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老农培育花花生获专利 却因推广不力滞销

成都商报 2019-10-10 08:40

  

李先明的租住屋中堆放着大量花生

在四川射洪县金华镇的一处河滩地,67岁的李先明用了很大力气,才剥开坚硬的花生壳,颗粒饱满,色彩鲜艳,有着好看的纹路。

李先明提供的宣传资料显示,他的彩色花生有红、白、黑、半红半白等颜色类型。在2013年获得的专利证书上,李先明将自己的彩色花生命名为“花花生”,并注册了“花花之声”商标。

金华镇副镇长宋愁告诉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李先明的花花生在该镇一度达到数百亩的种植规模,并成立了公司和合作社,但因为花花生价格较高,加上李先明生病,导致花花生销售困难,目前种植规模已大幅萎缩。

耗时10多年

村民自主培育“花花生”

中午时分,李先明带记者去了他的花生地。

比普通花生晚熟两个多月,李先明的花花生要等到11月下旬才能收获。花生种在涪江边的河滩地上,长势很好,植株比普通花生要高。而拔出来的花生,颗粒饱满,色彩鲜艳,看起来很漂亮。

李先明细数花花生的特别之处,首先是这花生壳特别硬,他蹲在地里,用了很大力气,才剥出粒来。“花生富含硒元素、氨基酸等。”他把北京某研究所的检测报告展示给记者,叹息道,“很多人不晓得我这花生的特别之处。”

李先明年轻的时候在村里担任农技员,培育过水稻、油菜等良种,并到绵阳农校的种子培育专业学习了3年。改革开放后,他又开了10多年货车,有了一些积蓄后,“还是放不下种子培育”。

出于爱好,李先明从1994年开始投身于油菜、花生种子的培育。这期间,他花完了积蓄,还找亲戚朋友借了不少钱,最终培育出了良种花花生和良种油菜,并于2012年和2013年两次申请了专利证书。

李先明说,当年吃了不少的苦,花花生是自己耗时10多年的心血培育出来的,所以一直希望能够广泛推广,并最终使更多农民受惠。

花生滞销

至今库存数千斤

老伴去世,子女在成都工作,李先明一个人租住在金华镇临街一处房子里。租住屋里堆满了花生,编织袋一袋一袋地码放在墙根处。记者数了一下,共有70多袋,以每袋30斤计算,家里堆放的花生超过2100斤。

这还不是全部的库存。在金华镇百箩村一处民房和花园社区地里的工棚中,李先明还至少堆放了4000多斤花生。

李先明称,这些花生都是去前年产的,最近他正请人把花生剥出来,准备榨油销售。李先明说,以前是通过与人合作,在网上销售,也跟旅游公司有过合作销售。

李先明告诉记者,在金华镇花园社区,自己曾租了200多亩地种花生。这一时期,除了自己大面积种植,还把花花生的种子卖给村民种,村民种后,自己再保价回收。金华镇新街村的庞应兴告诉记者,自己种过三年花花生,但去年开始没再种了。村里多户村民也种过李先明的花花生,跟他一样,如今也没再种了。

原因是卖不出去,李先明资金上也比较困难。庞应兴告诉记者,李先明生了一场病,后来项目没能继续。

李先明告诉记者,虽然自己2017年患上的脑溢血目前已经痊愈,但记忆力大不如从前,从2018年开始,他没再大规模种植花花生。

滞销原因、价格高,推广不够

李先明的女儿李丽告诉记者,因为平时在成都上班,父亲种花生的事情,自己不是很清楚,但有一时期,确实规模比较大。

在金华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宋愁的印象中,李先明是一个务实肯干的人,生病后,确实精力大不如从前。他的公司和合作社,当地相关单位给予了应有的支持,但项目最终失败,还是因为销路问题。

宋愁说,李先明的花生包装成袋后,曾在当地超市上架销售,但“卖得一般”。他认为,花花生营销推广欠缺,又比普通花生贵很多,自然不好卖。

记者在李先明的租住屋看到,一些袋装的花花生摆放在桌子上,墙边还堆放着花花生的礼品盒。而他位于花园社区地里的工棚已经垮塌,里面除了堆放的花生,也有多个礼品盒堆放在地上。

村民庞应兴介绍,以前种花花生,是从李先明那里购买种子,他种了几分地,一年种子钱大概要200元,产100斤左右花生,他再以每斤8元至10元的价格卖给李先明,李先明再统一销售。

李先明称,自己以前其实卖得不错,每年产几万斤花生,大部分都卖出去了,曾一度欠下的200多万元外债,目前大部分已经还掉了。

曾帮李先明负责合作社管理工作的龙金蓉(音)告诉记者,自己目前还种了一小片地的花花生,据她所知,少许村民也还在种植,对于花花生推广种植的未来,她表示“说不清楚”。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杨灵 摄影报道

原标题:四川老农培育花花生获专利 却因价格高、推广不力滞销

编辑:邓思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