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含西岭千秋雪 西岭或是幺妹峰

华西都市报 2019-10-14 07:42

雪山巍峨,亘古不变。在没有数码产品的古代,众多文人通过诗词留下了他们的观山记录。从诗咏到拍摄,人与雪山的情结从未改变。成都两位雪山爱好者,旁征博引,查阅大量历史文献,结合天文、物候、农艺,从多个角度研究了杜甫诗词,考证出“窗含西岭千秋雪”所指并非今日西岭雪山,“玉垒浮云变古今”中的玉垒山也不在都江堰。

四姑娘山幺妹峰。

四姑娘山幺妹峰。

爱好者分析

杜甫看到的是四姑娘山

公元760年,放弃官职的杜甫辗转至成都。溪水环绕、芙蓉花开的锦官城足以抚慰他前半生的漂泊动荡。“蓉漂”的3年,应是他一生中最安定温暖的快乐时光。在成都期间留下的200多首诗中,包含“窗含西岭千秋雪”在内,描绘雪山的有8首。

在草堂他望见“西岭纡村北,南江绕舍东”,泛舟浣花溪目睹“练练峰上雪,纤纤云表霓”,出城看见“远烟临井上,斜景雪峰西”,出郊极目“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为赏夕阳“暮倚高楼对雪峰,僧来不语自鸣钟”,前往青城路上不禁感叹“东郭沧江合,西山白雪高”,离开成都还在回忆“雪岭界天白,锦城曛日黄”。

西山、西岭、雪峰西是杜甫雪山诗词中的高频词汇,城西、草堂、浣花溪、高楼,则是他的观山地点。“窗含西岭千秋雪”脍炙人口。西岭雪山所在的大雪塘一带,海拔最高5000多米,并非终年积雪,显然不符合“千秋雪”的标准。“从方位和积雪情况看,杜甫所看到的雪山,极有可能是四姑娘山幺妹峰。”雪山爱好者赵华分析。

如今的杜甫草堂成为游人到成都必游之处。

如今的杜甫草堂成为游人到成都必游之处。

5

查阅诗词

勾勒杜甫在成都时间线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大部分人都认为写作时间是在春天。赵华通过分析考证认为,写诗时间应是764年初夏。

在《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中出现的“长笋”“梅熟”“松高”,和《绝句四首》中的名物一一对应。

通过诗词描述,赵华勾勒出杜甫在成都的时间线。

760年,松、竹、梅都才新植,新竹不出笋,所以“堂西长笋别开门”不可能是在草堂初建的当年。

“梅熟许同朱老吃”中提到的梅子,则在春季、秋季或雨季适宜栽种,一般要在种下之后三四年才开始挂果。“因此至少在761年、762年是看不到梅子挂果的。”

宝应元年(762)七月杜甫前往梓州(今三台县);广德元年(763)八月,他又漂泊于阆州、梓州两地;广德二年(764)三月重返草堂。“别来忽三载”,此时的梅子应该开始挂果了。永泰元年(765)五月,杜甫离开成都。那么,“堂西长笋别开门”和“梅熟许同朱老吃”只剩下广德二年(764)了,也就是《绝句四首》组诗的唯一时间窗口。

考证物候

五月至七月观雪山最佳

通过比对黄鹂鸟和青梅的物候条件,赵华认为成诗时间是在公历5月。

赵华查阅竺可桢编纂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发现,唐代入夏时间要早于现代。初夏过后采摘青梅,公历5月底到6月初(约为阴历四月);然后6月中旬到7月上旬(约为阴历五月)持续阴沉多雨天气,时值梅子成熟,故称“梅雨”或“黄梅雨”。

“四月熟黄梅”的四月,是阴历夏季第一个月,对应公历约5月前后间,比今天的梅熟季节提前了近1个月,也就是说唐代甚至阴历三月即可采青梅,已经进入气候学上的初夏,“梅熟许同朱老吃”说的应该就在将熟未熟时。

同诗“堂西长笋别开门”中,4年前从韦班处寻来的绵竹长出了长笋,按现在绵竹笋期为5月,较长的笋则应在5月底。唐代大约提前到4月底,对应阴历也正好是三月底采青梅的时节。

笋已长、梅将熟,接下来的“黄梅雨”,还可能产生一个“梅雨寒”的气候现象,第二首诗中的“因惊四月雨声寒”描写的正是梅雨寒,对应公历约在5月。由此可见,《绝句四首》中,从“梅熟许同朱老吃”到“因惊四月雨声寒”,基本上是由青梅到黄梅的时间先后顺序编排的。

再说黄鹂,黄鹂属共31种68个亚种,中国有6种,常见的为黑枕黄鹂,俗称黄莺、黄鸟,主要生活在温带和热带,在中国是夏候鸟,冬季迁往热带地区越冬,春末夏初迁入中国,正当青梅时。

而根据近年来在成都遥望雪山的记录统计表明,夏季强对流天气较多,冷热交替频繁,“雨声寒”以后转晴时,以夏季的5、6、7月看到雪山次数最多、品相最好。

从概率角度综合地看,在“笋长”“梅熟”“四月寒”“黄鹂”“雪山”以及组诗本身排序构成的大概率组合下,“窗含西岭千秋雪”正好处于“四月寒”期间或之后的成都观山高峰期。

赵华认为,广德二年(764),杜甫在回到成都度过第4个夏季,才写出“窗含西岭千秋雪”的佳句。

玉垒浮云

泛指太子城至九峰山一线

伍松标注的太子城九峰山一线山峰。

伍松标注的太子城九峰山一线山峰。

伍松标注的太子城九峰山一线山峰和水系。

伍松标注的太子城九峰山一线山峰和水系。

另一位雪山爱好者,毕业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伍松,耗时一年,总结了卓文君、扬雄、岑参等35人描绘在成都地区目击川西群山的诗词。他又单车骑遍成都20个区市县进行地理和历史文化考察。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通过考证古籍和实地探访,伍松认为:诗中的玉垒山,并非都江堰以西的玉垒山,应是泛指彭州太子城至九峰山一线山脉。

伍松发现,在都江堰、汶川、理县、茂县县志中都有关于玉垒山的记载。有关玉垒山的最早文字记载出自《汉书·地理志》:“绵虒(sī),玉垒山,湔水所出,东南至江阳入江。”意思是说玉垒山在绵虒县,是湔(jiān)水的发源地,湔水向东南流到江阳注入长江。顺着这个思路,伍松觉得,只要找到湔水的发源地也就找到玉垒山所在了。

那湔水是现在的哪条河流?伍松开始对几种说法一一考证:有的说是现在彭州的湔江;有的说是现在都江堰市的白沙河;有的说是指现在的蒲阳河-青白江;还有说法是今北川县的湔江。

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验证,他发现彭州的湔江发源于太子城-九峰山区,这一带的山峰海拔基本都在4000米以上。“既然玉垒有‘浮云’,那么玉垒当然是较高的山,而不会是海拔仅几百米的小山。况且‘玉垒浮云’是作者登楼所见的,虽然从理论上来说在成都是可以看到都江堰之玉垒山的,但它实在太低了,远没有太子城至九峰山那样显眼。”伍松推测说。

而对于大家所熟知的都江堰玉垒山,海拔仅865米,在汉代叫“虎头山”,因状如伏虎而得名。伍松考证后发现,汉景帝末年,此山又名“灌口山”,到了唐代,在此山下设玉垒关,才以关名山,称此山为玉垒山。

“西蜀关山入九天,今歌一曲蜀国弦。子云已赋蜀都胜,杜甫常称西岭颜。玉垒浮云万古变,锦江春水千年传。山川灵气钟成都,惟愿长居天府原。”这是伍松自己写的一首诗。在考证文章中他写道:玉垒浮云,悄默无言,见证了成都的过去,陪伴着成都的现在,亦将与成都共赴未来。(封面新闻记者杨涛摄影报道)

原标题:窗含西岭千秋雪 西岭或是幺妹峰

编辑:张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