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流建设3大功能区 差异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
红星新闻网 2019-10-23 07:27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
今年国庆节期间,由50万株鲜花组成的15000平方米巨幅国旗刷屏网络,助推空港花田跻身网红“打卡”首选地。
空港花田位于双流航空经济产业功能区,它的建设推进,是双流区以多维场景营造增强复合功能,着力打造产城一体、职住平衡的城市新型社区,推进功能区建设的最新实践。如今,“绿满双流、花重广都”的空港公园城市成为双流居民家门口最靓丽的风景。
记者了解到,自全市产业发展大会以来,双流区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围绕“思维方式之变、产业发展之变、城市转型之变、机制创新之变”促进产业功能区建设发展。围绕“人港城产”融合发展这条主线,该区聚焦“定位、集群、功能、机制”关键领域,推进双流航空经济产业功能区、成都芯谷、天府国际生物城三大产业功能区差异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突出龙头项目引领功能区发展,构建“1+3”现代适航产业体系。着力打造产城一体、职住平衡的城市新型社区。积极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功能区高效集约发展。加快建设国际知名、全国一流的航空经济之都。
关键词:定位
走出一条以空港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2018年,税收过亿元企业中航空企业占比87.5%;年产值或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以上企业111家,10亿元以上企业19家、其中航空企业占比接近50%……
“立足充分用好航空枢纽优势、开放口岸优势和政策机遇优势,双流区提出打造‘中国航空经济之都’的目标,努力走出一条以空港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要实现这一目标,其中一个重要抓手就是航空经济区!”双流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双流区作为全国第四大航空枢纽所在地,是国家“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的空中门户,也是国家级四川天府新区和自贸试验区、成都临空经济示范区重要承载地,立足空港资源禀赋,双流区进一步明确功能区形态定位、产业选择和具体路径,设立航空经济区、成都芯谷以及天府国际生物城3个市级产业功能区,努力实现功能区差异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
其中双流航空经济产业功能区重点依托空港自贸试验区(34.01平方公里全省面积最大)、临空经济示范区以及综合保税区、6个指定口岸等开放平台,主要发展航空运营服务、航空制造维修、航空物流、跨境贸易、航空金融和航空总部等航空经济6大业态,致力推动通道枢纽向经济引擎转变,打造开放功能强劲、适航产业发达、消费国际时尚的航空经济高地。
成都芯谷重点依托高校院所、创新服务平台和军民融合企业,聚焦“芯、屏、网、云”4个领域,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信息安全、大数据等电子信息产业,打造国家级军民融合创新转化枢纽。
与高新区合作共建天府国际生物城,坚持“优势互补、充分授权、封闭运行、专业运营”原则,围绕构建“四链条一社区一体系”生物产业生态圈,共同打造世界一流生物产业园。经过3年多努力,目前生物城建成区面积突破5.5平方公里,引进亿元以上项目67个、总投资超过900亿元。
关键词:集群
突出龙头项目引领 构建“1+3”现代适航产业体系
功能区的核心是产业,趋势是集群。双流区突出龙头项目引领功能区发展,加强产业上下游协作配套,着力构建以航空经济为引领,以电子信息、生物产业和绿色能源等特色优势产业为基础的“1+3”现代适航产业体系。
在区级层面成立了11个专业招商小组,围绕“两图一表”,瞄准“六类500强”目标企业,先后在曼谷、新加坡、伦敦等地举行专场推介会,开展全链条招商。今年新引进民航校飞中心西南基地、浪潮软件等亿元以上产业项目49个、总投资993亿元。
不仅是招项目,双流区着力打通招引、落地、建设、投产全环节,构建投资促进“前端、中端、后端”工作闭环。今年以来,先后举行项目集中开工3次,亿元以上在建项目58个、总投资1177亿元,17个重大项目建成投产(运)。
当前,以功能区为承载,双流区重点打造航空经济、电子信息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航空经济方面,2018年以来聚集投资亿元以上航空项目33个,航空产业规模首次突破千亿大关。目前,已聚集国航、川航等基地航空公司9家,运营航空公司84家;四川国际、川航维修等航空维修企业15家,中国商飞、中航材等重点关联企业45家;航空总部和商务服务企业22家,初步实现了成链集群化发展。今年1—9月,西藏航空成都基地、东航中心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运),肉类口岸通过成都海关验收,实现全省飞机整机融资租赁“第一单”。
电子信息方面,双流区依托中电熊猫、中国电科、瓴盛科技等赋能型项目,成都芯谷、浩朗科技等平台型项目,以及专业论坛,推动补链强链扩链。2018年以来聚集投资亿元以上项目68个,产业总规模突破600亿元,形成“龙头带动、集群协作”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格局。预计到2021年,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
关键词:功能
增强功能区复合功能 打造城市新型社区
功能区不同于传统产业园区,关键就是在功能的有效集成和融合叠加。在实际建设中,双流区注重以多维场景营造来增强功能区复合功能,着力打造产城一体、职住平衡的城市新型社区。
在提升生态功能方面,该区建成4500余亩空港中央公园,黄龙溪古镇又添新景点、由华侨城开发的“欢乐田园”开园运营,空港花田成为网红“打卡”地,空港绿道贯穿全域,今年上半年,结合世警会等重大赛事活动,完成双流体育中心改造和沿线骨干道路景观提升,“绿满双流、花重广都”的空港公园城市成为靓丽风景。
在提升生产功能方面,双流区遵循“先公建后产业”原则,实施功能配套“补短板”计划,加快建设3000余套人才公寓,变电站、污水处理厂、分布式能源等一批基础设施投入使用,建成标准厂房90万平方米、商务办公楼宇70.5万平方米。
在提升生活功能方面,今年以来,新(扩)建成10所学校、新增学位7100余个,英国威斯敏斯特公学第一所海外学校启动建设。市七医院建成接诊,华西医院领办区一医院,华西国际医院开工建设,区妇幼保健院、区中医医院分别与华西第二医院、成都中医大附属医院结为医联体。
在提升消费功能方面,以空港商圈建设为抓手,聚焦空港商务区、空港国际社区等支撑板块,大力实施高端酒店、国际会议中心、城市适航会展等项目,皇冠假日酒店建成投运,商务区展示中心已开工建设、预计明年上半年投用,不久以后空港商圈将成为一个集国际购物、商务办公、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国际空港消费新中心。
关键词:机制
创新体制机制 推动功能区高效集约发展
在功能区建设实践中,双流区将坚持以团队、管理、政策、运营“四个专业化”为方向,积极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功能区高效集约发展。
在管理体制上大力推进“局区合一”,区级经济部门与功能区管委会主要负责人“一肩挑”、班子成员拉通使用,并将部门科室与功能区部室统筹设置,组建园区服务科、承担区级主要审批事项,更好服务区内企业。
在人员使用上探索开展“员额管理、全员聘用、绩效考核”改革,以责设岗、以岗定员、竞聘上岗、人岗相适,进一步激发功能区干事创业活力。
在开发运营上重组3家区属国有公司重点服务功能区建设,与具有专业策划运营能力的央企、民企结为“城市合伙人”,逐步形成“区属国企主体、专业企业参与、投融建管运一体化”综合开发模式,推动功能区向专业化公司运营转型。
在协同创新上着力用好驻区34家高校院所、10万在校本科生、25个国家级创新平台的智力资源,深化与川大、电子科大、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动力研究院等单位的战略合作,构建“政府搭平台、企业提需求、院校给成果”的协同创新体系,与中物院联合成立“双银创”科技公司、已孵化创新型项目30余个。
在营商服务上按照“应放尽放、充分授权”原则,将区本级规划建设、招商引资、城市管理等权限下沉功能区,自贸区企业服务中心审批事项增至315项。引进专业服务机构31家,实施重大项目半月调度,每周开展“企业咖啡时”活动,协调解决企业问题,实现“企业办事不出功能区”。
在“金融小环境”培育上,组建总规模298亿元的24支产业发展基金,通过“政企银担保”联动,提高企业融资便利度,今年以来帮助中小微企业融资近400亿元,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打牢基础……
专家点评
定位准, 有支撑、力度大、成效快
——中国民航大学临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博导曹允春教授
“双流区依托机场发展航空经济,建设产业功能区,定位准、有支撑、力度大、成效快。” 曹允春认为,双流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产业功能区建设的要求,在对战略优势资源研究运用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更加鲜明航空在发展中的战略引领,凝聚起打造航空经济之都的共识。双流立足比较完备的口岸平台,聚焦主导产业主攻方向和细分领域,引进培育了一批层级高、带动力强的企业和项目,打造了千亿级的产业集群。同时,双流区以“归零意识”谋划航空发展,专门成立航空经济局来抓航空经济,聚焦聚力提升产业功能门户枢纽地位,航空经济已成为双流发展的动力引擎。此外,该区在适航产业的聚集、功能配套的完善、人港城产的融合、开发运营的创新等方面,都反映出双流产业功能区建设的实效。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是典型的城市性机场,5000万的人流与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在这里交汇融合,建设空港商务区有基础有条件,必将成为双流高质量发展的新兴动力源。” 曹允春建议,双流区要强化片区城市设计,提前做好专项规划。同时强化集成复合理念,坚持“高强度、大联通、等价值”开发思路,推动城市空间三维立体开发,实现地上、地下、空中互联互通,高品质打造城市地标,并促进会议展览、商务活动、商贸购物、休闲时尚等业态互为配套、融合发展。此外还应强化功能性项目引进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品质、发展高端业态、营造多元场景,建设现代化国际范的一流空港商务区。
王鸿明 刘伟 本报记者 陈方耀 文/图
编辑:邓思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