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做强主导产业 推进松潘跨越发展的产业帮扶样板
成都商报 2019-10-09 07:28
松潘县高原红牦牛肉食品有限公司
张爱平和村民检查蓄水池
一园带五区
松潘创意农业产业发展“1+5”布局方案,以松潘县绿色生态产业园为统领,布局5个产业功能区,包括镇坪红椒主题公园、南山贝母农业花园、水晶高原生态蔬菜园、红土藏香猪牧园和圣地花海,重点做强松潘花椒、松潘贝母、松潘莴笋、松潘藏香猪和薰衣草观光5大农业品牌。
只有改变单纯给钱给物做项目的思路,把激发松潘内生发展动力、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作为对口帮扶落脚点,才能夯实稳定脱贫根基。3年来,大邑县援藏工作队队员无比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
着力创新脱贫攻坚和对口帮扶模式,坚持以标准化理念、专业化手段和园区化思路抓产业帮扶,瞄准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致力于打造产业帮扶样板,深入推进松潘产业跨越发展。
●“一园五区”
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
当四川首个国家级农业综合标准示范县大邑,遇上传统农牧业大县松潘,二者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挖掘松潘县特色产业优势,推动农旅业融合发展,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增收,重要的是,推动松潘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大步迈进。“扶贫工作从单纯的‘输血’变成自身‘造血’功能,是现阶段最重要的工作。”大邑县援藏工作队领队,松潘县县委常委、副县长何晓介绍说。
传统农业如何转型?大邑县围绕构建产业生态圈,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制定实施松潘创意农业产业发展“1+5”布局方案,以松潘县绿色生态产业园为统领,布局5个产业功能区,包括镇坪红椒主题公园、南山贝母农业花园、水晶高原生态蔬菜园、红土藏香猪牧园和圣地花海,重点做强松潘花椒、松潘贝母、松潘莴笋、松潘藏香猪和薰衣草观光5大农业品牌。
9月19日,松潘县高原红牦牛肉食品有限公司加工厂,工人们正在对刚刚卤制完的大块牦牛肉进行切割,接下来还有码料、风干、包装等多道工序,和普通加工厂不一样的是,整个生产工序流程,都可以从参观通道,隔着玻璃完整地看到。“以后,这会是游客参观的一条线,透明的生产流程,既有趣,也让游客放心。”大邑援藏工作队队员、松潘县绿色生态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张波介绍说,在园区厂房,建设中的冷链、冻干生产线正在陆续完成设备安装。未来,松潘绿色生态产业园区将集生鲜加工、冷链储存运输,中药材加工处理等等功能为一体,大大弥补了传统农业生产“看天吃饭”的短板。
不仅如此,“一园五区”的产业布局,绝不是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的简单组合,产业联动、创意创新,无论是生态蔬菜园,还是中药材种植基地,都与农业生产、文化旅游紧密联系,每一个生产基地,就是一个旅游景点。
●有了盼头
十里乡打造特色风情小镇
从松潘县城驱车,不到20分钟路程,就到了十里乡。该乡紧邻松潘县城,国道213穿乡而过,虽位于九环线黄金地带,却属于典型“灯下黑”,一共6个村就有3个是贫困村,十里乡也是大邑县的重点扶贫乡。
“乡上自然资源匮乏,仅靠种植业让大家看不到脱贫的希望,又没有好的产业发展,久而久之,大家也失去了信心。”十里乡党委书记许佳云告诉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这一点,大邑县援藏工作队派驻到十里乡火烧屯村的驻村干部严建文深有体会,刚来的时候,村民们明显有抵触情绪,认为驻村扶贫不过是来走过场。
实际上,以火烧屯村为例,白墙青砖的院落保留着回族的建筑风格,有着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具有良好的旅游资源基础。大邑县对口帮扶松潘后,以打造十里乡回族风情特色旅游小镇为契机,按照让民宿游“进得来、住得下、留得住”的旅游产业发展思路,采取基础先行、民宿先试、文化同步的举措,累计投入帮扶资金734万元,进行旅游集体经济扶贫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旅游业,老百姓一下子就觉得生活有盼头了,共有201户村民入股旅游集体经济建设,每户入股2万元。”许佳云说。
紧邻新的213国道,前往川主寺方向,一个宽敞、大气的服务区让人眼前一亮,“服务区规划了大小车位200多个,其中大巴车的车位78个,主要针对团体游。”许佳云说,服务区正在招商中,配套的餐饮、农产品销售摊点也即将投入使用。“九寨沟景区重新开放了,高速公路也要通了,游客回来了,就让村民看到了发展的希望。”
人物故事
手术后他拄着拐杖回松潘
“有人的地方我都要走到”
现在,52岁的张爱平,右脚还留有钢板和手术时的疤。2018年12月底,张爱平意外踩到了薄冰,右脚骨折。伤筋动骨100天,医生让他至少休息3个月,但牵挂着松潘县的水务工作,只在大邑待了20多天,拄着拐杖的张爱平又回来了。
2018年8月,作为大邑县第二批援藏工作队队员、原是大邑县水务局工程师的张爱平,挂职松潘县水务中心副主任。同时,张爱平也是同期队员中年龄第二的“老大哥”,年过半百的他,主动请缨援藏。
“以前就是吃河沟里的水嘛。”青云镇石河桥村村支部书记徐家福告诉记者,以前村里家家户户都是大水缸,肩挑、背扛、马驮,浑浊的河水澄清后饮用。松潘县多数村级饮水设施取水口属无人区,引水渠、过滤池、沉淀池、蓄水池等设施存在年久失修、漏水情况,在冬季极易出现冰冻,造成生活用水不足。
2018年12月11日,加班的张爱平踩到薄冰摔成右脚骨折,当即被送回大邑医院手术。术后,张爱平不顾医生的劝阻,只休息了20多天,就又回到了松潘。回来后得知,毛尔盖克藏村有一处水源地海拔3890米的取水口出现断水,用水户只能下山背水生活。张爱平带着小腿上还未取出的钢板,往返走了2个多小时的山路,实地查明水源地的建筑物情况,制定了改造方案,克藏村的村民又重新喝上了方便的自来水。“拄拐杖走得动,走不动的地方,他们扶我一把嘛。”乐观的张爱平这样说。
镇江关灌溉水管老化,镇坪乡新民村、金瓶村饮水设施老化,红土乡学校因山洪导致主管断裂不能通水、燕云乡卡龙村蓄水池老化等等问题,松潘县20多个乡镇村都有张爱平的足迹。“有人的地方我都要走到。”9月19日,张爱平又一次来到青云镇石河桥村,查看海拔2800米处的蓄水池,水位情况怎么样,水质是否清澈达标,家家户户的水龙头里是否能够顺利出水。这样的检查,每个月,张爱平至少要走七八个点位,大部分都在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山。
记者手记
在采访中,听得最多的与产业发展、民生工程、乡村振兴都有关的词汇,是“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队伍”。每一批援藏工作队在高原的工作时间都不超过2年,藏区生产发展、医疗技术、教育水平的进步,需要长久和稳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抓干部培养、抓制度建设,“结对子”“传帮带”“师带徒”,三年来,大邑援藏工作队为松潘培养了300多名业务骨干,把大邑的经验留下,为巩固脱贫成果长效机制留人才。
成都传媒集团特别报道组记者 于遵素 胡科 摄影记者 陶轲
原标题:做大做强主导产业 推进松潘跨越发展的产业帮扶样板
编辑:邓思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