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商圈蝶变记 一部“买”出来的潮流志(2)

成都商报 2019-09-12 07:49

本世纪初的人民商场

当年的太平洋百货   部分图片据成都市建设信息中心、成都市地方志办公室

消费体验之变

柜台隔开顾客店员➝开架式自选➝“购吃玩”一体

消费升级

上世纪90年代开始

老商场遇上百货巨头 老业态遭遇“降维打击”

上世纪90年代,是成都人消费空前升级的年代。一众百货行业巨头开始在成都布局,彻底改变了成都人的消费习惯,甚至生活方式。

谢凌说,事实上,上世纪90年代前,虽然成都各区域已纷纷初现小商品市场,但人民商场和百货大楼凭借货柜的商品组合方式以及稳固的国有企业金字招牌,其“江湖地位”仍是稳固的。

第一个打破这种“稳固”的,是春熙路口的太平洋百货。它1993年落户春熙路。“那时,大家才发现,原来商场可以这样逛。”邹女士还记得,那时的太平洋百货开启了成都商场开架式自选的购物体验,“货品没有柜台的隔离,消费者可以近距离看,也可以摸,可以试。”

“这可以说是对国营老商场的‘降维打击’。”邹女士的母辈一直在成都百货大楼工作,而邹女士工作后,则一直从事与商场、零售相关的领域,她说,从那时起,国营百货商场,终于开始没落。

紧随太平洋之后布局在成都的百货业巨头,还有百盛、伊藤洋华堂、王府井等等。它们纷纷驻扎春熙路,也纷纷将国际化的消费模式和服务带入彼时的成都。在邹女士的记忆中,1997年伊藤洋华堂刚在春熙路店开张时,老总每天带着员工们向顾客行礼问好,服务极其温馨。再比如这些百货大楼内除了卖场,还设有餐饮,甚至超市,“可以想象,这对于市民的吸引力是极大的,而对于传统的国营商场,冲击也是极大的”。与此同时,仁和春天、摩尔百货、新世纪百货等等民资百货,也在同期入驻盐市口,为该区域的百货升级注入了新活力。谢凌说,那时春盐商圈成为成都名副其实最具规模的中心商圈,并且,这一核心商圈的地位一直延续至今。

百花齐放

2000年以后

三级商圈格局逐渐形成 购物更方便,场景更多元

忽如一夜春风来,2000年后,大批商业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长起来,在成都的各区域布局。只不过,跨越过新千年之后再来布局的项目,再次进化升级。

“以2007年开业的锦华万达为代表,‘Shopping Mall’的概念被引入了成都。”谢凌说,这时期,许多商业项目不再是单一百货的落地,而是百货主力店、超市、影院、儿童游乐场、餐厅等等集中进驻,引领一站式购物。

“所以那时候起,成都人开始习惯于‘玩一天、逛一天、买一天’。”顾爱萍那时住在了建设路一带,2010年前后,建设路商圈也已经形成,除了SM广场,还有伊藤洋华堂、龙湖三千集、万象城陆续驻扎。

从2011年起,成都的次级商圈加速崛起,万象城、环球中心、来福士广场、金牛万达广场等等购物中心,陆续在次级商圈开业,次级商圈竞争力迅速增强。紧接着2014年,IFS和太古里相继开业,两个重量级的购物中心一跃成为新的城市地标,让春熙路商圈重新成为成都最强客流聚集地。

谢凌说,银泰中心、悠方、仁和新城等的陆续开业,进一步加速了城南金融城商圈的成熟。如今,成都已形成了城南与春熙商圈双核心+次级带+近郊的三级商圈格局。无论住在哪里,成都人都能以最近的距离、最快的速度享受“逛吃逛吃”与“买买买”。

蝶变,仍在继续……

发展首店经济,构建多元消费场景

成都商圈,“花样”不断

变迁并未完结。成都的商圈到今天,仍在以极快的速度发展。据仲量联行统计,成都优质零售物业总存量及品牌渗透率仅次于京沪,位居全国第三。

成都固然有广阔的市场腹地,有时尚爱买的氛围和人群,但时至今日,成都零售市场的“剁手能力”,似乎更加离不开首店经济的发展和着力引领构建的多元消费场景。

这也是进一步升级后的成都商圈,所焕发出来时代新特色。

“或许过不了几年,这些正时尚着的消费体验,也会成为时代记忆。”毛毛说。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王垚 特别致谢仲量联行

原标题:成都商圈蝶变记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编辑:董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