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石磬使蜀地 “未有礼乐”的认识成为过去

红星新闻网 2019-06-03 07:58

文物守护人:

朱章义

守护文物:

金沙石磬

洪荒的远古,坚硬的石块为人类带来了漫长的石器时代。石块上的乐音,是千古不变的铿然之声。我们常听“金石之声”这个词,它代表钟磬等古老的乐器,形容一篇美文也常比之“作金石之声”,似乎自带一种铿然、清脆的美感。在金沙,有一种乐器广为人知,它改写蜀地“不晓文字、未有礼乐”的蛮荒印象——石磬。

金沙遗址博物馆馆长朱章义告诉记者,金沙石磬长76厘米、宽36.5厘米、厚3.5厘米。2006年6月10日出土于成都金沙遗址。这件石磬器身上有两道“弦文”装饰,为商周石磬中的首次发现。至今仍可敲击发音,其音质纯美悦耳。

回忆起当时发掘时的情景,朱章义说,2006年6月10日,第一个中国文化遗产日中央电视台直播金沙遗址现场发掘情况时,在祭祀区西北角一个探方内出土了两件石磬。其中一件石磬长109厘米、宽56厘米、厚4厘米,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商周时期石磬中体量最大的一件。

磬是中国最古老的打击乐器之一。它可能源于某种石制片状的劳动工具,如石铲之类。先民们在生产实践中,发现石制工具能发出悦耳的声音,便用来为乐舞伴奏,于是出现了磬。古代最为常见的石磬是上作倨句形,下作微弧形或近于直线;或上下均作倨句形。磬的质料大多是石制,也有玉制或铜制的。目前所知,早期原始形制的石磬有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石磬,系打制而成。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石磬,也系打制而成。这两件磬为夏代遗物,距今4000年左右。商代石磬形制多样,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一件早商时期石磬。在磬体上雕刻各种精美动物纹饰的石磬在商代墓葬中时有发现,《诗经·商颂》中有描述殷人祭祀乐舞的诗句:“鞉鼓渊渊,嚖嚖管声。既和且平,依我磬声。”可知磬在当时是一种主要乐器。商时一件单悬的石磬,后世称“特磬”。商代还出现按音列组合起来的磬,称“编磬”,多为三件一组。 《周礼·考工记》书里还记述了磬的制作工艺和校音方法,说明磬的各个部位均有专门名称和固定的比率。它们是古代工匠长期制作石磬的经验总结。磬在后世主要用于统治者宗庙祭祀和朝聘、宴享等仪礼活动。磬和钟作为乐器和礼器,是统治者权力和身份地位的象征。

朱章义认为,金沙遗址祭祀区里两件石磬的出土,体现了古蜀王国祭祀活动的隆重与庄严,也使蜀地“未有礼乐”的认识成为过去。(扬雄《蜀王本纪》说“蜀之先王者曰蚕丛,柏灌、鱼凫、开明,是时人椎髻左祍,不晓文字,未有礼乐。”)这两件石磬至今仍可敲击发音,其音质纯美悦耳。

本报记者 王嘉

原标题:金沙石磬使蜀地 “未有礼乐”的认识成为过去

编辑:段琪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