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需环境可持续发展与韧性的创新

成都商报 2019-06-13 08:28

6月12日,历时3天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2030—城乡发展:历史村镇的未来”国际会议完成各项议程,在眉山落下帷幕。

三天来,来自43个国家的180余名嘉宾,围绕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文化传承主题,共话历史村镇保护,共谋未来发展良策,共同发布了关于中国、四川和眉山历史村镇典型案例研究成果,分享了中国历史村镇的保护经验,研讨了“创意经济和文化旅游助力扶贫改善民生”等话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部合作及通讯部门主管多琳·杜布瓦等专家在总结三天会议的基础上,发布了“眉山会议成果”。

记者注意到,“眉山会议成果”有四条: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无人掉队,并提供平等的机会;“文化”是增强乡村人民生活活力、增加幸福感、消除贫困的重要手段。通过文化高质量发展教育,让当地居民的参与,减少边缘化;文化遗产保护,需要环境可持续发展与韧性的创新;需要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政策,促进加强城乡关系。

多琳·杜布瓦说,对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保护和对可持续发展创造力的鼓励是成果的重点,我们发布这样更加平衡的地区发展模式,希望可以培育更加有效的城乡合作关系,增强地区创新能力,让人类文明更加包容,更安全,更有韧性,更可持续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文化部负责人、多国办事文化项目专家希玛瑶珠莉·古榕说,文化与每个人都相关。很多年轻人都进入了大城市,没有了村镇文化的传承,虽然很多东西还是掌握在一些留在当地的人的手中,但他们却没有足够的手段来做这些保护传承工作。

希玛瑶珠莉·古榕说,文化景观是会日新月异的,也许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样,那未来二三十年以后还是这样吗?这就需要把地方社区纳入历史村镇文化的保护,对地方社区赋能,让他们掌握技艺,让他们有归属感、有价值观、有主人公的意识。

世界银行文化遗产和可持续旅游协调员艾哈迈德·艾维达强调,历史村镇中的人已经成为了一种资源,而不是债务,而城乡的振兴仅在物质上进行改变是不够的,更要为他们提供选择的机会。要有可以使民众参与其中的工具,要对人的技能进行投资,也要重视女性的力量,特别为女性设立创新计划。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可持续发展目标协调人埃格·耶尔德勒姆认为,要保护我们的聚居地,就要重视文化在其中的作用,改变我们的心态和工作方式,承担自己的责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主任欧敏行女士宣布会议闭幕,她说,这次会议,让文化第一次成为全球发展议程的中心位置,也就是我们说的可持续发展,这次会议结束了,但我们的工作才开始,我们需要把这次会议成功运用到以后的工作中去。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杜玉全 陈柳行 蒋麟 实习生 程琦果

原标题:文化遗产保护需环境可持续发展与韧性的创新

编辑:邓思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