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国内国际  »  正文

伪造投诉材料,威胁商家给钱 青少年成“职业索赔”主力

2019-09-10 07:17   来源: 成都商报   编辑: 曾红蓓   责任编辑: 马兰

今年5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提出“对恶意举报非法牟利的行为,要依法严厉打击”;8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切实保护平台经济参与者合法权益,打击以“打假”为名的敲诈勒索行为。

此外,多地陆续出台了遏制恶意投诉举报的综合治理举措。

而记者调查发现,在“职业索赔人”的背后,实际上存在一条分工明确、教唆帮带的黑灰产业链。特别是进入互联网时代后,针对网络购物场景,“职业索赔人”发现了一条远比线下索赔更便捷的途径。

“职业索赔”交流群

参与人群低龄化

时下,在贴吧、QQ等社交平台上,以“退款”“维权”等关键词进行搜索,就能够发现大量“职业索赔”交流群。

在“职业索赔”群里,成员“各司其职”,有人专门负责在网店上“找茬”,有人负责拟写话术对商家进行敲诈,还有人负责准备向市场监管部门递交的投诉举报材料。而在这些QQ群的群文件里,则有着各种指导成员如何开展职业索赔的资料,如举报用语、赔偿模板、民事起诉书、各类鉴定书和质检报告,法律法规及政府函件等。

如果有新人想加入这样的职业索赔群,一般都需要群管理员批准,或者交纳一定费用后方可进群。进群后,新成员既可以从群文件中分享的资料里搜寻教程“自学成才”,也可以交纳几十元至几百元不等的“学费”让老成员帮带、手把手指导,经历一次完整的索赔过程。

另外,查看这些涉及违法违规的QQ群成员的构成信息可以了解到,“90后”“00后”已经成为线上参与“职业索赔”的主力,其中不乏大学生。

“这意味着‘职业索赔’现象已经让不劳而获的扭曲价值观影响到了青少年,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未来科技城市场监督管理所副所长俞奇平对此不无感慨。她曾经在处理一起杭州江干地区的“职业索赔”团伙案件时发现,该团伙纠集了一两百个大学生专门在网上给店铺找茬,进而投诉举报索要赔偿,而这些被投诉举报的问题,都是一些无关痛痒的小瑕疵,甚至让人啼笑皆非。

“‘职业索赔人’的恶意投诉举报,没有净化网络空间,反而浪费了大量的行政资源。如果再不考虑对恶意投诉举报行为进行必要的限制,整个社会的价值观都会受到冲击——辛勤劳作的经营者要遭受不必要的损失,敲诈勒索的人反而得到利益。”俞奇平表示。

“职业索赔”人员

遭遇刑事、民事双重打击

针对“职业索赔”涉嫌敲诈勒索的情况,目前,多地公安机关正在积极履行职责,出重拳予以打击。

2018年7月,浙江嘉兴市公安局南湖分局打掉了一个专门在网上利用极限词恶意投诉对商家进行敲诈勒索的犯罪团伙。犯罪嫌疑人吴某、陶某、刘某三人在网购商品页面上找茬、利用PS伪造的工商投诉材料,威胁商家涉嫌“违法”,以撤诉为条件,向商家索要钱财。今年8月,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法院分别判处陶某等3人有期徒刑四年六个月至二年六个月不等,并处罚金人民币6万元至2万元不等。

而就在此案之前的今年4月,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法院也判下了“极限词”恶意投诉入刑全国第一案——从2018年3月至8月,“90后”陈某利用网上搜索来的所谓“极限词库”,伪造向市场监督管理局投诉的材料,共敲诈勒索上百家商家,非法获得3.6万元。

而除了刑事案件,在民事诉讼方面,法院也在不断驳回“职业索赔”的不合理诉求。

“职业索赔”现象

亟待立法规制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互联网法律研究中心主任高艳东表示,对于恶意投诉现象,应当从个案中反思,通过制度优化、规则完善来不断解决这一社会问题。“比如,对于极限词使用的规定一直都很模糊,政府应当通过发布更为细化的规定、指南等加强引导,明确极限词的范围和禁用情形,既让商家弄清楚,也杜绝不法分子钻漏洞。”

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执法稽查局副巡视员马雪冰看来,针对“职业索赔”问题进行一次系统性的梳理和讨论,十分有必要,这一现象已经到了立题建规的时候了。

“我们需要在总结‘职业索赔’行为特性和问题的基础上,形成一套应对‘职业索赔’问题的标准和程序,建立更加完善的规则和模式,这对于执法部门、企业等各方都有益处,能让问题的解决更趋于合理化。”马雪冰表示。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监司消费环境建设处处长李希盛认为,恶意投诉敲诈问题,归根到底是公共治理视角下的利益平衡和价值取向问题,应当通过完善惩罚性赔偿制度来探索这一问题的合理化应对。

据澎湃新闻、民主与法制时报

原标题:伪造投诉材料,威胁商家给钱 青少年成网络“职业索赔”主力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