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GDP从不到4亿到超1.5万亿 一座城市的70年蓄力
成都商报 2019-08-21 07:32
70年弹指挥间,沧桑巨变。今天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岁月留痕,与时间一起改变的,还有一座城市的经济、文化、民生等方方面面。
新中国成立初始,成都百废待兴,1949年,成都地区生产总值为3.9953亿元。
70年敢闯敢干、改革创新,到今天,成都经济开发区已经迈入3.0版本,成都不断革新城市发展方式和经济组织方式。2018年,成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342.77亿元。
今年上半年,成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02.3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2%,在15个副省级城市、9个国家中心城市和16个GDP万亿级城市中表现亮眼,增速位居第一。
今天的成都还在不断转型:优化营商环境,以创新生态驱动,着力构建产业生态圈,重新配置资源,重新编辑一座城市的基因:发展不再“摊大饼”,实现多中心、组团式布局;统筹布局建设66个产业功能区,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重塑经济地理,寻找破解“大城市病”的重要路径。
1
一座城市的70年蓄力
70年经济曲线腾飞,工业是最佳说明。新中国刚成立时,工业基础非常薄弱。成都现代工业起步于新中国成立后,大体可分三个发展阶段。
1949~1977年奠定基础阶段,经过“一五”、“二五”以及三线建设,成都电子、机械、冶金、化工等产业形成一定规模。1978~2000年快速发展阶段,大批乡镇企业、“三资”企业和沿海到内地投资企业不断涌现,成都工业呈现多点分布、快速发展的格局。2001年至今,成都工业实现跨越发展,以成都东郊工业结构调整启动为标志,到现在,统筹布局建设66个产业功能区,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重塑经济地理。
岁月变迁,成都不断蓄力,改变一座城市的产业生态格局。
2007年,显示巨头京东方首次来蓉,投资31亿建一条第4.5代TFT-LCD生产线,其中一条投资理由是,“丰富的劳动力资源”。12年间,京东方数次增资成都,相继落地国内首条柔性OLED生产线,投资数字医院,以及牵手华为,最终把成都定位为创新驱动战略承载地。
2017年,一场显示产业合作洽谈会上,京东方成都公司副总经理秦向东力邀业内企业来蓉共建生态链,理由是,“成都的投资环境良好,政务服务专业,城市发展迅速。”
10年,世界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逐步转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一座城市的投资吸引力,也在悄然改变。
2017年,全球医疗巨头美敦力的医疗创新中心项目奠基,这是美敦力在成都高新区布局的第三个项目。美敦力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奥马尔·伊什拉克表示,“成都在生物医药产业取得了空前瞩目的成就。我们将以成都为战略支点,来开拓中西部市场。”
总投资280亿,中电熊猫是成都电子信息产业最具代表性的项目之一。为什么项目看好成都?三年前,时任中电熊猫集团总经理助理的孙学军给出了答案:成都具有很好的投资环境,也有很多高校聚集,这为整个项目的建设和运行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不仅如此,成都是西南重要的交通枢纽,这也为未来产品面向全球销售提供了便利。
城市吸引力,从低廉的人力资源成本、低门槛的环境成本和高优惠的政策保障,变身为投资环境和城市发展。
2
优化营商环境“路线图”
什么是投资环境?这是成都一直在思索的问题:为什么很多世界500强不把中国的总部、主要的生产基地、先进的科学研发基地放在成都?为什么成都少有产生在全国,更不用说全球,有影响力的企业和企业家?
什么是投资环境?对成都中电熊猫显示科技有限公司制成技术部部长、质量管理部部长李向峰来说,是一顿饺子。哈尔滨人李向峰。为了能让项目在3月实现120K满产,李向峰今年春节没有回家,他将父母、爱人和孩子接到成都过年。大年初七,李向峰在工厂食堂里和同事们一起包饺子。一起擀面皮的,还有中电熊猫董事长孙学军,以及双流区区长鲜荣生。
什么是投资环境?对孙学军来说,不光是可以和区长一起包饺子。更重要的是,企业在这里发展如何。
成都没有让孙学军失望,中电熊猫项目从打桩建设到产品成功下线,仅用时16个月,创造了液晶面板项目建设的“熊猫速度”“成都速度”,已成为全球液晶面板项目建设的样板典范。
“满产后,供应量非常大。”今年3月开始,公司开始为三星的北美市场供货,4月,李向峰到北美出了一个长差,检测、测试产品的质量与性能,5月,产品开始批量生产。
“熊猫速度”的背后,是成都破题之道:优化营商环境。
能源保障是其中之一。去年4月,中电熊猫开始产能爬坡,进入正式生产状态,用电负荷快速增长。成都供电公司、天府新区供电公司紧张起来,公司提出增容用电申请后,6月11日就完成投运送电,用时仅56天,节约了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
2018年的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中,成都在综合榜单中总分第六。今年春节后第一天,成都召开了一场动员大会,主题是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会上坦承,在包括企业开办、工程建设项目报建、信贷便利度、用能用地等资源运用便利度上,成都与国际先进标准仍存在差距。弥补这些差距,将是成都营商环境提升的关键所在。
随即,成都制定“路线图”,拿出目标,给出政策,推出“1+10大礼包”,涉及资源市场准入、服务效率、要素配置、市场监管、权益保护等涉企事项方方面面。
3
解剖成都另一只“熊猫”
从百废待兴到萌芽起步,从改革开放到产业转型,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成都不断革新、进阶。尤其是近年来,城市竞争加剧,技术升级成为国际城市竞争力的关键。2018年,成都户籍人口达1476万,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315万,老龄化率达21.35%。
一方面,迈入超大城市阵营,市场潜力巨大。另一方面,老龄化、城市容量带来压力。对城市发展来说,人口、资源、环境都受到了约束,拼资源、拼环境、拼人口的老路已不可持续,低成本竞争难以维持城市发展。
成都在探索,如何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质量效益好、发展可持续的道路?由低成本要素驱动转向创新生态驱动,是成都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种重大变革。
站在中电熊猫厂房,车间内工人并不多。一块玻璃板变成高清液晶面板,从前端车间开始,要经过10天近200道工序,整个过程是机器人手臂在操作,电脑程序自动操控。智能化、高质量,是中电熊猫的核心竞争力。
“今年液晶显示市场非常严峻,产品质量是最重要的关口。”这已经不是“薄利多销”时代,要扩大市场,最重要的是创新升级,提升产品“含金量”。在李向峰看来,未来液晶显示将向品质提升转变,“一方面是尺寸,一方面是追求更细致的显示效果。”
中电熊猫坚持创新驱动,成为中国首条以IGZO(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为核心技术、面向8K以上超高分辨率电视市场的液晶面板生产线,项目还进一步导入5Mask(五道光罩新型金属氧化物制造)工艺、GOA、高刷新率显示技术等配套技术,进一步提升面板先进性。
现在,李向峰看到了新的爆发点——5G即将进入商用,在李向峰看来,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但进入5G时代后,大屏幕将走进千家万户。现在,他们需要做更多技术储备,确保屏幕变大后仍有很高的显示精度,让“5G+8K”高清畅快。
成都是大熊猫的故乡,而“中电熊猫”这只特殊的“熊猫”,同样在这里有了新气象。
4
经济开发区进阶到3.0版本
秦向东曾讲过一个“油菜花田”的故事。几年前,京东方在本地没有找到化学品供应商,最终引进了一家韩国企业。韩国企业进来后,又发现需要处理废液,又引进了北京一家废液处理公司,“几年前,我们工厂周边还是油菜花田,如今已经工厂林立。”
这一幕,也在位于双流的中电熊猫上演了。站在中电熊猫厂房广场向南望去,能看到一片又一片施工工地,塔吊林立、机器轰鸣,这些,是中电熊猫的众多上下游配套工厂,建成后,将减少物流、科研成本。
产业功能区,是成都高质量发展的秘密武器。
5月15日,众多院士、专家在成都,论道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陈鲸的观点是,成都产业成链集群,这是优势,“配套是系统工作,如果只做一个器件,没有形成配套,就没有竞争力。”
自2017年7月成都在产业发展大会上作出“统筹布局建设66个产业功能区”决策部署以来,成都一直在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重塑经济地理,寻找破解“大城市病”、避免区域发展同质化竞争的重要路径。
对成都来说,产业功能区是经济开发区的3.0版本,是城市发展方式和经济组织方式的一场革命,是未来经济发展、社会服务的主战场。
这里有的,不仅仅是配套企业。京东方所在的片区内,是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这里以3~5平方公里为空间规模,规划设计六大产业社区。按“一个产业社区一个特色主题”快速破题功能区建设,先行建设集成电路、清水河无线创智、新型显示等三大核心产业社区。
对李向峰来说,这里不仅仅是工作。去年,他将户口迁到成都,今年他还把妻儿也接到了身边,他开始考虑买房、为孩子挑选幼儿园,把自己真正变成一个“成都人”。
大胆改革创新,成都迈入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新征程。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原标题:GDP从不到4亿到超1.5万亿 一座城市的70年蓄力
编辑:申海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