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城市为影棚 用光影品味城市地标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记者 范鱼)9月27日报道 9月28日—30日,在春熙路太古广场,一系列以“盛世礼赞·住建追梦”为主题的成都住建成就展将开启,无数城市新老照片将带市民走进成都的城市变迁。如果将成都比作“巨大的影棚”,摄影师按下的快门,记录着城市生长的痕迹。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成都全搜索新闻网采访了3位作品入选成都住建成就展的摄影师,他们生在不同的年代,各自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了成都的巨变。
【对话者】
迟阿娟
迟阿娟:60后,摄影记者、媒体人,记录成都诸多变化。
“作为一个客居成都的外地人,我把成都当成第一故乡,我愿意用镜头记录它的变化。”
王牧之
王牧之:80后,城市建筑摄影师,关注城市建筑空间和生活方式。
“成都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影棚。城市里的烟火气,生活的转变,都是我拍摄的对象。”
朱毁毁
朱毁毁:90后,新锐摄影师,以灵感、视觉、人文作为拍摄导向。
“我介于新成都人和老成都人之间,我既贪恋成都的古老,也向往它的更新。”
成都的天际线不断向上延伸
“当年成都的地标是哪里?你们最爱拍哪些地方?”面对提问,迟阿娟的记忆一下拉回三十年前,她脱口而出:“蜀都大厦在当时很打眼的。”
“登蜀都,望成都。”老成都有首民谣唱道。在迟阿娟印象中,站在蜀都大厦最高处,就可俯视蓉城。照片中,蜀都大厦四周均是五六层的小楼。九十年代的成都,鲜有高层建筑,一眼望去,天际线上也没有能与之媲美的建筑。作为成都市区最早建成的一类高层建筑,蜀都大厦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高116米,共34层楼,曾有“西部第一高楼”之称。
岁月变迁,成都高楼林立,蜀都大厦已不复当年风光。“三十年的变化是惊人的,曾经的高楼地标迅速淹没在城市丛林中。”迟阿娟说。如今,339电视塔是成都的高点之一。朱毁毁的一张照片中,保留着成都工业时代宿舍的新鸿路,和近在咫尺的339形成了对比。城市里生长出了五光十色的“擎天柱”,新老建筑的对比,是城市发展的痕迹。
来福士广场——王牧之
城南是新成都的代表,这里从不缺乏造型动感的建筑。创意灵感来源于三峡风光的来福士广场,让建筑师出身的王牧之情有独钟。王牧之的照片中,来福士冷峻的外立面反射出蓝天,似乎可以根据外部的景色改变自己的表皮,与城市形态“融而不融”,或许是新地标“亲切而骄傲”的特征。
对城市的理解更加个性化
90年代成都的潮流之地,非春熙路莫属。在迟阿娟一张名为《最后的春熙路夜市》的照片中,乌压压的人头挤满了画面,简易的铁架子就是商贩们的摊位。隔壁的青年路上,广州发来的蝙蝠衫、喇叭裤,就是最时兴的潮流。
最后的春熙路夜市——迟阿娟
2019年的成都,春熙路商圈有了别样的精彩,太古里、IFS的出现,让各领域的领头羊争相进驻,创意、设计、时尚成为春熙路商圈的新注解。
太古里商圈——朱毁毁
站上更高的视角,80后摄影师朱毁毁拍摄了一张太古里瓦片屋顶的照片,除了黑压压的屋顶,画面中没有多余的赘述,犹如一张素描。与迟阿娟综合记录手法不同,年轻摄影师用更加个性化的呈现方式,表达对城市的理解。“这样的转变得益于成都更加的丰富、立体,每个人都无法全面的读懂它,于是个性成为趋势。”
太古里的屋顶——朱毁毁
在朱毁毁看来,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也在变化。他拍摄了这样一张照片:夜晚的太古里苹果旗舰店门口,一位徘徊张望的青年人左右张望,显眼的苹果LOGO下,男孩犹如登月的宇航员,背影孤独而渺小。“这张图片表达了一个意思,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商业区变得科技感十足。与此同时,时尚被划分得极其小众。”他说。
苹果店前的男孩——朱毁毁
热火朝天中,路边小吃摊冒出热气,那是曾经春熙路商业区的点睛之笔。而在当下,人们在商圈的消费方式也早已变化。黑瓦木色窗扉、棕色皮质的沙发、安静闲适的环境,这是王牧之镜头下的一家成都餐厅。“摄影不仅是记录,更是观察,从这张照片中,一眼就能看出成都人的生活越发精致了。”
太古里高宅——王牧之
变而未变的街巷与人情味
成都最动人的特质,莫属它悠然的街巷文化、亲切的人情味。
“宽窄没改造前,是一片瓦房居民区,我爱吃的家庭面馆就在那里,巷子口有人养了一只大狗。”对于成都的街巷,迟阿娟最喜欢的照片是一群朋友在宽窄巷子喝茶,她随手拍的那张。树影投射在脸上,大家正注视一位侃侃而谈的女士。
宽窄巷子——迟阿娟
焕然一新的宽窄巷子——朱毁毁
如今,作为景区地标的宽窄巷子仍有茶铺,妆点方式却已大变。素净的白色墙面面,几幅书法,一支竹影投映。王牧之的镜头下,新式茶馆诗意盎然。“从不修边幅的茶馆,到如今精致优雅的茶空间,是消费场景的多元化。它们在成都的演变和共存,变的是成都人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不变的还是成都人情味。”。
宽窄巷子宽云窄雨——王牧之
新晋打卡地标镋钯街,改造前是成都再平常不过的一条老街。2018英国权威旅游指南杂志《Time Out》评选出的“全球最酷50城市街区”,成都的镗钯街也榜上有名,排在第19位。与纽约曼哈顿、伦敦佩卡姆、北京三里屯齐名。
人们对老成都的怀念,更多是怀念亲切的邻里人情。王牧之认为,他拍摄的城西新建筑——西村,是成都建筑对此的呼应。四合的围院设计,没有大门,寓意着任何人都可以进入的空间。建筑间的回廊,是一种人情的勾连。中部的足球场是共享娱乐的空间。零散的竹林,是人们对“门前有大树白狗”中国式乡愁的执着。“这样的建筑代表成都的精神、人文,是包容的具象表现。”
西村——王牧之
新中国走过70年,中国城市的进化还将不断持续,成都也不例外。在3位摄影师看来,古老的成都将在不断更新中,变成更加美好的家园。
【原创版权,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007235】
编辑:韩钰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