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产业功能区建设实现城市革命性重塑

红星新闻网 2019-09-27 07:15

——“破釜沉舟推动产业功能区建设这场革命”系列评论之四

□成都日报评论员

回顾人类城市的发展史,革故鼎新对于城市而言,始终是一种常态与必然,这其中,更伴随着对城市定位与发展方向的观念重构、机制重建、政策重塑。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明确指出,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要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这是对城市发展方式和经济组织方式的重大调整,也是新时代大城市转型发展必须实现的目标与任务。

对一座城市而言,人的发展是根本目标,经济增长、城市扩张,一切终将以服务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先发城市经验表明,只要城市宜居环境持续改善,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就业岗位必然增加,人口规模必然扩大。如今,我们的城市正不断步入繁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在此追求梦想,人们对于城市更好的期望亦在增加。当大城市共同面临资源要素约束和环境容量趋紧的双重压力,如何有效增强大城市经济和人口的承载能力,以转型升级激发城市活力,如何在不断地探索规律、把握规律中促进城市的深层蝶变,关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千万人的未来。

2017年7月,全市产业发展大会作出了规划建设产业功能区的战略决策,迄今召开的五次领导小组会议,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和经济组织方式这一理念,始终贯穿其中。两年来,产业功能区建设从认识论到方法论思路愈加清晰,从战略谋划到战术推进局面已然打开,从理论探索到实践创新内涵日益丰富,社会共识也进一步凝聚——产业功能区建设,已成为城市和经济工作方式转变的一场革命。

这场革命,以符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导向,更加注重人的需求和感受。高度关注现代城市人文需求的多样性和消费偏好的差异性,注重从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出发,因地制宜布局生活性基础设施,发展生活服务业,促进人的交流交往,加强良好人文生活和绿色生态环境的供给。

这场革命,以符合城市发展规律为导向,更加注重城市功能和形态。注重推进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复合,协同建设大尺度的独立城市和小尺度的产业社区,推动人口与传统产业由内而外地疏解,促进中心城市加快发展新经济新产业,促进近郊区(市)县加强加快发展城市经济,促进人口分布与产业分布高度契合。

这场革命,以符合产业发展规律为导向,更加注重产业生态和环境。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进而带动经济总体效率的提升,这是经济规律。只有注重产业细分领域的研究,以产业基础能力为牵引,促进生产要素的供给、产业链条的配套、人力资源的协同集成集聚,才能加快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优势。

这场革命,以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为导向,更加注重发展方向和路径。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公园城市为战略方向,优化产业布局、功能配套和项目选择,持续推动制度创新、政策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充分调动社会主体、市场主体参与功能区建设的积极性。

世界城市文明发展到今天,城市已经成为人们寻求价值与希望的所在。新时代的中国,正在重新塑造自己的城市,那些千百年来占据着巨大时空并且各具特色的“人类载体”正在急剧地改变着自己的历史进程。

当下的成都,正处于由区域中心城市迈向国家中心城市,进一步积蓄冲刺世界城市能量的关键节点。瞄准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目标,产业功能区正成为人城境业和谐统一公园城市的集中承载地和展示区,也持续增强着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提升着人们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建设产业功能区是转变城市和经济工作方式的一次革命,是优化空间布局和重塑经济地理的重要抓手,是克服“大城市病”丛生和区域发展同质化的治本之策,是构筑区域发展比较优势和中心城市核心优势的战略支撑。

在新时代肩负使命行进,让成都这座城市延续其过往的荣光,就必须破釜沉舟推动产业功能区建设这场革命。只有真正站在城市长远发展和提升城市综合竞争优势的战略高度,高度重视产业功能区的构建,才能实现城市的长远发展、跨越发展,让更多的人与这座城市一起绽放光彩,奔赴未来!

编辑:申海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