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博新青年号脉问诊四川老古董
四川日报 2019-05-05 07:40
四川博物院,有一群闯入文物修复领域的年轻人:他们每天面对川博库房里那些穿越千百年时光的老古董,凭借一双巧手静心修复时光碎片,“生病”的文物在他们手中脱胎换骨。五四青年节前,记者多次走进四川博物院文物保护修复中心,走近这群用青春延长文物生命、用匠心守护古人智慧的年轻工匠。
修复字画需要长时间站立,杜少飞感到腰酸背痛。
踏进文保中心二楼书画修复室,不足100平方米工作室的墙面上贴满了20余幅清代、民国时期的字画。32岁的杜少飞和31岁的巩梦婷正专注地为古画揭裱。“揭裱就像外科手术中的清创。”杜少飞说,古书画背后裱有一层命纸保护画芯。书画的发霉、虫蛀,往往就发生在画芯和命纸上,要除去这些病灶,修复就必须要把命纸揭下来,重新换上有拉力的纸。眼前这幅古画,他俩已经用了整整3天,才揭完它的一半。杜少飞说,古书画修复的工序大致可以分为清洗、揭裱、上命纸和全色等几大部分,但工序多达十几道,都是细致的纯手工活,每一步都要聚精会神。
杜少飞:32岁,吉林艺术学院书画修复与装裱专业,2009年入职,擅长书画修复。 印象深刻的修复文物:元代倪瓒山水画。
杜少飞大学时学习书画修复,在四川博物院已工作了9年,由于常年弯腰埋头,这多少让他时常感到腰酸背痛。书画修复室里的巩梦婷主要从事纸质文物保护研究。“文物保护就像是中医号脉问诊,修复它们也有望闻问切,分析检测了解病害后才能研究用什么材料和方法来修复它们。”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所以在所有过程中需要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已经来省博修复文物7年的巩梦婷坦言,文保工作的确有点枯燥,但自己确实喜爱,始终对文物的保护持有敬畏和新鲜感。
刘洋:31岁,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雕塑专业,2009年入职,擅长陶器、青铜修复。 印象深刻的修复文物:“4·20”芦山强烈地震地区文物抢救性修复项目。
综合修复室里的31岁青铜修复师刘洋是这里的潮人,时髦的烫发,配着牛仔裤和POLO衫,正在清洗一件三国时期龙首柄青铜鐎斗的他看起来更像是艺术家。学雕塑的他曾经做过艺术家的梦,机缘巧合下,他现在都是一名修为超过10年的青铜器修复老师傅了。“青铜修复主要的步骤是清洗、整形、焊接、补配、打磨、做旧。”刘洋介绍道,“流程一分钟就说完了,但每个步骤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比如打磨,少则3天,多则要近1个月。”其实青铜器修复最难的是对扭损部分的整形还原,其中的工艺需要非常精细的经验和手法。目前,这个时尚帅气的小伙子已经修复过了200余件青铜器。
曹元元:30岁,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物修复专业,2013年入职,擅长瓷器修复。 印象深刻的修复文物:汉代素面陶棺、宋龙泉窑青瓷五管瓶。
在刘洋身旁,30岁的曹元元正在认真地清洗着瓷碗碎片。瓷器修复中的上色步骤很难,要尽力做到“天衣无缝”,保证陶瓷釉面的光泽度,颜色的一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句话形容的就是我们瓷器修复师。”曹元元笑言,瓷器修复需要多学科知识的支撑和应用,如陶瓷史、绘画、化学等。另外,修复还要遵循真实性、可识别性、可还原性,修复的前提是保护,为了确保以后有更好的修复手段,修复师必须保证文物在此次修复中所使用的材料是可还原的。在修复之前,修复师还需要进行反复的实验,检测修复中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这不仅是为了更好地还原瓷器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它。工作之余,曹元元喜欢画小动物,去年,她还出版了一本《每天画一只小动物》的绘画书,收获了大批粉丝。尽管工作忙碌,但她每天坚持画一张小画,像写日记一样,在画画中解压。
巩梦婷:31岁,复旦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文物保护方向,硕士研究生,2012年入职,从事纸质文物保护研究。目前正在学习书画装裱修复。
巩梦婷操作高光谱成像系统采集书画高光谱数据。
这群走出了四川博物院大门,可能就去嗨歌、逛街、健身的年轻人,天天的工作却是和书画、青铜、瓷器这些老古董们“纠结”在一起。“因为喜欢,所以我们坚持,吃再多苦也值得。”杜少飞说,他们这一代人年轻有活力,更应承担起文物保护与传承的责任。当一件件破损的文物,经过他们的心、他们的手,还原出原有光辉和活力时,成就感便会油然而生。
修复瓷碗,修复师必须保证所使用的材料是可还原的。
书画的发霉、虫蛀,往往就发生在画芯和命纸上,修复必须要把命纸揭下来。
本报记者 肖雨杨 杨树
摄影报道
原标题:川博新青年号脉问诊四川老古董
编辑:韩钰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