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四川成就发布会:聚焦民生事业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记者 宋雅婷)9月5日报道 今天上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在成都举行。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卫生健康委主要负责人进行了发布和答记者问。成都全搜索新闻网记者从会上获悉,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大力推进民生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有力促进了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险经办服务更加便捷
省人社厅党组书记、厅长胡斌介绍,通过不断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建立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社会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待遇水平稳步提高,经办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截至2018年底,四川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5766万人,较1986年净增5745万人,增长273.6倍;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637万人,基本实现全民医保;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871万人、1013万人、859万人。2005年至2019年,连续 15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待遇水平由553元提高到2162元,增长了2.9倍;2018年,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住院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0%和70%以上,平均封顶线分别达到26万元和14.5万元;月人均失业保险金标准达到1390元,月人均工伤保险定期待遇达到2504元。建设群众满意的人社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推行“综合柜员制”和异地就医即时结算,社会保险经办服务更加便捷高效。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全省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5万所
胡斌说,通过大力发展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中职教育和民族地区教育,扎实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数量、质量不断提高,教育发展水平进入全国中上行列。全省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5万所(其中普通高校126所,数量居全国第6位),学历教育在校规模达到1572.7 万人,比新中国成立前增加1418.1万人,教育规模位列全国第五、西部第一;教职工达到110.7万人。促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71.6%。
同时,在全面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创新实施民族地区15年免费教育,全省小学、初中、高中毛入学率分别达99.9% 、99.6%、92.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4%,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推动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民族地区、困难群体倾斜,切实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和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问题。
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医疗卫生机构增加417倍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在人均卫生总费用低于全国水平的情况下,城乡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和卫生健康服务效率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期望寿命从建国初期的35岁提高到2018年77.1岁。孕产妇死亡率,从1500/10万下降到18.2/10万。婴儿死亡率从200‰下降到5.48‰。医疗卫生机构数从195个增加到81539个,增加417倍;全省三级医院数居全国第三,二级医院数居全国第一。医疗机构床位数从0.2万张增加到59.9万张,增加302倍。每千人口床位数从0.034张增加到7.17张,医疗卫生人员数从0.27万人增加到74.7万人,增加274倍;每千人口医疗卫生人员从0.047人增加到8.95人。疾病防控能力增强,全省31种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连续11年低于全国平均值。
基本社会服务更加优质
已建成养老设施1.2万个
截至2018年底,城乡低保对象438.5万人(其中,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8万人),城乡低保标准低限分别达6000元/年和3720元/年。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以及流浪乞讨救助管理制度普遍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每年惠及128万残疾人。建成养老设施1.2万个,养老床位达50.7万张,基本建立“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高龄津贴制度、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制度每年惠及近200万老年人。儿童福利服务指导中心实现市县级全覆盖,为9.6万名无人监护和父母无力监护的儿童落实了监护责任人员;散居和机构养育孤儿年养育标准分别提高到10800元、16800元。
此外,依法登记社会组织4.3万个,社工专业人才队伍总量近4.3万人。自1988年共销售福利彩票776.9亿元,筹集公益金236.1亿元。依法圆满完成十届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综合便民服务平台,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进一步提高。
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近600万人实现“出棚入楼”
新中国成立初期,四川省城镇居民住房与全国一样实行供给制。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98年实施房改以来,坚持市场化方向,住房有效供给量逐年增加,满足了城镇居民不同层次住房需求。党的十九大以来,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强分类指导、因城施策,房地产市场保持平稳健康发展。70年间,四川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3.6平方米提高到2018年的41平方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住房保障制度和体系不断健全,充分发挥了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问题的“补位”作用。
截至2018年,全省累计建设公租房(含廉租房)、经适房、限价房105.3万套,惠及291万困难及中低收入群众,共改造各类棚户区203万套,近600万人实现“出棚入楼”,22.1%的城镇家庭享受到各类住房保障。加强农民工住房保障,努力解决新市民居住问题,累计有30多万农民工享受到住房保障。率先全国出台《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着力提升农房质量安全。全省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48.7平方米,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90.5万户,农村住房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文旅产业蓬勃兴旺
文化新业态成为新增长点
截至目前,全省拥有世界遗产5处,联合国非遗名录7项。建成公共图书馆204个,文化馆207个,博物馆252个,艺术表演团体829个,国家文物保护单位230处,国家级非遗项目139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服务效能不断提升,精品艺术创作不断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文化服务贸易不断增加,对外文化形象不断彰显,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得到有力保障,文化新业态已成为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共享文化成果的重要标志和新的增长点。
2007年,全省旅游总收入首次达到千亿元;2013年以来,年均增速达到22.2%,成为增速最高的产业之一;2018年,突破万亿大关。天府旅游名县、文旅特色小镇等丰富的文旅产品吸引了八方游客安逸游四川,带动了全省旅游接待和旅游收入持续增长。全域旅游发展已成为增加服务就业、惠及广大群众的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富民产业、幸福产业。
【原创版权,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007235】
编辑:邓思璐责任编辑: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