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里的“成都” :一端是成都 一端是世界

红星新闻网 2019-08-28 07:13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本报摄影部供图谢明刚摄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 本报摄影部供图谢明刚摄

今年4月15日,跨国医药企业艾尔建首批医疗产品在成都通关。这批产品货值超过1亿元,包括冷冻减脂设备酷塑使用的耗材以及医美注射用的玻尿酸。其中,玻尿酸走了空运,而冷冻减脂设备酷塑使用的耗材则从爱尔兰产出后,渡过英吉利海峡运到荷兰,而后通过中欧班列(成都),一路横穿欧洲、中亚,进入中国阿拉山口,最终到达成都。

这是跨国企业首次选择在成都同时分别通过空、铁两条路径通关,也是中国西部首个通过空、铁两运实现医疗产品通关的案例,标志着成都建设的全球生物医药供应链服务中心正式启动并已具备服务全球能力。

白云之上,大鹏展翅;丝路悠悠,驼铃声响。一“空”,一“铁”,不断拉近成都与世界的距离。

1984年8月19日《人民日报》第3版版面图

1984年8月19日《人民日报》第3版版面图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

从汽车驾校训练场到“5000万俱乐部”

翻开1958年9月出刊的《人民日报》,还没有“成都双流机场”一说,更谈不上“国际”二字。那时,“成都双流机场”还被称为“成都双桂寺机场”。据资料记载,新中国成立后,成都双桂寺机场曾一度成为西南军区汽车驾驶学校的训练场地。1956年12月12日,成都双桂寺机场被批准归民航使用,更名为成都双流机场。

《人民日报》再次提到成都双流机场,是在1984年8月19日的第3版。文章称,“成都双流机场于去年再次进行扩建,使这个机场的跑道与灯光设施达到国际一级机场的标准。”

由此,经成都、重庆两地出发的班机每周可达70多个班次,每年可运送进出川旅客30多万人次。在今天看来,这不是成都双流机场第一次进行扩建,更不会是最后一次,“30多万人次”的数据也不过是巨幅增长的开始。

20世纪80年代成都双流机场空运“国宝”大熊猫(图片来源:双流区档案馆)

20世纪80年代成都双流机场空运“国宝”大熊猫(图片来源:双流区档案馆)

8年后的1992年11月21日,《人民日报》第2版刊发了题为《西南地区进行第三次经济布局》的报道。其中指出,中国西南地区第三次经济布局,呈现出敞开大门搞开发等新特点,成都双流机场等一大批交通能源大型建设项目因此成为重点。随后,成都双流机场进入高速发展期。

1994年8月2日的《人民日报》第2版关注了成都双流机场的又一次扩建工程破土动工。这次扩建一干就是7年,投资27亿元。作为国家重点工程,这次扩建包括飞行区和航站区两大部分。扩建后,整个机坪可停放80多架飞机,旅客年吞吐量可达700万人次。而在扩建的这7年里,成都双流机场更名为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跃居我国五大空港之列,成都机场高速公路也建成通车了。

转眼,距离我国西南地区进行第三次经济布局已过8年,2000年4月12日的《人民日报》头版醒目罗列了当年西部新开工的十大工程。其中就提到了西部地区机场建设,将建设以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等5个机场为中心的支线航空网络,这将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的发展推向又一个高潮。

2000年4月12日《人民日报》头版版面图

2000年4月12日《人民日报》头版版面图

建筑面积达39000平方米的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新国际厅正式启用;

成都机场凭借2907.4万人次的旅客吞吐量,首次超过深圳,升格为“航空第四城”;

国家民航总局首次将成都机场同北京、上海、广州三大机场并列为同类型的国家级航空枢纽;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二号航站楼正式运行;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2015年旅客吞吐量超过4000万人次;

……

从《人民日报》的一篇一篇报道中可以看出,成都不断织密航线网络成为不争的事实。

当日历翻到2018年12月的时候,4000万已经变成了5000万!自2004年10月突破1000万人次以后,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便以“平均每3年1000万”的速度快速发展——2009年、2012年、2015年、2018年分别迈上一个千万级台阶。

建设中的天府国际机场 本报摄影部供图吕甲摄

建设中的天府国际机场 本报摄影部供图吕甲摄

2019年6月17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四川省发展成就展在京举行,天府国际机场的巨大模型吸引了人们的眼球。2015年2月13日,成都新机场正式确定名称——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目前,新机场T1航站楼主体结构已全面封顶,成都离国内第三个拥有双机场的城市更进了一步。

中欧班列(成都)架起了从成都直达欧洲快捷畅通的亚欧大陆桥 本报摄影部供图

中欧班列(成都)架起了从成都直达欧洲快捷畅通的亚欧大陆桥 本报摄影部供图

中欧班列(成都):

从31列到连续3年全国第一

要从《人民日报》中找出成都对外开放的足迹,除了仰望天空,还可俯瞰大地。

2015年5月15日,《人民日报》区域经济特刊将目光聚焦在了中欧班列(成都)(原称:蓉欧快铁)上——“自2013年4月蓉欧快铁正式开行以来,这个活跃在古老丝绸之路上的新使者,在四川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快车道上飞驰。”

时间回到6年前,首趟中欧班列(成都)从成都出发,一路向西奔向波兰罗兹,架起了从成都直达欧洲、快捷畅通的亚欧大陆桥。从成都到欧洲的货运时间缩短为海运的三分之一,费用低至空运的四分之一。从此,成都又多了一种与世界沟通的方式,而关于中欧班列(成都)的一切,也成为《人民日报》时不时着墨的新闻点。

中欧班列(成都)开行2年后,首趟返程班列从波兰罗兹发出抵达成都,实现双向运行。随后,中欧班列统一品牌正式启用,带有统一标识的中欧班列从全国多地同时发出奔向欧洲,率先抵达的正是始发于成都的中欧班列(成都)。与众不同的“成都速度”展示在全世界面前,也树立起中欧班列第一品牌。

2018年6月28日,装载着液晶显示器、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的中欧班列(成都)鸣笛启程,开往荷兰蒂尔堡。中欧班列(成都)累计开行量由此达2000列。成都也成为全国首个实现中欧班列累计开行数量达2000列的城市。

2019年4月4日,首趟卢森堡至成都中欧班列正式发车,为卢中两国共同发展注入新动力,中欧班列(成都)也连接起了第25个海外主要节点城市。

2019年4月9日《人民日报》第3版版面图

2019年4月9日《人民日报》第3版版面图

 

记者翻看《人民日报》发现,中欧班列(成都)并不是开通时间最早的班列,却是开行频次最高的班列。从开行之初的31列,到2018年开行的1591列,中欧班列(成都)开行数量连续3年领跑全国,成为国内开行数量最多、最为稳定高效的中欧班列,也成为成都联通世界的纽带。

成都:

从内陆腹地到开放高地

扩建机场,延长铁路,为了什么?

在2018年8月19日《人民日报》头版《成都:内陆腹地变开放高地》一文和2019年4月28日特别报道《成都沿一带一路连接世界》中,记者找到了答案。为了拥抱机遇,为了通达四方。

2018年8月19日《人民日报》头版版面图

2018年8月19日《人民日报》头版版面图

成都地处西南腹地,到最近的沿海港口也有1700公里。但“一带一路”建设,使地处西部内陆的成都改变了在国家对外开放版图中的位置。而在四川构建的“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开放新格局中,成都既是“四向拓展”的起点,也是“全域开放”的支点。这一切都为成都带来了广阔的市场机遇,为成都未来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可能。

2018年6月2日,成都市召开对外开放大会,明确提出,抢抓新时代“一带一路”建设重大机遇,高水平打造国际门户枢纽。不沿边、不靠海的成都,要扩大对外开放,跑出“加速度”。

截至今年6月底,成都的国际及地区航线数量已达118条,航线网络实现全球五大洲全覆盖。

中欧班列(成都)已形成南向联通东盟全境,西向直达欧洲腹地,东向辐射日韩和美洲,北向对接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国际班列通道体系。

2013年9月1日起,成都口岸对部分国家实施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5年半后的2019年1月1日起,成都“144小时过境免签”来了!

1981年,法国蒙彼利埃市成为成都的第一个国际友城。当地时间2019年7月15日,成都市与意大利博洛尼亚市建立友好合作关系。至此,成都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城市共达100个。

2019年7月10日,吉利德科学西部运营中心项目启动。至此,落户成都的世界500强企业总数达288家。

……

2019年7月19日,成都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成都市东部新城空间发展战略规划(2017—2035年)》与《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坚持新思想指引新理念导航高质量建设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现代化东部新城的意见》。《规划》提出,要建设对外开放门户枢纽;《意见》提出,要坚持开放发展,打造国家门户枢纽机场。“对外开放”一直都是关键词。

2018年,全球最著名的城市评级机构GaWC将成都评定为Beta+级城市,全面对标世界先进城市,成都蹄疾步稳。伴随“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全球高端要素和优势资源将在这块中国西南腹地不断汇聚,成都参与国际竞争和带动区域发展的战略能力也将持续增强。

一端是成都,一端是世界,原来这么近!

本报记者 吴喆

原标题:《人民日报》里的“成都” 一端是成都 一端是世界

编辑:段琪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