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从地下沉睡的遗珠到世界青铜文明的明珠

四川日报 2019-07-18 11:13

1

三星堆博物馆的精美馆藏深深吸引了海内外的八方游客。

1986年7月、8月,三星堆两大祭祀坑连续考古出土,青铜面具、青铜立人、金杖等国宝级文物的发掘,一举轰动国内外。张爱萍将军为此提笔:“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

在发掘工作尚在进行的1986年8月31日,《四川日报》在头版以《广汉三星堆遗址新的重大发现证明——商周时期蜀地已有青铜文化》为题,报道了三星堆祭祀坑的重大考古成果。此后,《四川日报》连续多年对三星堆考古发现、三星堆博物馆的落成开放等进行报道。《举世瞩目三星堆》就是其中一篇。7月10日,本报记者吴晓铃、何海洋跟随当年采写该篇报道的老记者傅耕重返三星堆遗址现场,重温当年三星堆发掘带来的轰动效应,探访三星堆今日之新貌。

再访现场

7月,广汉三星堆附近的农田一片青葱。当年工人在田间烧砖取土时偶然发现的两大祭祀坑遗址,如今已经被打造成一个初具规模的开放性公园。通往祭祀坑的步道层层抬升,用三星堆面具装饰出神秘的气息。站在人来人往的公园里,当年曾多次来此采访的傅耕有点找不着北,连连感叹:“变化太大了!”

2

三星堆博物馆外景。

地下沉睡的遗珠

其价值逐渐被世人认知

“1988年我去采访的时候,站在发掘现场,周围全是光坝坝,感觉脚底下就是一片废墟,到处都是玉璋的碎片片。”傅耕坦言,“当时对文物的认识很肤浅,不知道三星堆的价值,只知道是很了不起的发现。”

三星堆两大祭祀坑的发掘,是在1986年的7月。砖厂工人在挖土的时候发现玉刀,让一直驻守在三星堆考古现场的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紧急展开了一号祭祀坑的发掘,并在此出土了金杖、青铜人头像、青铜尊以及象牙等大量文物。没想到在发掘进入尾声时,砖厂工人又在距离一号祭祀坑几步之遥的地方,一锄头挖出了二号祭祀坑,打开 一座更大的宝库。这里不仅出土了青铜神树、太阳轮形器、青铜面具等青铜器,还在最底部发现了6000多枚海贝。

站在一号祭祀坑二号祭祀坑之间,傅耕发现,“与1988年的景象完全不一样,完全不知道当年站立的位置。”如今,发掘现场变成露天展厅,一号祭祀坑、二号祭祀坑更加规整,可供游客参观。1988年后,傅耕也去过三星堆很多次。真正让他震惊的是,在三星堆博物馆建成以后,之前目击的那些“碎片片”经过文物工作者之手,成为承载青铜文明印记的宝贝。“自从博物馆建起来后,埋在地下的珍宝,有了真正的归属,有了一个家。”

1988年,三星堆遗址直接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场的十多座砖窑全部关闭。1997年,三星堆博物馆也在遗址区的东北角应运而生,成为当年最热的四川人文景点之一。在傅耕眼中,三星堆遗址的价值,是随着发掘工作的不断推进和考古人员的不断努力,逐渐被世人认知的过程。

“祭祀坑出土两年间,国家文物局就接到了十多个国家发来的文物展览邀请。在中国赴海外展出的文物中,三星堆文物和秦始皇兵马俑拥有同样的吸引力。”傅耕说,三星堆的巨大关注度,也吸引了《四川日报》记者多次前往三星堆实地采访,持续报道。

这个过程,影响了《四川日报》几代记者,也是一个不断传承的过程。傅耕还提起一个有意思的细节,“上世纪90年代在编天府周末的时候,我们还专门设了一个‘巴蜀之谜’栏目,针对读者感兴趣的巴蜀文明未解之谜,尤其是三星堆一些尚未揭开的谜,请相关专家进行解说。”

3

7月10日,老记者傅耕(左)再访三星堆博物馆。

世界青铜文明的明珠

佐证古蜀人已勇于走出盆地

三星堆博物馆展厅里,游客熙来攘往。暑假带着孩子前来参观的山东游客张瑶赞叹:“三星堆的文物太神奇,太有艺术震撼力了!”三星堆两大祭祀坑出土至今,已有33个年头,变化的不仅是发掘现场的环境,还有世人对三星堆文明的认识。

学术界则更加兴奋。在祭祀坑发掘以后,三星堆考古人员开始了持续不断地对古蜀王国的探索。尤其最近几年,考古发现疑似宫殿的大型房屋基址,三星堆古城的城墙已经渐渐合围。种种迹象表明,三星堆在更早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是宝墩古城以外,成都平原的又一中心聚落。

更多的出土文物,也在佐证着古蜀文明的开放、包容和创新。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朱亚蓉说,“三星堆的文物,完全可以证明古蜀人没有盆地意识!”这里出土的青铜尊和中原的相似,应该受到了中原青铜文化的影响;一号祭祀坑出土的金杖被学者们认为是鱼凫王的权杖,这种权杖文化在更早时期的古埃及和古希腊曾经存在;6000多枚海贝,说明早在3000多年以前,古蜀人就曾与周边进行着文化和经贸往来……

去年10月,在成都举行的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上,与会的国内外学者谈及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盛赞其为“中华文明的宝库,世界青铜文明的明珠”。

“三星堆的价值已经得到学术界的公认。”朱亚蓉说,不过在学术研究和展陈提升等方面还有太多空间,尤其是对三星堆的祭祀区、宫殿区、王陵区等聚落形态和重要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她表示,“未来的三星堆,将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力争打造成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

据介绍,三星堆博物馆大规模的展陈提升将在年内进行,博物馆新馆也正在进行规划设计。未来,三星堆还将推动建设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一系列的考古发掘、学术研究、文物保护利用等相关动作将相继启动,为三星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创造条件。

记者手记

古蜀文明还有很多待解之谜

以三星堆为代表的考古发掘,用不可辩驳的考古实物,证明了古蜀文明曾经灿烂辉煌。而《四川日报》关于三星堆的报道,以新闻的视角较为完整地记录了三星堆发掘和发展的过程,收集起来可以汇集成一本书。

然而古蜀文明还有太多未解之谜,等待着考古学家的追寻,也需要媒体人的积极关注。对于古蜀文明的来源,学术界形成了较为一致的观点,认为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以马家窑文化为主的周围文化就从四川盆地西北部进来。另一方面,长江中游的文化也由三峡溯源而上,对这里产生了影响。这些文化进入的具体线路,还不清晰。三星堆、金沙和宝墩等古蜀文明遗址的发掘,虽然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同样还有亟待回答的疑问。比如,三星堆为何突然消亡?为何金沙文化在成都平原的另一处崛起?此外,三星堆创造了如此发达的青铜文明,在考古学者们将三星堆城墙合围之后,城市详细的布局还可以了解得更清楚。它的宫殿区在哪?蜀王的王墓能找到吗?……这些都是三星堆留给当代的千古之谜,其答案将在不断的探索中获得。

“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这是四川文旅新口号。古蜀文明三星堆成为四川最具代表性的三张名片之一。这必将让更多的人来看三星堆,了解三星堆,种种举措,将激发人们认识灿烂古蜀文明的热情,同时也有利于以三星堆、金沙为代表的古蜀文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4

5

考古人员当年发掘青铜立人像场景。 (三星堆博物馆供图)

时光轴

1929年

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始于当地农民燕道诚当年淘沟时偶然发现的一坑玉石器。

1980年至1981年

清理出成片的新石器时代的房址遗迹,出土标本上万件,“三星堆文化”由此得名。

1982年和1984年

考古工作者分别在三星堆地点西南和西泉坎进行了两次发掘,发现三星堆遗址最晚期的遗存。

1986年7月

三星堆两大祭祀坑相继出土,大量器形独特精美的文物,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对中国西南古蜀文明的重视。

1988年

国务院单独就三星堆遗址组织评审,当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9年至1995年

三星堆工作站先后6次对三星堆外“土埂”进行试掘,弄清其为人工修筑的城墙性质,划定了面积达3.6平方公里的三星堆古城范围。

1992年

三星堆博物馆奠基。

1993年5月

三星堆文物在瑞士洛桑奥林匹克博物馆展出。虽然只有一件,但在瑞士和欧洲引起了很大反响。之后,欧洲各国频频邀请三星堆珍宝赴欧洲展出。

1997年

三星堆博物馆建成开放,其基本陈列当年就获得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展。

2002年

三星堆出土文物青铜神树和玉边璋纳入国家文物局印发的《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2012年至2015年

三星堆考古发现青关山大型房屋基址以及多段城墙重要文化遗存,三星堆古城城墙合围。

2019年4月

四川印发《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意见》,三星堆与金沙遗址联合申遗成为亮点。

精要撷录

●省考古工作队在发掘中获得商末周初的祭祀坑,坑内有大批珍贵文物,这是我省考古工作中带有突破性的发现。

●祭祀坑的发现与大批文物出土,为研究商周时期蜀文化和蜀国历史提供了丰富的新资料,进一步证明三星堆遗址是我国早期蜀文化最大、最丰富的古遗址群,是商代前后四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一文两读

忆当年

陈显丹

三星堆祭祀坑发掘领队之一

三星堆的发掘其实早在1986年以前就已经开始。但是在两大祭祀坑出土以前,关于三星堆的性质、年代等的认识都还不是很清晰。在三星堆考古发现之前,国内学术界一直认为西南地区在春秋战国以前只有少数民族部落。正如司马迁在《史记》所称,整个大西南都是“南蛮西南夷”。但是三星堆的发现及以后的研究成果,证实古代西南地区曾有一个强大的古国,把古蜀历史向前推了1700年至2000年。

看未来

冉宏林

三星堆遗址工作站副站长

三星堆遗址的全面调查、勘探和重点发掘,已经写进了今年4月四川印发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意见》。根据国家文物局的批准,新一轮的考古发掘也将于今年10月启动。未来,搞清楚三星堆城址的布局、社会结构、宗教祭祀等,都是重要的任务。

良渚遗址成功申遗,是浙江几代考古人持续发掘和研究的结果。解开三星堆众多的秘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让三星堆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更加清晰,都需要考古人继续努力。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吴晓铃除署名外,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何海洋

原标题:从地下沉睡的遗珠到世界青铜文明的明珠

编辑:韩钰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