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 成都跻身全国八大重点工业城市

红星新闻网 2019-09-09 07:11

成都量具刃具厂、成都机车车辆厂、国营西南无线电器材厂、红光电子管厂……20世纪50年代的成都,百废待兴,现代工业刚刚起步。按照“一五”计划,成都被确定为全国工业建设8个重点城市之一,国家在成都投资重点建设电子工业和机械工业。跟随着共和国建设的步伐,成都开启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无数的青年将青春和激情挥洒在这片炙热的土地上,创造了“北有首钢,南有红光”这样的佳话。

短短10年间,成都见证了无数个“从无到有”,第一条铁路、第一个民用机场、第一条主干道、第一辆公交车、第一部电话,在滚滚向前的发展洪流中,成都人民用双手创造着美好生活,也享受着每一次革新带来的便利和惊喜。

1950年1月5日,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成都市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1950年3月16日至22日,成都市召开了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会议通过了86项决议案,选举产生了由31人组成的成都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

1950年4月12日,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成都市委成立。

1950年9月1日至3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召开第一次全体委员会,通过了各局、处、院实施方案和市人民政府暂行组织条例。

1950年7月,成都市委为了改变旧成都市区行政区划交错杂乱的格局,决定将14个区合并为8个区。对区以下的派出机构和群众基层自治组织,建立了各区户政委员会和62个居民委员会、5183个居民小组。

1953年,我国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按照“一五”计划,成都被确定为全国工业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国家在成都投资重点建设电子工业和机械工业。按照国家的要求,成都市于1953年开始编制城市总体发展规划,规划确定成都市的性质为:四川省省会,以精密仪器、电子、机械及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城市。通过一大批国家重点项目的在建或建成,推动成都开始走上了现代工业城市的发展道路。同时,成都地方工业也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逐步地发展起来,初步建成了成都地方工业体系。

从1953年至1956年,在实施“一五”计划、实现“三大改造”的同时,成都的市政建设和科教文化事业也得到了发展。1952年,成都被国家列为八个重点建设的中心城市之一。根据这一精神,从1953年起,成都城市规划部门开始编制城市总体规划,1955年经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该规划作为成都市编制的第一个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明确了未来成都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城区建设布局。此外,成都的城市教育体系初步完善,以川剧为标志的文化艺术开始复兴,市民的文化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城市建设

双流机场开通北京航线

建成新中国第一条铁路

城市主干道人民路贯通南北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曾经的成都被重山阻隔,“不与秦塞通人烟”。上世纪50年代,成都的交通突飞猛进,双流机场建成、铁路联通,城市主干道人民路也贯通南北。

1950年6月15日,成渝铁路工程正式开工。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成渝铁路于1952年6月正式完工,结束了四川没有铁路的历史。这也是中国西南地区第一条铁路干线,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条铁路。1952年7月,成都火车站也正式投入营运。那时的火车站人员不超过60名,只是一个临时性的简易站,总面积不足1000平方米,集售票、候车、行包为一体,站内仅有4股道。站务员用铁皮喇叭和手摇铃通知列车到站、旅客上下车。

1952年7月1日,在成渝铁路通车的当天,宝成铁路又开始动工建设。经过4年的艰苦建设,于1956年7月形成通车能力,为四川开辟了第一条出川铁路通道,使成都与四川省内外的经济交流更加紧密。

1956年12月12日,双桂寺机场正式划归民航使用,名称变为“成都双流机场”。次年,成都市的民航飞行由广汉机场搬家至成都双流机场,并开通了第一条直飞首都北京的民用航线,随后陆续开通了至太原、西安、重庆、昆明、贵阳、南充等航线。

1951年,成都对市中心的皇城坝区进行改造,形成了800米长、70米宽的人民南路一段。1952年,初建了火车北站通往市区的人民北路。1955年,成都市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经国务院批准开始正式实施,其中一项重要的工程就是新建人民中路,贯通整条人民路南北干道。

1952年7月1日,成都的公交车登上历史舞台,16辆旧货车改成的公交车开通了从梁家巷到盐市口的第一条公交线路。刚一开通,公交车就立刻火了起来,于是当年8月,线路就延长到了火车北站。当年第四季度,又新增了牛市口到将军衙门、盐市口到南门浆洗街两条线路。这三条线路,总长18.9公里。

工业发展

东郊有个“成都莫斯科”

沙河之畔一片16.8平方公里的区域,老成都把这块地方习惯地称为“东郊”,这里承载了一代人的奋斗与激情。20世纪50年代,国家规划在这里建设了以电子、机械、仪表工业为主体的大型工业区,成都工业发展史由此翻开新的篇章。东郊企业不仅奠定了成都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础,更使成都迅速成为祖国工业的大后方和全国三大电子工业基地之一。1958年,当时被称为“国营成都电子管厂”的红光电子管厂建成投产,在红光厂的车间里,诞生了中国第一支黑白显像管、第一支投影显像管和第一支有电子工业“原子弹”之称的彩色显像管。一时间,“北有首钢 南有红光”的说法不胫而走。诸如红光厂这样的大型企业在东郊崛起,标志着成都现代工业开始扬帆起航。

1956年3月19日,我国第二座现代化的精密工具制造厂——成都量具刃具厂建成投产,这里可以说是当时成都最漂亮的建筑,俄式风格的红楼是按照哈尔滨量具刃具厂提供的图纸建设的,被大家称为“成都莫斯科”。如今,这座红楼依旧矗立在府青立交旁。成都刃具厂曾是成都的骄傲,家里如果有人在刃具厂上班,说出去可是特别有面儿。1956年,《成都日报》记者还深入厂区,采访生产管理经验,并撰文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向全国推广。

20世纪50年代,成都的西南无线电器材厂、成都汽车修理厂,说出来在全国都是响当当的名字。其中成都汽车修理厂还以16小时10分钟的时间大修一辆货车,创下了全国纪录。

市民生活

第一次用上自动电话

1957年,成都电信在太平街新建2500门自动交换机,改变了以前依靠磁石人工交换机的历史。成都固定电话以4位电话号码迈出了发展步伐。固定电话的使用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电话使用频率越来越高。

1957年12月22日,《成都日报》头版刊发通讯《本市自动电话昨起正式通话》,文内记载了当时人们的喜悦之情。“下午3时,本市自动电话便开始正式通话了。许久以来,本市人民就渴望使用自动电话了。还在成都电讯综合大楼建筑之际,便有人探问这项工程建成日期。自动电话使用前,不少单位自动组织干部学习自动电话的使用方法。自动电话试通话后,使用自动电话的人都感到满意。”翻看那段时期的报纸不难发现,电话确实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皮鞋厂、电线厂在报纸上打广告都会留下四位数的电话号码,有意向购买的人不仅可以到厂里面谈,还可以打电话咨询,特别洋气。

在教育方面,成都也有显著的发展,1958年时,成都已建立了民办中学98所,民办小学107所,实现了各街道办事处各乡都有中学和几所小学。当时的群众评价,“不管公办也好,民办也好,都是党和政府领导的学校,都能培养三好学生。”

如今的成都非常时尚,外地人来旅游都喜欢到春熙路看靓丽的美女,但大家想象不到的是,60多年前成都就已经具备时尚元素了。1958年报纸上的一则鞋子广告展现了当时成都市多么时髦。位于多子巷34号的第一皮鞋生产合作社出品的女鞋款式新颖、大方美观,即使放到今天都不过时,看来“女鞋之都”在那时就有了雏形。

成都大事记

1950年1月5日

成都市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1951年

成都对市中心的皇城坝区进行改造,形成了800米长、70米宽的人民南路一段

1952年6月

成渝铁路完工,结束了四川没有铁路的历史

1952年7月1日

成都市第一辆公交车由盐市口发出,揭开了成都公交的历史

1956年3月19日

我国第二座现代化的精密工具制造厂——成都量具刃具厂建成投产

1956年11月22日

两辆崭新的油绿色解放牌汽车驶过市人民委员会的大拱门,这是国产汽车首次来到成都

1956年12月12日

双桂寺机场正式划归民航使用,更名为“成都双流机场”

1957年12月21日

成都四位号码的电话正式通话

1958年

当时被称为“国营成都电子管厂”的红光电子管厂建成投产

本报记者 杜文婷 

编辑:申海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