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 成都成为14个计划单列市之一

红星新闻网 2019-09-12 07:17

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大量新鲜事物迅速填满了这个生机勃勃的国度,成都也以奔跑的速度加快发展。

日月如流,尺璧寸阴。1982版城市总体规划形成;被国家列为全国14个计划单列市之一;双流机场实现国际航线“零”的突破;火车北站由简易车站一跃成为西南地区最好的火车站;蜀都大道建成通车,城市骨干道路形成;第一座立交桥——府青立交投入使用;全国糖酒会首次与成都“结缘”;固定电话首次升位;青年路上诞生了“蚊帐大王”“杨百万”;全国首个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宣告成立;有了中国第一家“农家乐”;最早的民营汽车企业——天驹汽车,生产出当时最便宜的小汽车“夜明珠”……

热火朝天、繁华热闹、开拓创新,这些词汇的背后,蕴含着成都敢闯敢试的故事,故事里的人们改变着城市、丰富着生活、充实着日子。

城市建设

国际航线有了第一条

立交桥有了第一座

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绘下彰显时代特色的未来蓝图。1978年改革开放后,成都立即开展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1982版总规形成东城生产、西城居住的格局,强调保护传统历史城区格局,并将成都定位为“四川省省会、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的科学文化中心,以机械、电子、轻工为主的工业基地。”在这一阶段,成都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城市人口大大增加,城市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消费需求日益膨胀。商业店铺、集市贸易如雨后春笋,摊点星罗棋布、遍地开花。

1983年,国务院批准原温江地区并入成都市,成都行政管辖范围扩大至12121平方公里。1987年,提出中心城区的概念,并提出积极发展小城镇。1989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都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享有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成为全国14个计划单列市之一。

成都不沿边、不靠海,想要取得更大发展,必须依靠“通天之门”。此时航班量很少,但当时双流机场的区位优势已经渐渐凸显。作为全国唯一开通直飞拉萨高原航线的机场,北京、上海等地旅客飞拉萨都需要到成都中转。1987年9月12日,双流机场开通了飞往加德满都的航线,成都的空中桥梁延伸到国外,实现国际航线“零”的突破。

城市空中交通高歌猛进,地面交通亦在紧锣密鼓建设着。1952年7月,成都火车站正式投入运营,那时候,它只是一个临时性的简易站,售票、候车、行包都聚在一起,站务员用铁皮喇叭和手摇铃通知列车到站、旅客上下车。经历一步步改扩建,1984年一跃成为西南地区最好的火车站。这一年9月28日的《成都晚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载了《蓉城的“门户”》,第一时间向蓉城市民发布了火车北站将改建完成的消息,新貌跃然纸上:“站房大楼具有中国建筑特点,左右对称,平面为‘一’字形。站房的檐顶正中是‘成都’红色大字站名。”尔后,火车北站越来越繁忙,许多人对于春运的“最初印象”从这里打开。

1984年9月,东西向的城市主干道——蜀都大道建成通车,至此,与南北向的人民路十字相交的城市骨干道路形成。随后,成都又开始环线道路的建设或者扩建。1987年12月,一环路扩建工程完工,桥随路生,成都的第一座立交桥——府青立交随之修建,承担起交通转换功能。

城市名片

剧目最繁、名家最多

川剧大汇演盛况空前

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无疑是成都最具国际知名度的动物,上至七旬老人,下至懵懂小孩,无不折服在它们的魅力之下。来到成都,去看看大熊猫几乎是每个人心中的首选,它们或吃、或睡、或玩耍,无论做些什么总能引来阵阵欢呼:“真的是太可爱了!”

1987年3月26日,春雨洗涤后的成都北郊斧头山一派葱茏,一个全新的单位——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宣告成立。这个当时全国首个大熊猫繁育基地掀开了成都大熊猫保护事业的崭新一页。对于成都而言,大熊猫已经从最初单纯的科研意义与生态标杆,逐渐演化为成都的城市“名片”,不仅是成都对外展示的“盖面菜”,更因此让成都对外交往的“朋友圈”愈加丰富。

谈及成都的城市名片,那么,川剧一定榜上有名,而在振兴川剧的道路上,我们从未缺席。30年后的今天,成都老戏迷还能描绘出《成都晚报》为庆祝成都解放40周年组织的“川剧精品大汇演”。那场气势恢宏的大汇演从1989年12月16日开始,前后6台演出,荟萃了《柜中缘》《思凡》《秋江》《逼侄赴科》《田姐与庄周》《四川好人》《芙蓉花仙》等千锤百炼的川剧精品,几乎囊括了成都地区所有的优秀演员,展示了川剧的强大艺术魅力。

报纸在半个多月里,全方位持续报道了“成都地区多年来剧目最繁、名家最多、规模宏大的川剧大汇演”。12月29日,汇演成功落下帷幕,从次日刊发的通讯《魅力——“川剧精品大汇演”记盛》里,可以遥想当时的盛况:首场演出,一位回蓉探亲的台胞没有买到票,但离乡40载,浓浓的乡情里也浸透着对故乡艺术的思念。他找到剧场工作人员请求无论如何要看一场……工作人员破例为他加了一个座位。17日,“大汇演”的午场更是盛况空前,要求加座的观众里三层外三层把锦江剧场围得水泄不通。难以招架的剧场只得临时决定:只给老幼病残、出差人员和远地赶来的戏迷以照顾。

市民生活

第一家“农家乐”诞生

新型旅游休闲方式火遍全国

固定电话的使用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电话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自1957年起使用的4位数号码容量渐渐到了极限。

1981年5月22日,成都正式迎来固定电话首次升位,经过漫长的24年后,成都的电话号码终于从4位升到5位。之后,成都的通讯产业发展开始“起跑”,固定电话进入越来越多人的生活,7年后的1988年10月,成都固定电话升至6位。这升位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成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如今的成都,有着一个又一个让市民引以为傲的时尚地标,而在上世纪80年代,成都人的新潮时尚,大多源自青年路,那短短的一条街汇聚了成都最早的一批个体户,是财富神话的诞生地,更见证了改革开放初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这条路上有个闻名遐迩的“杨百万”,本名杨义安,他的新型尼龙蚊帐风靡一时,人称“蚊帐大王”,传奇致富故事广为流传,轰动全国。1987年,杨百万蚊帐公司成立,据市工商部门的记录,其申请的执照是0001号,这意味着它是全市首家注册的私营企业,也正是这个家喻户晓的“杨百万”安装了全市第一部私人电话。

成都还是中国“农家乐”旅游的发源地,这种新型的旅游休闲方式一经产生便迅速火遍全国。1987年春天,中国第一家“农家乐”在成都市郫县(现郫都区)友爱乡农科村诞生,而首次报道“农家乐”的,正是中共成都市委机关报《成都晚报》。

1987年5月7日,《成都晚报》摄影记者王学成来到农科村采访,看见家家都栽花种草,房前屋后布置得特别漂亮,引得省内外众多客人前来参观。他将所见所闻作了连续4期报道,其中一篇以《鲜花盛开的农科村》为题,后来,“开满鲜花的村庄,没有围墙的公园”成了农科村的代名词。饱尝农家风味佳肴,接受乡村好风光熏陶,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至今仍引得众人纷至沓来。

经济发展

全国糖酒会首次与成都“结缘”

实际上,全国糖酒会可以被看作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史。随着市场越来越活跃,人民生活水平日新月异的改善,第三类商品日渐丰富、品种繁多,大量第三类商品工业企业强烈希望在全国范围进行商业交流。糖酒会从1972年迎来快速发展期,并在1984年明确提出不按经济成分、不分企业大小、不按地区划分,面向社会开放办会的原则。

1987年,全国糖酒会首次与成都“结缘”,3月10日,《成都晚报》头版头条报道《全国糖酒三类商品春交会今日隆重开幕》,描绘出当时数万客商云集蓉城,各地商品荟萃蜀都的盛况:“据不完全统计,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已大大超过5万人,代表自带宣传车2000多辆,代表住所和7个摊区摆设了1万多个摊位和展室,商品样品多达4万种。”

3月15日,本届春交会闭幕当日,《成都晚报》在头版位置以“规模之大、人员之多、成交额超过以往任何一届”为副标题进行了总结,当年这一盛会的成交总额达到29.8亿元,同比增长16.8%。

从那以后,成都人对于会展业最初的记忆,都来自于糖酒会——春暖花开的时节,当五彩的灯杆道旗、新颖的造型广告摆放在路旁,那便是糖酒会要开了、数万客商要来了、酒店要挤爆了、酒楼要忙欢了……

就成都的汽车工业而言,可以说是从零起步,但在这个10年里,赶上了全国的步伐。1976年,成都锦城汽车修理厂在一个简易工棚里生产出了第一台“成都”牌旅行车,随着技术不断提升,到了1980年,“成都”牌旅行车已成为全国60多家同类车企中的佼佼者,不断接到来自全国甚至海外的订单。自此,成都汽车制造产业风生水起!

1988年,成都诞生了最早的民营汽车企业——天驹汽车,生产出了当时最便宜的小汽车“夜明珠”。要知道,那时一辆奥拓要卖8万至9万元,而一辆“夜明珠”汽车只需要不到3万元,很快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买家。同时,成都周边也崛起了不少汽车生产企业,“通工”“野马”“大地”等厂家纷纷快速占领市场,“华西”牌客车更是风行一时,都展示着当年成都汽车制造产业的雄厚基础与实力。

成都大事记

1981年5月22日 固定电话首次升位,成都的电话号码终于从4位升到5位

1980年6月11日 蜀都公司前身——成都市工业展销信托股份公司成立,公司的股票对外发行,成了新中国的首批股票之一

1984年 火车北站由临时性的简易站一跃成为西南地区最好的火车站

1984年4月 青年路上诞生了“蚊帐大王”“杨百万”,传奇致富故事广为流传,轰动全国

1984年9月 东西向的城市主干道——蜀都大道建成通车,至此,与南北向的人民路十字相交的城市骨干道路形成

1987年3月 全国糖酒会首次与成都“结缘”,规模之大、人员之多、成交额超过以往任何一届

1987年3月26日 全国首个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成立

1987年春 中国第一家“农家乐”在成都市郫县(现郫都区)友爱乡农科村诞生

1987年9月12日 成都-加德满都航线开通,双流机场实现国际航线“零”的突破

1987年12月 一环路扩建工程完工,桥随路生,成都的第一座立交桥——府青立交随之修建投用

1988年 诞生了最早的民营汽车企业——天驹汽车,生产出当时最便宜的小汽车“夜明珠”

1989年 被国家列为全国14个计划单列市之一

本报记者 王静宇 制图 申娟子 

编辑:董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