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找到一把永续发展的钥匙

成都商报 2019-08-19 07:23

1

开/栏/语

城市有我家,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

还有43天,我们将迎来共和国70年寿诞纪念。70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它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也为我们的城市,我们每个人、每个家,打下深刻的历史烙印。

曾经,有多少人的名字叫“国庆”,炽热的情感,朴素的表达;又有多少个人成家立业的微观“大事记”,与城市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奋进曲线互为观照、互为印证。梳理个人、城市与国家之间各类事件的起承转合,“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的历史逻辑无比清晰。

透过“治蓉兴蓉新成就”系列报道这扇窗口,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成都各条战线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历历在目,十九大以来成都开启的新时代“三步走”更是浓墨重彩。在城市发展的方位之变、空间之变、方式之变中,一个大城崛起的伟大梦想冉冉升起。而每个人身在其中的城市梦,则赋予中国梦这一宏大叙事无比的鲜活和生动。

一座城,一个梦,赤子情怀;每个人,每个家,家国天下。

道路,犹如年轮,雕刻出城市发展的轨迹。

在单中心发展模式下,环城道路,更成了城市不断变大的刻度。

在成都,第一个“刻度”出现在1986年。一环路改扩建工程完成,成为一条全长19.38公里、双向四车道的城市主干道。

4年后的1990年,第二个“刻度”开始展开。作为成都市有史以来最大的市政工程,二环路拉开建设序幕。1993年底,二环路全线建成通车,双向四车道,全长28.327公里。

更大的一个环——三环路的修建是8年以后的事情了。1998年10月1日,全长近51公里的三环路正式动工,历时4载于2002年10月28日正式建成通车。这是成都中心城区第一条环线城市快速路。

随着城市发展越来越快,“腰围”也越来越大——2001年12月,全长85公里的成都绕城高速建成,后被命名为“四环路”;全长223公里、串联12个区(市)县的成都第二绕城高速则于2015年通车,名为“六环路”。另一条环状道路,串联7个中心城区的成都“五环路”也已纳入规划建设。

从一环到六环,是成都几十年来城市化快速推进、工业化快速发展、城市规模迅速扩张的缩影。和众多中国城市一样,它象征着繁荣,也带来了诸多的“城市病”。

改变,从2017年开始。

2

截至2018年底,成都已累计建成天府绿道2607公里

1

“圈”越画越大,然后呢?

“有一次去运食材的路上,堵得踩刹车的脚都踩软了。”餐饮创业老板付华在成都长大,经历了城市的发展和“发福”。

面对越来越多的赏心悦目的绿道,经过反复考察,付华把自己“调”出了中心城区。今年五一小长假,他在新都三河场的火锅店生意不错,成为绿道边上的新业态。走进玛歌庄园,以锦城绿道为界,左边是已经正式营业的一期,食客们在树屋上吃火锅、在船上吃火锅、在湖边吃火锅。

故事要从2017年说起。

那一年,随着成都市民政局公布新的环路命名方案,绕城高速成为“四环”,二绕成为“六环”,成都也“胖”出了6个圈。

但成都此刻,不准备为六环而歌。同年9月,1.7万公里的天府绿道宣布开工建设,它的使命之一,正是要打破城市“回”字形圈层格局。

以圈层发展为特征,城市一圈一圈地往外拓展,城市愈发肥胖,带来了交通拥堵,土地资源、能源供应一系列问题,以及环境承载面临巨大压力。

城市化的过程,就是世界城市不断嬗变的过程。伦敦也遭遇过“发福”,19世纪末,伦敦经历过一段时间的无序蔓延,日渐呈现出“大腹便便”的样子,工业人口聚集在城市内圈,环境脏乱,伦敦成为“雾都”。

而中国城市的“发福”,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往后开始的。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胡海波分析,从90年代中期往后,由于中国城市化快速推进、工业化快速发展,城市规模迅速扩张,许多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都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明显的“三圈层”特征。

例如北京,例如上海,例如成都。

圈层无实物,但却真实地把城市的资源隔成了几圈。内部老城区开发强度最高,城市服务功能最集聚,然后越往外,密度越低。“大城市病”也就随之而来,靠内的圈层交通拥堵,土地资源、能源供应、环境承载都面临巨大压力;而靠外的圈层配套标准难以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人才流失,恶性循环。

对于城市发展来说,如同壁垒,导致失衡,成为困局。圈层意识无形中造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分化:中心城市越来越密,三圈层越来越落后。

成都需要思考的,是如何突围?如何走出一条新城市发展格局的新路?

2

“巴罗报告”与成都思路

与成都一样,如何合理疏解功能聚集阻止城市过度膨胀,改善单中心规划模式,保障和谐宜居生活环境,是很多城市不断探索的课题。

为缓解城市压力,伦敦在1940年交出了著名的“巴罗报告”,提出“疏散伦敦中心地区工业和人口”这一核心建议。

报告中值得注意的是,英国在距离伦敦中心半径约50公里的范围内,专门规划了一条宽约8公里的绿色长廊。随后,伦敦建成8座卫星城,以及三条主要快速交通干线向外拓展,最终形成了以大伦敦市为核心的“伦敦-伯明翰-利物浦-曼彻斯特城市群”。

“搞绿化和建新城的着眼点有所不同,前者是为了防止市区蔓延,后者则是为了疏散市区功能,外迁人口和工业。”英国雷丁大学城市与景观规划学教授托马斯指出。而这一突围的成效是显著的,大伦敦城市群创造出了约占全国80%的经济总量,但也没有丢掉生活,2018年泰晤士报评出的英国宜居城市榜单中,伦敦打破偏见位列榜首。

“巴罗报告”给世界众多深陷大城市病困局的城市提供了经验启示,包括要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大城市病”的中国未来城市样本——雄安新区,也数度前去英国取经。

以“生态优先、特色营城、绿色智慧、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立城的“雄安模式”得到广泛认同。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去年初,英国首相特雷莎·梅访华时,特地为雄安签下了90亿英镑大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后发优势的成都取他山之“经”,支撑城市永续发展的“东部新城”脱颖而出。

3

“市场引力”是最好的杠杆

天府绿道体系如何拆解掉原有的圈层?

深度借鉴伦敦和雄安,成都通过大规模绿道建设提升了郊区品质,创造宜居生活场景,用非行政命令的方式,通过市场力量的主导,疏解了中心城区的压力。

成都深入研究了伦敦经验,又结合现代城市的管理技术,最终理出了“清水立轴”、“文化引领”、“景观营造”、“绿道为脉”、“产业重构”、“智慧管理”六大规划策略。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关负责人介绍:“我们希望用绿道将郊区的环境资源‘串进来’,把城市的发展要素‘引出去’,为市民生活提供诗意栖居之所。”

玛歌庄园这种生态、文化和美食的交融,令市民感到耳目一新,目前平均每个月的营业额超过了400万元。“我们二期预计今年6月开始营业,有130亩,每天接待游客人次可以翻一倍。”付华高兴地告诉记者。

崇州的竹艺村、蒲江的明月村也热闹起来,传统的竹编、邛窑和农业通过绿道被串入城乡旅游发展中,同时来自城市的文化创意、人才产业资源通过绿道被引到村落里。

截至2018年底,成都已累计建成天府绿道2607公里。付华已不是个例,曾在仁和春天任要职的高志伟,也脱去了西装革履,到白头小镇钻研现代农业去了。还有去蒲江明月村做衣服的宁远,以及有名的樱园主人樱姐,最近也搬到了村子里和宁远做伴。

圈层之间通过绿道形成的骨架,很快淡化了“圈”的观念。今年初,戴德梁行发布的《天府绿道项目已建成区域综合评估报告》显示,天府绿道建设已经提升了空间可达性和景观条件,改善了周边居住环境,文旅体商农融合和房地产增值表现相对较好,正改变成都城乡发展传统圈层结构,未来绿道在区域协同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4

东进,翻过山去迎接永续发展

除了突破圈层的包围,成都还有更宏大的计划: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跨越龙泉山东进,打破千年城市格局,将生态屏障转换为城市绿心,并以绿色营造东部新城。

自古以来,龙泉山是成都东边的一道屏障,既是城的防御,也是市的边界。但成都平原这个“盆底”,已经难以承载两千万人对宜居生活的向往。城市发展的脚步不可阻挡,成都需要到“盆”外寻找空间。

翻越龙泉山后,成都将能更好地建设面向“一带一路”的开放门户,面向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更好地减轻中心城区环境压力,开辟永续发展空间。

这,就是成都的“东进”。

成都市简州新城管委会筹建处副主任贺业贵两次随团到雄安新区考察,他去市民服务中心看这个未来新区的雏形,也到雄县昝岗镇赵岗村看种树。多番考察,多次和同事在圆桌上铺开图纸争论,期望的是抓住雄安的准绳——要有坚守“千年立城”静气,要保持“留白增绿”定力。

经过两年多的科学论证和规划编制,成都东部新城的图纸已经绘就,2019年7月召开的成都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成都市东部新城空间发展战略规划(2017-2035年》。其中,清晰可见雄安新区“生态优先、特色营城、绿色智慧、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印记,也能看到伦敦组团化的布局——简州新城、淮州新城、空港新城、简阳城区“四城”呈组团化的布局,组团之间通过网络化生态廊道分隔,组团内部构建完善的绿地系统,整体建成一座“大公园”——这“一园”,正是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

“5个月,我飞了40000公里。”作为简州新城产业发展局项目负责人,高坡同样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洗礼——往返于全国各地,他欣喜地看到,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想要入驻这个东部的“未来之城”。

仅仅两年时间,这样一组数字已经奠定了“东进”的底气——

2018年成都东进区域重大项目产业化项目招引促建,签约项目115个,协议投资额达3860.3亿元;开工建设项目59个,总投资851.4亿元。

2019年1~6月,东进区域908个项目完成总投资达767亿元,占全年目标任务的53%,同比增长18%,增幅超过成都全市7个百分点。2019年东部新城(空港新城、简州新城、淮州新城)共计328个项目,计划总投资近600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近800亿元。

圈层的打破,屏障的跨越,成都用了两抹绿色:一抹用在西面,挖掘生态价值;一抹用在东面,营造新的格局。

永续发展的钥匙找到之后,成都没理由不大踏步前行。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钟茜妮 尹沁彤

原标题:成都,找到一把永续发展的钥匙

编辑:韩钰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