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无声外卖店” 有声世界的温暖与希望

华西都市报 2019-08-19 08:08

工作人员正在交流。

送餐准备工作。

在成都,有这样一家与众不同的快餐店。餐厅主营外卖,工作时大多“沉默”着——这家快餐店,28名工作人员有22名残疾人,其中有18名聋哑人。

这家名为“馋爱善食”的快餐店位于天府二街,大家却更愿意称它为“无声外卖”,“和健全人比,他们没有什么不一样。”老板邓如斌说。

工作中。

上午8点,店里开始忙碌起来,切菜、炒菜;10点半左右,饭菜准备好了,员工按照固定的展位开始配餐、打包。而后,外卖小哥开始载着备好的午餐出发,穿越城市的角落,各自前往目的地,送餐地点也大多都在方圆十公里范围内。

对这群特殊的工作人员来说,当他们用勤劳的双手为自己创造未来时,发现这个世界始终敞开着怀抱,接纳着每一份努力和热情。

范恒正在送外卖。

公益理念

来自“95后”女生

7月2日,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记者探访“馋爱善食”时,来自广安邻水的李纯斌正在面试送餐员的工作。李纯斌此前在外地打工,肢体有些不便的他回到四川后,辗转了解到这里面向残疾人招聘,便联系上邓如斌过来面试。

“他看起来就很阳光开朗,应聘这份工作没问题,不过肢体不便的他首先要保障安全。”短暂的交流后,邓如斌决定让李纯斌先骑电动车,熟悉下路线再决定他的工作岗位。

“这家店的理念和策划主要是我女儿设计的。”邓如斌有些骄傲地说,女儿邓绮珈生于1999年,如今是美国波士顿巴布森大学商学院大一的学生。从小热爱公益服务的邓绮珈在一次社会调研中发现,有些企业情愿给单位里的残疾人发工资,却不设置正式岗位,虽然解决了他们的生计,却无法让其融入社会。

“女儿都这么有爱心,我决定支持她。”2017年3月,“馋爱善食”位于四川省减灾馆里的第一家外卖店开业了。由于餐厅位于红牌楼街道太平社区,邓如斌便找到太平社区负责残疾人事务的工作人员,请他推荐残疾人员工前来工作。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如今的“馋爱善食”在成都有了两家店铺,为28位年轻人提供了工作岗位。

炒菜

两颗荔枝

透视理解与沟通

与聋哑人共事,沟通的困难是必然存在的。“帮扶聋哑人,爱心大家都有,还有两样东西也不能少——包容心和耐心。如果做不到,很容易就放弃了。”这是邓如斌与员工接触下来的切身感受。

“有时候就是理解的问题。”邓如斌提到,一次配餐,他交代工作人员每个餐盒里应装上两颗荔枝,事后检查时发现,工作人员在该单位的订餐中一共放入了两颗荔枝。“文字就这样发给他了,他也点头示意明白,却还是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邓如斌有些无奈,但外卖店要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就得解决这些问题。于是他开始向手语老师请教,学习一些简单的手语,解决日常沟通。

不过,更好的办法是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27岁的小伙子范恒来自德阳什邡,外向开朗,“他很聪明,理解能力很强。”遇到什么拿不准的情况,邓如斌选择先与范恒沟通,再由范恒转告其他工作人员,保证信息传递的正确性。

为了尽可能减少意外的发生,外卖店有条规定:如果送餐员在三分钟内没能联系上订餐人,必须与客服联系。“让后方来沟通,既能保证餐盒及时送达,也能解救送餐员的窘境。”也是如此,目前外卖店接触的主要是团餐,每天固定的送餐路线,以便让送餐员能够平安、顺利地抵达。

无声外卖店部分员工合影。

知人善任

帮助残疾人融入社会

“实际上,聋哑人在所有残疾人中就业是最困难的。”在邓如斌看来,听障群体有着健全的肢体,却因为生活在无声的世界中而无法融入社会。为此,他将外面店的招聘定为以听障人群为主,“我们不仅仅要帮助残疾人就业,更重要的是收获与成长,收入要稳定,也能体现他们的价值。”让听障群体乃至所有残疾人真正融入社会,这是创业真正的核心所在。

在管理上,邓如斌注重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和潜能。开朗的范恒抗压能力较好,除了送餐员的工作,他也开始尝试做市场推广,将诉求写在纸条上与客户沟通,拓展资源。一个多月前,他还学会了开车,如今送餐已经从电动车升级到了小汽车,“这也方便了我每天上下班。”范恒在字条上这样写道。如今,在外卖店干了一年多,他已经被提拔至主管的岗位,主要分管骑手送餐和培训。

除了送餐,邓如斌也会让工作人员尝试独立采购食材,“让他们学习跟商家砍价,也真正走进生活。”这些技能或许在离开外卖店以后也能发挥作用。第一个入职“馋爱善食”的外卖员已经离职了,跳槽到其他外卖平台后,收入涨到了五六千一个月,“我其实是很开心的,他在这里弄清了送餐的程序,现在工资更高生活也更好了。偶尔他也还过来看看大家。”

至于未来,邓如斌也做好了打算。希望今年能够帮扶到100名残疾人,未来五年解决500名残疾人的就业问题。

封面新闻记者秦怡摄影雷远东

原标题:“无声外卖店”有声世界的温暖与希望

编辑:申海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