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创新突破 加快建设产业功能区
红星新闻网 2019-09-20 07:58
产业功能区 为何建?
■是转变城市和经济工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是优化空间布局和重塑经济地理的重要抓手
■是克服“大城市病”丛生和区域发展同质化的治本之策
■是构筑区域发展比较优势和中心城市核心优势的战略支撑
产业功能区 怎么建?
■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彻底转变营城模式和产业发展方式,建设集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复合的产业功能区
■彻底扭转产业园区思维,做强产业功能、补齐生活短板,打造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空间载体
■瞄准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将产业功能区建设成为“人城境业”和谐统一公园城市的集中承载地和展示区,建设成为高品质城市生活社区、特色产业优势区、先进要素集聚区和体制改革先行区,持续增强城市高质量发展竞争优势
■紧紧围绕构建“5+5+1”现代产业体系,深化对产业发展趋势和规律的认识,充分发挥产业政策、人才政策、开放政策带动作用,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政策、一个专班,持续推动产业配套链、要素供应链、产品价值链和技术创新链整体成势
俯瞰天府新区科学城,美不胜收 本报记者 吕甲 摄
中央财经委员会召开第五次会议,明确提出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空间治理,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大城市发展思路面临重大调整。随着城市扩张和人口增多,面临资源要素约束和环境容量趋紧的双重压力,必须加快转变营城模式,更加注重“人城境业”和谐统一,有效增强城市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从根本上治理“大城市病”。
自2017年7月全市产业发展大会作出了规划建设产业功能区的战略决策以来,市委先后召开五次领导小组会议,持续深化认识、积极探索规律、建立制度规范,总体保持了健康的发展态势。而建设产业功能区,是转变城市和经济工作方式的一次革命,是优化空间布局和重塑经济地理的重要抓手,是克服“大城市病”丛生和区域发展同质化的治本之策,是构筑区域发展比较优势和中心城市优势的战略支撑。
成都坚持以新发展理念推进发展方式变革,以产城融合发展理念统筹规划建设和功能布局,以“有所为有所不为”理念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集约高效理念集聚先进要素,以创新突破理念转变工作组织方式,创造出了一批值得总结、借鉴、推广的经验。
转变 城市发展方式和经济组织方式
中央财经委员会召开第五次会议明确指出,要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这是对城市发展方式和经济组织方式的重大调整,也是成都建设产业功能区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和任务。2017年7月全市产业发展大会作出了规划建设产业功能区的战略决策。成都市产业功能区及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着眼高点定位系统谋划,提出“核心在产业、关键在功能、支撑在园区、机制是保障”的建设思路,系统对主导产业选择、功能形态定位、要素空间集聚、机制体制创新作出部署。
“产业功能区建设,是城市发展转型和经济方式转变的一场革命。”第二次会议提出,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深化对产业功能区的认识和对主导产业的研究,破解对传统发展路径依赖过多等问题,以产业功能区建设塑造城市未来新形态。第三次会议也提出,产业功能区建设是城市经济组织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探索,是形成城市比较竞争优势的制度创新。
随着会议的渐次推进,产业功能区建设从认识论到方法论思路愈加清晰、从战略谋划到战术推进局面已然打开、从理论探索到实践创新内涵日益丰富。而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和经济组织方式这一理念,始终贯穿其中。
任何开创性工作必然涉及观念重构、机制重建、政策重塑等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成都产业功能区建设已经起势,但筑基、赋能、成势仍任重道远。对照构建产业功能区初心,成都将进一步解决当前实际存在的认识和工作上的差距,以对城市长远发展负责的高度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主动担当,以“功成不必在我”和“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境界科学作为。
克服 “大城市病”丛生和区域发展同质化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提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提到“深入推进城市群发展”“探索建立中心城市牵头的都市圈发展协调推进机制”。
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未来必然吸引人口等各类要素流入和聚集,经济和产业迎来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大城市的发展,也带来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环境恶化、资源紧张等一系列难题。以线性思维寻求减量发展、控制城市规模既有违城市发展规律,也无益于“大城市病”根治。从新加坡、日本东京等国际先发城市经验来看,大城市不能和“大城市病”画等号!
因此,必须彻底转变营城模式和产业发展方式,通过建设集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复合的产业功能区,实现小尺度空间的区域性产城融合,降低长距离交通出行比例,减少对城市公共资源占用,提升资源要素集约水平,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增强城市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
成都市产业功能区及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着眼战略目标精准施策,鲜明提出以“人城产”逻辑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导向,大力营造产业生态、创新生态、生活生态和政策生态。第四次会议也提出,产业功能区就是要通过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吸引集聚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物流等要素高效配置和聚集协作,形成集生产、研发、居住、消费、服务、生态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城市社区。
成都市产业功能区及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指出,要鲜明“治本、转型、提质”导向,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要着眼“治本”,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彻底转变营城模式和产业发展方式,通过建设集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复合的产业功能区,有效破解城市发展困境和社会发展难题。要着眼“转型”,彻底扭转产业园区思维,做强产业功能、补齐生活短板,打造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空间载体。要着眼“提质”,瞄准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将产业功能区建设成为“人城境业”和谐统一公园城市的集中承载地和展示区,建设成为高品质城市生活社区、特色产业优势区、先进要素集聚区和体制改革先行区,持续增强城市高质量发展竞争优势。
其根本目的,是有效破解传统园区“重生产发展、轻生活服务”“重项目数量、轻企业协作”“重地理集中、轻产业集聚”等问题,着力解决产城分离、同质竞争、公共服务不配套、基础设施不专业等现实问题。建设产业功能区,就是要通过科学布局,尽量减少人的生产生活、企业生产运行对大城市公共空间的无效占用和浪费,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本地配套、就业人群在本地消费。
全面落实“产城融合”所需公服配套建设,天府国际生物城坚持“三生”融合理念,高标准规划建设了一批国际化学校、医院、邻里中心、生态公园等配套设施,签约引进美国BASIS国际学校,社区综合体、永安湖森林公园和绿道建设展示段、配套酒店式公寓、商业街主体完工;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郫都区域精心打造双柏国际化社区,通过e剧场、Block街区等一系列公共空间,充分打造功能区党群会客、组织培育、资源对接以及社区人才文艺创作、志愿服务、生活美学等多功能载体平台。
构筑 区域发展比较优势和中心城市核心优势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指出,要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认为,为了妥善应对复杂形势,有必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不同角度,推动区域经济合理布局,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进而建立现代产业体系,释放经济发展潜力,激活经济发展动力,为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成都市产业功能区及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着眼创新发展培育优势,提出了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转型要求。第五次会议又提出,鲜明“建链、强链、补链”导向,全面提升产业发展能级,鲜明“集聚、集成、集约”导向,创新构建城市核心竞争优势;鲜明“专业、精准、效率”导向,持续推进管理营运体制机制创新突破。
以前,地区的产业培育或者招商引资都是以要素资源的优惠作为吸引力,招到什么企业,就发展什么产业。这种方式粗放,且缺乏系统性的预研,也没有产业生态的规划和营造。
城市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产业引导方式需要做出改变。66个产业功能区通过确立主导产业方向,进一步精准定位和细化优化,达到“一个地方聚焦一个产业,将细分领域打造出市场显示度、行业显示度”的理想状态。产业功能区建设紧紧围绕构建“5+5+1”现代产业体系,深化对产业发展趋势和规律的认识,充分发挥产业政策、人才政策、开放政策带动作用,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政策、一个专班,持续推动产业配套链、要素供应链、产品价值链和技术创新链整体成势。
围绕“建链、强链、补链”,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以京东方等核心龙头企业需求为导向,成功招引路维光电、住友化学等新型显示产业链薄弱缺失环节,推动新型显示集聚成链发展;成都新经济活力区聚焦5G通信产业细分领域,重点招引三大运营商5G创新中心、微软AIOT、微软5G智慧医疗等优质项目,加快培育鼎桥通信、欧珀通信、TCL等终端通讯明星企业。
培育创新能力是产业发展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提高附加值的核心。全市先后开展“校企双进”系列活动20余场,共组织670余家企业与6家高校院所的617项科技成果对接,促成131个项目签约。本报记者 杨彩华
编辑:董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