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经济大盘不断做大的同时 增速更稳、结构更优、活力更强

四川日报 2019-08-07 09:43

a19dde9ca0c4282858b01e76b91bf6b5

8月5日晚,带领四川在“发电玻璃”领域走到世界前列的成都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潘锦功发了一条“朋友圈”:早餐车站快餐,午餐街边小店,下午扛不住进了医院,打完针、吃完药,又开始新一轮奔波。入川近10年,忙和拼是潘锦功的生活常态。

这几天,东方电气集团下属的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国内首台自主研发F级重型燃机——50MW重型燃机原型机正式进入安装试验阶段。十年磨一剑,对于实现中国重型燃机自主开发“从0到1”的突破,该企业副总经理、G50发展中心主任方宇充满期待。

个体的奋斗像一片片拼图,拼出四川经济70年的发展与变迁。省统计局发布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显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四川经济在大盘不断做大的同时,增速更稳、结构更优、活力更强。

增速更稳

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到连续17年高于全国

“经济增速高于全国”,是近年来四川经济运行形势发布会上常听到的表述。

“回顾四川70年发展,经济增速曾一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省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说。数据显示,从改革开放初期至2000年,四川经济增速有16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转变在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西部大开发等战略的实施,四川经济增速明显加快。”从2001年开始,四川经济增速已连续17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四川经济年均增速达12.4%。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四川聚焦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速虽有所回落,但依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8年,四川经济增速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位居第7位,排位与2017年持平,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对四川而言,保持一定的增速依然非常重要。”省社科院党委书记、教授李后强说。“新时代,四川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空间和潜力,一定要保持一定增速,立足最大省情谋求最大发展。”

结构更优

从农业一业独大到工业和服务业共同主导

产业结构,是评判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一个重要指标。

回顾四川70年发展历程,三次产业结构最直观的变化就是从经济结构单一、农业一业独大变为了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强化,工业和服务业“双引擎”拉动,共同主导的新局面。

省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说,解放初期,四川经济结构单一,农轻重关系不协调。数据显示,从解放初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四川第一产业占GDP比重远高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长期高达40%以上。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四川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1991年,四川第二产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当时的三次产业结构为33.4:37:29.6。之后的25年,工业基本保持着第一大产业的地位,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

2018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首次突破50%,占据四川经济“半壁江山”。“这标志着四川进入了一个半百比经济时代。”李后强表示。

“四川工业化进程还远未完成,从量上看,四川工业总量排位低于经济总量排位;从质上看,传统产业占整个工业比重过高,新兴产业体量较小,产业布局重复、分散等问题也较为明显。”省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四川制造加速进军中高端,未来道阻且长。

活力更强

民营经济撑起四川经济发展“半边天”

回顾四川经济发展70年,四川民营经济从弱到强:1978年,四川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3.4%;2018年占比升至56.2%。

民营经济地位逐年提高,撑起四川经济发展“半边天”,进一步增强了四川经济的活力。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全省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达545.3万户,占市场主体总量的97.2%。几乎平均每40秒就有一家新的市场主体在川诞生。

经济活力更强,创新力直线飙升。2018年,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75万亿元,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6%。其中,民营高科技企业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量98%左右。位于兴隆湖畔的天府新经济产业园,目前已入驻70余家知名高校院所创新平台、行业知名企业,员工近6000人。

“人才在天府新区聚集,各种技术相互支撑,形成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生态。”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文胜说,天府新区正在大量聚集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研究机构,重构了当地技术生态。依托生态快速崛起的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新经济产业,也正在为四川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本报记者 朱雪黎

原标题:四川经济大盘不断做大的同时 增速更稳 结构更优 活力更强

编辑:韩钰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