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与县域经济发展”研讨会在成都开幕

红星新闻网 2019-06-19 07:59

QQ截图20190619075850

嘉宾参观美丽乡村建设情况

“小韭菜也能做成大产业,‘一链三融’的产业格局,让人耳目一新!”昨日上午,郫都区安德街道广福村,成片相连的韭菜地里,走来了一群参观考察的队伍,他们此行前来,是参加我省与求是杂志社共同主办的“乡村振兴与县域经济发展”研讨会,他们是全国农业农村方面的著名专家学者,以及社科理论界专家学者代表、入选论文作者代表等。

“自然、和谐、很接地气!”从广福村,到先锋村,再到战旗村,一路走来,与会嘉宾纷纷感慨:很受启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成都在乡村振兴方面的创新创造。“从产业培育、环境治理、基础设施改善到乡村文明建设,以及收入分配机制上,成都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与实践,特别是突出了农民追求幸福生活的价值目标,让村民共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给我们展示了新时代农村的新气象。”安徽大学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汪恭礼的话颇具代表性。

产业做强村庄

特色村往3.0版本升级

做通一二三产业链

确保农民增收

“很震撼!有点出乎意料!” 看到这片一望无际的韭菜地,求是杂志社发行联络部宣传三处处长徐秀金很激动,“乡村振兴把农村的潜能发掘出来了,建设得非常美。这里的农民非常幸福,令人羡慕。”

在广福村,成片相连的韭菜(黄)形成了十分壮观的大地景观。村党总支书记汪生富告诉大家,在广福村,不仅仅是村民办宴席无韭菜不成席,这个村落的产业基础,也早已无韭菜不成席。

传统的韭菜(黄)产业做大做强了,一条韭菜(黄)全产业链也随之打通,初步形成“一链三融”的产业格局。第一产业的壮大,为韭菜深加工提供了原料基地。2016年,广福村引进以韭菜深加工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化项目润禾家园,将研发中心和生产车间搬到“田间地头”,过去无人问津的韭菜叶被开发出韭菜绿酒、韭菜挂面、韭菜干粉等产品,带动每亩增收2000元以上、人均增收200元以上,有效促进了一、二产业的良好融合。同时,规模种植韭菜呈现出了优美的大地景观,促进了以农业观光、特色餐饮为主的乡村旅游发展。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支撑,过去,我们以为需要一个很大的产业,需要市场化程度很高的产业才能实现乡村振兴,有些地方的农村为此甚至引入一些工业化的产业。”北京市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主任周美雷教授说,“今天看到一个小小的韭菜也能让农民致富,令我感悟很深,把韭菜种植做好,同时发展精深加工,也能形成一个产业链。推而广之,只要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选中哪怕一个小小的产业,把它做深做细,做成市场化,一样能达到致富的目的。”周美雷说,现在有些地方的农村找不到合适的产业,一窝蜂去搞农家乐,或者跟风,看别人搞什么来钱就跟着去搞,这其实是很盲目的。“大家都应该来这里看看,受受启发。”

在参观了战旗村、特别是“精彩战旗”在线服务大厅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说,战旗村充分运用互联网手段,展示和销售村上各类特色产品,把战旗村的名气与当地特色农产品结合,为农民增收提供极大助力。他认为,特色村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0是改革开放后农村产业简单的专业化,2.0是在过去的产业集聚基础上实现产业、生态、文化“三位一体”,3.0是在“三位一体”的基础上加上了信息化、品牌化,实现“五位一体”。“可以说,战旗村目前就基本达到了3.0版本。未来我们要好好研究怎么发挥这些村庄的示范效应,推动全国更多村庄实现全面振兴。”

文化改变村庄

优秀文化植入

让乡村

更有内涵更有辨识度

在先锋村,矗立在林盘中的几间小木屋,引起了专家学者的浓厚兴趣。屋外流水潺潺,鲜花怒放,屋内的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类书籍,村里的大人孩子在这里安静阅读,门口的一个牌匾上“三味书屋”4个大字,揭示出这个小木屋不一样的“身世”。

这里还吸引了中国文联文艺家之家展览馆新媒体主编、成都东软学院客座教授傅录志,以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经仕、青年画家钟朗入驻,与先锋村一起打造“农夫记忆”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品牌。“我们还拥有先锋村小的一间教室,专门用于培训书法、绘画,现在我已经在和村上做方案,将在村小内办先锋村的培训班,让村里的小朋友和城里的孩子一道接受艺术的熏陶。”傅录志告诉大家,现在的“三味书屋”就像他的家,周边的邻居经常端着饭碗就在这里和他一起话家常,他希望通过自己和艺术界朋友的共同努力,给村里带来新的变化。

“先锋村通过引进书画艺术家,让农村孩子接受艺术熏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农村文化教育的短板。”江西师范大学讲师蒋婷燕对郫都区“大师入驻乡村”的做法表示赞赏,她说,在孩子接受艺术教育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小手牵大手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村民。对此,求是杂志社《小康》杂志副总编辑易赛键深表认同,“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乡村振兴,文化必须传承与振兴。把文化融入进来,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提升文化品位,这有助于防止乡村搞成千村一面,要注重充分发挥本土优势,让农民实实在在地得到实惠。”

同样,在广福村余家院子,也有个“一村一大师”工作室,已入驻3个大师团队为广福村发展出谋划策。从广福村,到先锋村,再到战旗村,先进文化、优秀文化、传统文化纷纷植入,让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相得益彰。“所到之处,每一个点位都很重视文化,都在讲传承、记忆,这说明成都把文化放在乡村振兴的重要位置。”周美雷说,怎么发掘当地文化,把文化融入乡村振兴当中,把环境整治、生态文明、文化发展融到一起来,这是乡村振兴需要注重研究的。

“成都是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在文化产品的开发以及戏剧演出、民间工艺等方面都很有成都特色,不会千篇一律。”易赛键博士说,“在成都,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些文化元素已植入乡村之中,让乡村显得更有辨识度,内涵更加丰富,更能吸引城里人前来逗留。”

组织引领村庄

基层党组织引领

整合各种资源和力量

助推乡村振兴

“我们都是老熟人了,还从来没有合过影,现在你是网红,来,今天一定要一起拍个照!”参观现场,四川大学商学院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钟丽霞拉着战旗村党总支书记高德敏,在战旗村广场上合影留念。

钟丽霞告诉记者,战旗村是乡村振兴的样板,自己经常前来调研当地的发展模式和经验,跟高德敏认识很久了,但每次都很匆忙,两人连合影的机会都没有,这次在百忙之中,找机会和自己的“研究对象”合了个影。

“郫都区的探索对全省及全国都有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钟丽霞认为,战旗村的成功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坚强领导,这个村的党组织有个长处,对于中央的政策吃得透、跟得紧,有较强的政策敏感性和执行力,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有预判,能提前制定发展战略。“他们知道怎么发展符合国家的政策,能把国家的政策在战旗村落地落实。而且,有敢于先行先试的胆略,把土地等市场经济的要素用活了,从而推动了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在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下,如何带动广大村民参与乡村振兴?在先锋村,当地探索出了打“平伙”办“九斗碗”的农村“众筹”模式:镇党委、政府做好规划设计这一道菜,村委会做好污水管、道路、外墙门头这3道菜,村民做好改水、改厕、改厨、院落整治、产业植入这5道菜。“所谓‘打平伙’,是农村招呼客人和朋友聚会的方法,就是你出几道菜,我出几道菜,这是我们农村的‘众筹’。”先锋村党总支书记任健介绍,街道、村号召“打平伙”,村民一起定“菜单”,一起来办人居环境整治的“九大碗”,短短两个多月,先锋村先后完成夏家院子、公共食堂院子、周家院子、罗家院子4个院落整治。以前村民堆放建渣、生活垃圾的林盘地,也打造成了“三味书屋”,成为先锋村一个文化品牌。

北京市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主任周美雷教授说,在参观的过程中,多次听到当地介绍“共建共治”。是谁和谁共建共治呢?是党组织和群众共建共治。他指出,乡村振兴一定要有党的领导,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领导核心。在这个核心引领下,乡村振兴不仅仅靠乡村自己的力量,更要把社会组织、人才、资本引入进来,包括引进社会资本、各种工作室、各种社会力量,通过党的领导把各种资源、各种力量整合起来。党的各级组织要坚定有力,才能把各种社会力量统筹到一起,实现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 赵一 李娟

摄影 胡大田

嘉宾点评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

3个村庄在推动产业融合上

做了很多工作各有特色

乡村振兴的难点在于农民增收,农民增收需要产业支撑。通过参观我们看到,3个村庄在推动产业融合上做了很多工作,各有特色。有3点很受启发:一是这三个村庄的产业都是以农业、农村为基础延伸出来的;二是在一个村庄的范围内实现了一二三产业之间融合;三是通过产业链的延伸,让农民更多地分享了产业链增值的收益,这也是未来农民增收的关键所在。

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印刷发行处处长王恩民:

回去后要把成都乡村振兴的情况

介绍给相关部门

成都平原的美景真是令人陶醉,城市和乡村的人居环境非常好、非常干净,房前屋后非常整洁,看着就舒服。比如广福村,以种植韭菜形成产业基地,这是个好项目,形成产业、形成规模,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了很大拉动作用,值得学习、值得推广!回去后,我要把相关情况介绍给黑龙江省的相关部门。

编辑:邓思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