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率先垃圾分类 冲在前头有甜头、净了环境有赚头
红星新闻网 2019-07-10 07:16
锦华苑小区的有机物生态循环利用中心
近日,《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草案)正在向公众征求意见,垃圾分类的“强制时代”也离成都越来越近。
在大多数人忙着“恶补分类知识”,学习垃圾分类的同时,记者了解到,近两年,成都的一些小区先行先试,“拥抱”垃圾分类时代,并且在这样的过程中,居民们屡试不爽,尝到了“垃圾分类”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的甜头——赚了钱净了环境,小区垃圾减量三分之一以上。
童子庭苑小区的瓶子菜园
实践半年
青羊区童子庭苑小区:
垃圾中转房变“魔法屋”
撤桶后小区四类垃圾“各得其所”
在青羊区童子庭苑小区,实行垃圾分类后,居民们经历了把楼栋垃圾桶撤走的“不适应”,到现在,大多数居民主动参与“分类”的过程,“86%的小区住户都参与进来,其中500多户为活跃户数,达到50%以上。”
记者在现场看到,每个单元门口以往的塑料垃圾桶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呐咭小岛”的两分类垃圾桶,用于收取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手机扫码可以打开,即可为个人账户积分,不能扫码时,也可以直接投放。”居民每在“小岛”投放一次,可以获得0.1个积分。
而在小区的一角,则定时定点投放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根据提示,既可以刷卡,也可以手机扫码,投放金属、玻璃、报纸、黄纸箱、织物、有害垃圾等细分类;投放完毕,显示屏上会立即显示所投放的每一个种类的重量,根据市场价格进行积分。该积分立即进入到个人的绿色账户,可以兑换环保袋、生活日用品等等。“这种智能设备,确实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大家怎么细分。”这样的智能设备受到小区居民的欢迎。据了解,截至目前,居民通过积分奖励提现2.1万元。
小区的“餐厨垃圾”投放后去哪儿了呢?在小区的后面,曾经的垃圾中转房变成了“餐厨垃圾环保魔法屋”,原来,这个魔法屋里有1台智能餐厨垃圾降解设备,可以降解小区每天300公斤的餐厨垃圾,经过24小时后,仅产生45公斤营养土,“营养土以1∶10的比例,返回土壤,用作小区绿化。”太升南路升平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因为小区所有的垃圾都有了去处,小区中转房也就不再需要,更不用说“臭味难闻”的问题了。
回到2018年12月,“撤桶”上的阻力还历历在目,“很多业主认为在添乱,有抵触情绪。”该负责人介绍,甚至有部分业主直接将垃圾堆放到楼道,“我们将小区党员都凝聚在一起,挨家挨户上门宣传,组织居民制作环保手工制品,建‘瓶子菜园’评选‘垃圾分类达人’……”一段时间后,居民的态度发生转变。随之而来的,便是环境的变化,“垃圾桶旁边没有臭味了。”
据了解,该小区日产生活垃圾3.5吨,半年以来,已回收可回收物超过21.5吨,餐厨垃圾已就地减量58吨。“小区每天可以减量30%的生活垃圾,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显著提高。”该负责人介绍。
童子庭苑小区的智能投放设备
实践一年
天府新区锦华苑小区:
“吞”餐厨垃圾“吐”肥料
小区一年就地减量178吨垃圾
目前,绝大多数小区的餐厨垃圾和园林垃圾要么运到环保发电厂,要么送至填埋场。而天府新区华阳街道锦华苑小区,餐厨垃圾和园林垃圾却可以不出小区,就地减量变成有机肥料,回到土壤中反哺花草树木。这也是我市建成的首个社区有机物生态循环利用中心。
2018年7月10日,小区的这台设备开始运作。截至目前刚好一年,共有178吨餐厨垃圾不出小区,就地减量分解,得到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
记者了解到,这个小区的400多户,家家都有一个粉红色的“餐厨垃圾收集桶”,“每天我们会把餐厨垃圾和果皮等放在桶里,倒入这个有机循环机器前的垃圾桶内。”这是小区居民们目前的生活日常。而这样的生活习惯,却让小区垃圾房再也没有了异味。“以往,餐厨垃圾跟其他垃圾放在一起,气温稍高就有味儿,百米远都闻得到。”赵大爷说。
在小区中央的帐篷下,一个占地10多平方米的机器正在运转着。当机器前的垃圾桶满了,就可启动按钮,打开机器的“大嘴”,将餐厨垃圾和园林垃圾倒入机器“口中”。每倒入一桶,机器就计量着重量。记者了解到,垃圾进入机器内会经过粉碎,24小时发酵就可以变成一种有机肥料。倒进去的是树叶和餐厨,出来时就变成了一堆黑色的软软的粉末状物质。记者抓了一把闻了闻,没有任何味道,“这可是我们小区的‘宝贝’,大家都争着来取。”
原来,锦华苑小花园环绕,有不少楼顶花园和私家花园,小区内还有57个共享花园,由小区的老人孩子共同打理,“以前大家都是去买肥料,现在好了,在这儿取就行了。”由于小区餐厨垃圾含盐量较低,有机肥料可以直接使用。而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和废气,则在由机器处理过滤后,经过一上一下两根白色的大小管道排出。
记者了解到,这个机器每天要吃下400公斤餐厨垃圾和园林垃圾,吐出40公斤肥料。机器上记录着每一天每个月的收录数据,记者查询发现,每天平均处理餐厨垃圾和园林垃圾520公斤,一年以来共处理178吨,为小区的生活垃圾减量三分之一以上。
同时,对于可回收物,该小区采取积分兑换生活常用品的方式,“根据墙上张贴的‘可回收物品积分兑换表’,查看积分,根据本周积分排名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前来兑换积分的居民周风绪表示,自己家里平时就有垃圾分类的习惯。对于小区推行垃圾分类积分兑换的活动,周大爷更是表示举双手赞成,“既能支持环保,又能兑换一些日用的商品,邻居们都很乐意这样做。”
童子庭苑小区的环保魔法屋
实践两年多
青羊区王家塘12号小区:
小区居民分类率达到90%
每月就地资源化利用1吨
现阶段,对中国大多数家庭来说,把餐厨垃圾单独分类,是一件想想就觉得麻烦的事情,但这已是范秀琴和她的邻居们生活中的一种日常。那些集中堆放的厨余垃圾,通过一系列资源化利用处理后,又变成了靓丽小区风景的护花肥。
吃完早饭,73岁的范秀琴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把剩余的餐厨垃圾倾倒在专用塑料桶中,然后再在小区指定垃圾桶内进行堆放。在范秀琴居住的青羊区八宝街社区王家塘12号小区里,这是所有居民每天的“必修课”。
早在2017年3月,王家塘12号小区就启动了“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并在社区支持下,邀请环保公益组织成都根与芽文化交流中心工作人员入驻小区,指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科普厨余堆肥技术。现在,该小区90余户居民已全员实现厨余垃圾自主分类,居民垃圾分类率达90%。据统计,小区平均每月可实现厨余垃圾及绿化垃圾就地资源化利用近1吨,相当于过去1/3的垃圾清运量。
走进王家塘12号小区的垃圾房,并没有想象中的臭气熏天。“这都是垃圾分类后,将厨余垃圾单独分离出来,并进行就地处理的结果。”小区服务办公室工作人员赵丛青告诉记者,过去小区的垃圾收集房,由于长期收集混合垃圾,地面油腻,气温稍高时就会有异味及蚊虫问题。居民对此很有意见,但始终得不到有效改善。“直到成都根与芽的工作人员把垃圾分类的方法和厨余堆肥技术教给我们,环境才开始越变越好。”
小区管委会主任王仁康坦言,让小区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并不容易。他举例说,厨余垃圾需要居民在家分好类,投放时还要除袋。项目开展初期,仅仅是为统一这个细节工作,就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当时,只能靠社区不断宣传和公益组织进驻后不厌其烦地引导。”为了方便大家转移厨余垃圾,从一开始就给该小区每户居民提供了两个小型分类桶。“垃圾房门口的清洗池,也是为了便于居民投放后清洗。这些细节是居民一起磨合、完善出来的。”
经过两年多的时间,王家塘12号小区垃圾分类实践已成为社区试点垃圾分类的典范,其成果吸引了不少对社区环境治理、厨余垃圾堆肥等方面有兴趣的个人和集体来参观考察。小区居民以此为骄傲,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也更加高涨。本报记者 李霞 文/图
原标题:他们率先垃圾分类 冲在前头有甜头 净了环境有赚头
编辑:段琪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