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未来的街道要怎样打造?6大要求6类场景

成都商报 2019-07-16 08:12

景观型街道场景图

景观型街道场景图

关于成都,有一组数据颇有意思:根据成都市综合交通调查,全市非通勤出行比例高达56%,居民出行比例中慢行比例达47.5%。有研究表明,是成都地势平坦、热爱阳光等环境特征,培养了“爱逛gai”的成都人。

昨日,记者从成都市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设计专题培训会议现场获悉,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加强成都特色街道场景营造,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下,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牵头,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配合,协同相关部门共同编制完成了《成都市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

以此为标准,今后成都的街道会变得对行人更加友好,同时也更有文化、更有活力。

1

公园城市街道是什么?

人本思想在街道空间的理性回归

对于城市来说,街道是最基本的公共产品,是与城市居民关系最为密切的公共活动场所,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但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随着人类生产力发生改变,以小汽车为代表的机动化交通成为主流,也使得街道空间日益远离人本关怀,“以车为本”理念成为街道规划设计的主流。成都也在此期间,留下了我们如今看到的颇多“以车为本”的街道空间。

然而,城市终归因“人”而筑,“人本思想”在街道空间回归既是趋势也是必然。对此,已有很多城市进行了探索——伦敦制定了一系列保障步行、限制机动车的行动计划,使中心区机动车交通量下降了15%-20%,给步行留出更多空间;纽约2009年开始以时代广场改造为试点进行街区公共空间改造并颁布《纽约街道设计手册》,将街道空间归还给行人和骑行者……

如今,正处在“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期的成都,也以“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设计”为幕,拉开了人本思想在成都街道空间的理性回归——《导则》明确,成都街道将回归市民的慢行空间、活动空间、交往空间和休闲空间,将成为承载公园城市美丽宜居生活场景的重要载体。

2

如何“以人为本”?

成都街道营造理念将发生五大转变

人本思想将如何在成都街道空间理性回归?《导则》提出,要以“建设以人为本、安全、美丽、活力、绿色、共享的公园城市街道场景”为核心目标,实现街道营造理念的五大转变:道路红线设计向一体化设计转变、工程设计向景观设计转变、从车行为主向公交和慢行为主转变、从街道设计向街区场景营造转变、从重视地上空间设计向地上地下空间并重转变。

“今后我们的公园城市街道是要结合街道中‘人’的活动和需求来做‘U’字形的空间规划设计,也就是把道路红线外与行人关系更密切的绿化带、建筑后退空间、建筑立面等全部纳入一体化设计。”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潇告诉记者。

具体来说,《导则》将全方位引导街道设计更加注重空间形态和景观设计,全面引导设计向慢行安全、步行空间、骑行网络和绿色交通接驳倾斜,通过构建“生活型”、“商业型”、“景观型”、“交通型”、“产业型”和“特定类型”六大街道场景,将街道打造为承载公园城市美丽宜居生活场景的重要载体。此外,街道设计也将结合TOD站点、地下通道、过街天桥、地上二层连廊等进行一体化设计,使街道真正成为地上地下连通的一体化街道。

3

今后的街道长什么样?

《导则》提出六个要求

《导则》对“公园城市街道究竟该如何规划建设”提出了六个要求。

▼慢行优先的安全街道

将压缩车道数量和车道宽度

《导则》提出,慢行优先的安全街道将通过4个举措来保障:打造全域慢行系统,在有条件的地方通过限制机动车通行等举措打造城市慢行街区;压缩车道数量和车道宽度,减少道路转弯半径,使行人慢行过街更加安全便捷;通过快慢分离(主辅分离、机非隔离)等措施,使街道更加安全;高标准打造天府绿道,将绿道融入街道慢行系统,保证绿道贯通;允许慢行系统与天府绿道有机融为一体。

▼界面优美的美丽街道

鼓励沿街公共建筑开放退距进行一体化设计

为了街道的界面更美丽,《导则》提出鼓励沿街公共建筑开放退距进行一体化设计,保障步行空间宽敞、连续和舒适,同时通过对沿街建筑立面和建筑风貌的整体设计,使沿街建筑呈现出“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天际线和协调有序的建筑风貌。此外,街道设施还将与天府文化和人文艺术有机融合,提升桥梁、座椅等街道家具的艺术性和美观性,并通过一体化照明设计形成特征突出的街道夜景。

▼特色鲜明的人文街道

为历史建筑预留空间,设置完善的无障碍设施

特色鲜明的人文街道,既要求街道设计应当注重对历史街巷的保护与恢复,传承街道历史空间特征,在街道设计中为历史建筑、古树名木等预留空间,也包括了应充分考虑特殊人群需求,设置完善的无障碍设施和通学优先道,体现人文关怀。

▼多元复合的活力街道

鼓励街道沿线土地复合开发

为激发街道活力,《导则》提出,鼓励街道沿线土地复合开发和建筑首层功能复合利用,丰富业态的多样性,同时将社区广场、街道小游园等开敞空间构建为可进入、可交流的社区活动场所,营造多元化街道活动,满足不同街道使用者的活动。

▼低碳健康的绿色街道

增加立体绿化,采用海绵设施

《导则》提出,要增加形式丰富的立体绿化为街道增添竖向绿色观赏界面,优先采用本土树种打造“开场舒朗、层次丰富”的绿化空间形态,并采用透水材料、雨水花园等街道海绵设施,打造低碳健康的绿色街道。

▼集约高效的智慧街道

建立智慧街道服务平台,推广综合管廊

《导则》提出,在街道上,要建立集成智慧旅游、智慧环保、智能交通和智慧监控等服务设施的智慧街道服务平台,并采用“多杆合一”、“多箱合一”的方法对街道市政公用设施进行整合,此外,还要推广综合管廊建设,合理集约布设市政管线。

培训会后,杨潇告诉记者,在《导则》完成后,各部门还将修订完善相关规定和技术标准,“目前首批试点街道正在筹备当中。”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尹沁彤

原标题:爱逛街的成都人注意了:对行人更友好的公园城市街道来了

编辑:韩钰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