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闪光 温暖故事打动人心
红星新闻网 2019-05-01 07:46
3月29日,第五届成都市道德模范颁奖仪式在成都广播电视台演播厅举行,共评选出54名道德模范,并在往届基础上,增设提名奖19名。从今天起,让我们来一睹这些提名奖获得者的风采。
敬业奉献类:张云良
夫妻警务室
真情坚守小村庄
张云良是成都市双流区公兴街道派出所社区民警。他的妻子钟小英是派出所编外人员。他们所在的青云寺村警务室,总共就只有他们俩。钟小英平日里常常守在警务室,解答村民的咨询和为他们办理业务,张云良则忙着下村巡逻走访。在工作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对夫妻档就一起上阵,张云良是“硬汉”,钟小英则是温柔的“编外警花”。
当初,为了方便,张云良把家从华阳搬到了青云寺村。当初,为了爱情,钟小英追随张云良也来到了这个四镇交界、毗邻新津的小村,在这里建起了“夫妻警务室”,一住就是10多年。夫妻俩合力驻守乡村警务室,尽心尽职地为老百姓服好务,维护一方安宁,就是他们永不停息的追求。
敬业奉献类:林娜
踏实勤奋
办有温度的民事案件
林娜是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四庭庭长、审判员。从事民事审判工作20年来,她始终保持兢兢业业,踏实勤奋的工作作风,为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事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我们办理的案件都是民事案件,当事双方对簿公堂并不是最好的结局,法官应该成为桥梁,加强调解工作,促进双方的沟通。”这是林娜时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她在办案中始终努力的方向。
近10年,林娜年均收结案都在300件左右,最多时达到500件以上。其处理的4000余件案件无一超审限,无一被定性为错案,2008年荣立个人三等功,2015年荣获“成都人民满意法官”称号。
孝老爱亲类:廖正清
只要家人过得好
再苦再累都值得
廖正清是成都天府新区兴隆街道宝塘村4组村民,30年来,他始终不离不弃地照顾着患有严重类风湿关节炎的妻子,悉心照料80多岁患有白内障的父亲,并含辛茹苦地将孩子养大成人,尽心尽力照顾留守在家的孙儿们。
平时,廖正清要上班,中午的休息时间又很短。为了保证不迟到,同时又能照顾好妻子,他每天一大早就起床,买菜做饭、打扫卫生,随后他便匆忙吃几口就去上班。父亲年事已高,廖正清对父亲的衣、食、住、行都悉心照顾,每天给他做热饭热菜,白天干活,晚上回家洗衣服。他又当爹又当妈,把孩子拉扯大,现在儿子和儿媳外出打工,廖正清又帮忙照顾孙子。他总是无怨无悔地付出,他说,只要能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再苦再累也值得。
孝老爱亲类:刘华英
孝顺好儿媳
带着公公改嫁
1985年,刘华英和丈夫结婚,随后生下了儿子。嫁过去的时候公公就已经瘫痪了,刘华英一直帮忙照顾,几年后婆婆去世,照顾公公的重担落在了刘华英一个人的肩膀上。2015年,和刘华英相濡以沫30年的丈夫去世,加上儿子和媳妇都在天津工作,家中便只剩下她和公公两人。
为了照顾年迈的公公,刘华英一直没有改嫁,随着年龄的增长,她渐渐感到生活有些吃力,后经人介绍与羊马镇安阜社区的何文虎相识。在谈婚论嫁时,刘华英提出条件,必须带着公公一起改嫁,不然这门婚事就算了。何文虎及其家人对刘华英照顾前任老公的父亲之举很是欣赏,愿意接受这个媳妇,所以刘华英带着前任丈夫的父亲“改嫁”到了何家。结婚后,夫妻俩一起照顾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把他的生活料理得井井有条。
见义勇为类:雷立勋
烈日下
勇救伤者不留名
雷立勋是高新区清风乡人民政府工作人员,2017年5月19日下午,高新区芦葭镇一处工地上,一名民工被高压电击伤休克,意识模糊、呼吸困难之际,雷立勋发现工友急救方法不太对,继续下去可能造成缺氧出人命。她赶紧接力做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手法专业,坚持不懈,持续约40分钟,直到120赶来才悄然离开。本次勇救伤者不留名行动经网友“疯猪”在四川成都某论坛发帖寻找,于7月11日终于有了回音。
雷立勋2013年从达州职业技术学校(学院)护理专业毕业,曾经在温江府都医院工作过3年,2017年5月刚到成都高新区清风乡人民政府工作。救人之后,雷立勋离开时引起一位围观群众注意,询问她的名字,她摇头说,“没有必要,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我只是做了一个普通公民应该做的事。”
助人为乐类:杨雪莲
退休教师发挥余热
帮助困难学生
杨雪莲已经年过七旬,退休前是安仁中心校校长,全国优秀教师。退休后,她加入了关心下一代工作行列,任大邑县关工委委员、教育局关工委委员和教育局关工委晋原片区负责人,她把自己的业余时间都用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用大爱精神谱写了一曲爱的篇章。
退休前,杨雪莲曾资助过9名困难学生,帮助过24名无业青年和37名在校学生;退休后,她又和老伴一起主动承担起县城东街教师楼的管理工作,数十年如一日地关爱着一群退休教师。从2010年起,老两口每月从退休金里拿出200元钱,用于资助困难学生,看望、慰问教师楼生病的退休教师。杨雪莲的两个儿子都在外地,他们工作忙,回家时间少,总希望老两口搬去与他们同住,但他们舍不得离开教师楼的老教师和那些困难孩子。杨雪莲说,很多老师打趣地说自己退休后的生活像“打仗”一样,但老两口都很享受现在的生活,发挥余热,做点实实在在的事,心里很舒坦。本报记者 杜文婷
编辑:申海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