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 脱贫攻坚 四川累计减贫2400多万人
红星新闻网 2019-09-05 07:15
四川新农村,风景美如画
破旧的土坯房变成了漂亮的小别墅,贫瘠的下湿田变成了高标准农田,曾经边远落后的农村成为了城里人趋之若鹜的生态公园,生活富裕的农民挺直了腰板……70年峥嵘岁月,广袤的四川大地上日新月异,走过了一条艰辛而又伟大的脱贫攻坚之路。
昨日,由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举行,四川省扶贫开发局、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围绕“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情况进行了深入解读。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四川四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坚持把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奋斗目标,组织实施了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坚决与贫困作不懈斗争。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了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
作为农业大省、人口大省,也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地震灾区,以及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由于自然基础条件的限制,四川省一直以来就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为繁重的6个省份之一。自然环境恶劣、交通运输落后、经济发展滞后,将四川烙上了“贫困面广、量大、程度深”的烙印,成为全国扶贫开发的主战场。
7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帮助支持下,历届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川人民上下同心、众志成城,向贫困顽疾宣战,一届接着一届干,一仗接着一仗打,取得了反贫困斗争的辉煌战果。我省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向全省人民立下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小康”的军令状。
据省政府副秘书长,省脱贫攻坚办主任,省扶贫开发局党组书记、局长降初介绍,2016-2018年,在国家对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中,四川省连续三年被列为综合评价好的省份之一。从1984年至今,我省已累计减贫2400多万人,成功跨越温饱不足、基本温饱、稳定温饱三个阶段,全省老百姓从此告别“缺衣少吃”的历史,向全面消除绝对贫困问题发起最强总攻,取得决定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
最快
减贫进度历史上最快
全省5年贫困县减少50个
路径:打出“3+10+N”组合拳,层层组建双组长制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持续发力啃“硬骨头”、打攻坚战,加快脱贫进程。
2013年底,四川全省尚有贫困县88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25万、贫困村11501个,贫困发生率9.6%。到2018年底,贫困县减少到38个,贫困村减少到1782个,贫困人口减少到71万,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1%。年均减贫110万人以上,是2001年至2010年第一个十年扶贫纲要实施期间年均脱贫人数70万的1.57倍,打破了以往新标准实施后减贫人数逐年递减的格局。
今年底,全省除凉山州外其余20个市(州)的贫困县将全部摘帽。再过一年时间,我省就将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实现千百年梦想,这将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扶贫开发史上一件具有标志性、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
最好
脱贫成效历史上最好
99.1万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
路径:坚持扶真贫、真扶贫、脱真贫,分类指导、精准帮扶。
今年6-8月,四川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全覆盖、拉网式地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根据最新数据显示:全省累计303万贫困人口依靠产业和就地产业务工脱贫,99.1万名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每年400余万人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资助,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医疗费用自付比例控制在10%以内,118万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9.7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危房改造,275万贫困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得到解决,“两不愁三保障”总体实现。
瞄准脱贫发展瓶颈问题,我省着力基础设施提升,新改建农村公路12.3万公里,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改薄”1227万平方米,对7568个贫困村实施电网改造,11308个贫困村通光纤,有效解决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用电难等问题,有效破解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矛盾,贫困地区农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同时,我省还注重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开办农民夜校4.6万所,培训贫困群众1400多万人次。创办“一村一幼”教学点4888个,全面推行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探索推广了“村民积分制管理”“劳动收入奖励计划”等扶贫扶志模式,开展了“脱贫攻坚奖”“脱贫榜样”评树活动,引导带动贫困群众不仅从物质贫困中“走出来”,更从精神贫困中“站起来”。
最强
帮扶力量历史上最强
5.9万多名驻村干部常年扎根帮扶
路径:坚持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强政治保证。
全面落实“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一把手”高位推动,“一盘棋”狠抓落实,形成“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五级书记一起抓”的脱贫攻坚格局。
全面加强社会扶贫动员,推动广东、浙江两省17个市61个县与我省68个贫困县建立结对关系,23个中央单位和370个省级单位开展定点扶贫,7.5万户民企和商协会参与“万企帮万村”行动,结对帮扶数量全国第一。
精准选派党员干部到贫困地区挂职帮扶、驻村扶贫,为88个贫困县选派1名挂职扶贫副书记,全省11501个贫困村每村实现“五个一”帮扶、20户以上贫困户的非贫困村实现“三个一”帮扶全覆盖,全省5.9万多名驻村帮扶干部常年扎根基层。这样强大的组织动员力前所未有,彰显了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这样强劲的帮扶力量历史空前,有效锻炼了党员干部,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最优
制度体系历史上最优
若干扶贫专项共投入资金5000亿元
路径:坚持法治化、制度化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而繁重的大工程,需要创新而有力的制度保障。在对象识别上,我省建立脱贫攻坚大数据信息化平台,实施动态监测、动态管理;在资金投入上,创新建立了财政金融互动机制、涉农资金整合投入机制,近年来共投入中、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27亿元,若干扶贫专项共投入各类资金5000亿元;在脱贫退出上,分县、村、户明确了脱贫退出的标准和程序,引入了第三方评估机制;在稳定脱贫上,农村扶贫与农村低保制度实现“两线合一”,创新构建起扶贫产品销售体系,全国首创“四川扶贫”公益标识,率先对脱贫对象定期开展“回头看、回头帮”;在监督考核上,颁布实施全国首部贯彻精准扶贫理念的地方性法规——《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建立了脱贫攻坚督查巡查制度、民主党派监督制度,制定了脱贫攻坚“1+3”考核办法,深入开展了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
据悉,这一整套系统化、严密化的制度体系,有力保证了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措施落实、政策落实,有效解决了贫困对象“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确保了扶贫成效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的检验,为全国脱贫攻坚提供了四川实践、四川方案。
最后冲刺
到明年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经过艰苦卓绝的攻坚,目前我省打赢脱贫攻坚战进入最后冲刺的关键阶段。那么贫困地区还将发生什么深刻的变化?
对标系列政策,到2020年,我省广大贫困群众还将有更美好的期盼——
1.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基地600万亩
到2020年,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基地600万亩,建成现代林业产业基地1600万亩,年出栏肉牛、肉羊及特色小家禽2.5亿头(只),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20万亩,农民合作社达到1.4万个、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达到8000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达到65%以上,农业适用技术推广率达到90%以上。形成130个以上不同层级的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区 (点),打造1000个特色旅游村、1万个民宿旅游达标户。
2.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在《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三五”产业(农业)精准扶贫规划的通知》上,我省明确了农业产业扶贫总体目标、总体布局、总体进度、6个方面的重点任务、5个方面的保障措施。到2020年,贫困地区产业助农增收人均增幅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实现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基本实现贫困地区农牧民脱贫增收致富奔小康。
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领率80%以上
到2020年,全省有扶贫任务的县确权登记颁证和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全面完成;财政扶贫资金直接投向贫困村和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资产折股量化到贫困户;新培育一批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力争每个摘帽贫困村至少有1个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引领带动、培育两个以上家庭农场和种植养殖大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领贫困户达到80%以上。
4.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收入2000亿元
到2020年,四川将在全省深度贫困地区初步建成“跨乡联县”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农业基地31万亩,建设畜禽标准化养殖场238个,建设水产养殖基地30个。新培育农民合作社1000个、家庭农场400个,每个深度贫困县都建有3-5个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每个贫困村都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村年度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都达标,新建农村沼气工程4500口、新建沼气工程24处;全省推广示范主推技术8项以上,培训基层农技人员0.5万人次,为每个贫困村培育两户科技示范户;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000亿元。
5.培养新型职业农民4.7万人
到2020年,在深度贫困地区新建高标准农田3万亩、农机化生产道路96公里,新增农机动力3万千瓦;新建和改造提灌站30座,其中太阳能提灌站15座;新建户用沼气4500口。在贫困地区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基地600万亩,建设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小区)2500个、水产示范养殖基地121个。建成农产品初加工设施2550座。新建农业主题公园240个、美丽休闲乡村390个。在贫困地区累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4.7万人。在贫困地区推出优质农产品品牌160个、区域公共品牌36个。
精彩点击1
教育
全省45个深度贫困县校舍增加235.6万平方米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教育扶贫战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紧紧围绕“义务教育有保障,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核心任务,严格按照教育扶贫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通过全力推进控辍保学、加强项目建设、加大学生资助力度、发展中职教育、加强教师培训培养、深化对口帮扶等措施,确保各项教育扶贫政策落实落地。
截至2018年底,全省45个深度贫困县义务教育学校校舍总面积790.3万平方米,与2014年相比,增加235.6万平方米;近三年全省共为8.57万人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职学生提供每生每年1000元的生活补助,为11.01万人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本专科生提供每生每年4000元的学费及生活费资助。
精彩点击2
健康
全省贫困人口参保率稳定在100%
2015年以来,我省率先在全国启动健康扶贫工作。着眼精准施策,我省深入实施贫困人群医疗救助扶持行动、贫困人群公共卫生保障行动、贫困地区医疗能力提升行动、贫困地区卫生人才培植行动、贫困地区生育秩序整治行动“五大行动”,2016年、2017年、2018年国家健康扶贫考核和全省脱贫攻坚考核中,四川健康扶贫工作均评为优秀,受到奖励和通报表扬,健康扶贫“四川经验”推广到全国。
目前,88个贫困县中的87个县级医院均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摘帽县的乡镇卫生院和退出村的卫生室100%达标;全省贫困人口基本医保个人缴费部分实现财政全额代缴,贫困人口参保率稳定在100%;贫困人口县域内住院个人支付占比控制在10%以内,深度贫困地区控制在5%以内;“因病致贫”率42%,较2015年底的48%下降6个百分点。
精彩点击3
产业
全省303万贫困人口靠产业就业脱贫
近年来,我省将发展产业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把全省产业扶贫规划与现代农业“10+3”产业培育深度对接,带动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1382万亩,建设标准化养殖场979个、水产养殖265万亩;充分发挥园区整合要素、示范引领的作用,动2400多个贫困村、42万户贫困户入园发展,户均增收1200元以上。据省农业农村厅统计,截至2018年底,全省有303万贫困人口主要依靠产业就业脱贫,占脱贫总数的54.7%。同时,产销体系不断健全,在有扶贫任务的县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4658个,占全省总数的87%。在贫困地区培育农民合作社7.9万个、家庭农场3.7万家,引进培育龙头企业6140家,带动161.3万贫困户发展产业,吸纳73万贫困人口就业,人均年收入达1.5万元以上。
精彩点击4
住房
全省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90.5万户
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房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确保脱贫攻坚住房无质量安全隐患。截至2018年底,我省累计完成改造任务190.5万户,筹集下达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共210.5亿元。近3年,通过农村危房改造的方式,共解决62.3万户农村困难群众的住房安全问题。我省农村危房改造工作2017年、2018连续两年受到国务院督查肯定。
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自2009年就全面启动农村危房改造工作,2016年起,按照突出重点、精准帮扶及“三最”原则,农村危房改造集中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4类重点对象。省委还出台了《四川省新村建设扶贫专项方案》,每年安排13万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村危房改造目标,优先保障年度摘帽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村危房改造需求。本报记者 陈泳 祝箫 摄影 吕甲
编辑:申海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