题:成都工业开局5年来首次高于预期意味着什么?
编辑:韩钰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