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全搜索新闻网(记者 宋雅婷)5月30日报道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系列指示,成都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和世界文化名城的战略定位,正在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交通需求持续增长、交通供需矛盾突出,城市交通治理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为有效治理交通拥堵“大城市病”,成都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公安局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服务公园城市建设、构建“三网融合”绿色交通体系为导向,深入实施科学治堵,优化交通组织方式,通过创新机制、完善策略、强化措施,有效提高了城市交通“治已病”和“治未病”的能力水平,最大限度保障了城市路网稳定运行,最大力度推动了城市交通向绿色集约出行方式转变。
创新交通组织优化机制 “专业支撑+群众参与”
记者了解到,为打破传统交通组织优化工作的局限性、滞后性,从“单打独斗”转变为“多元共治”, 成都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抓好推进城市道路交通安全文明畅通提升行动的有力机遇,立足服务公园城市建设发展大局,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创新交通组织优化工作机制,强化共建共治的效率。
在交通组织优化方案制定上,坚持问题导向、民意导向、效果导向,整合专业力量、社会力量、群众力量,确保“找得准堵点、摸得清症结、提得好对策”。一方面,探索运用“成都市综合交通模型”技术平台和中观仿真,作为支撑重大项目、重点片区交通承载能力分析的科学依据;联合百度地图研发“成都交通实时监测与研判分析平台”,强化政府、社会、企业等多元数据融合,跟踪评估路网运行水平,精准把握交通宏观态势,精准掌控交通时空分布,精准分析交通需求特性,精准洞察交通拥堵节点,以便及时制定针对性措施。
另一方面,在制定影响范围较大的交通组织优化方案过程中,主动加强与社会各界、广大群众的有效沟通,广泛征求意见,调动社区、商场、医院、景区等单位的积极性。
完善交通组织优化策略 绣花功夫促进路口提效
为最大化利用路口剩余空间,成都在82个机非路口设置“直行待行区”和“左转待转区”,通过路口交通渠化、时空资源重复配置,形成路网效率的规模效应,相当于新增道路资源418.5车道·公里。开展信号灯智能配时攻坚,大力推动交通出行消红变绿,通行延误减少6%。联动城管部门采取“投入小、工期短、见效快”的交通工程改造,通过局部道路施工、交安设施迁移、道路绿化迁改等“微创手术”,消除了43个交通拥堵节点,路口线性得到优化,减少交通流交织,大幅提高节点通行效率。
据了解,围绕优化道路利用率,针对成都通勤交通特点,综合设置3条HOV车道、6条潮汐车道,提高重要交通走廊通行能力,最大限度满足时段性、方向性的不均衡交通流需求。围绕改善道路通行力,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按照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科学评估论证并将140条主要干道限速值提高10%~20%后,每条道路的通勤时间平均缩短1.5分钟。
同时,按照“小街区、窄马路”理念,严管600条中小街道静态秩序,建立“1+N”的警协联动管控机制,使中小街道通行能力提高20%,有效分流主干道交通,缩短出行耗时。高标准启动“文商旅+”品质交通,以提升文脉价值、旅游价值、商业价值为导向,综合运用交通组织优化、工程技术改造等手段,精心打造推出了太古里“活力步行”商圈交通组织、熊猫基地“快进慢游”景区交通组织、华西坝“绿色畅行”医院片区交通组织,在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难点问题的同时,服务了城市发展,提升了城市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