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社区发展治理擦亮幸福之城名片

红星新闻网 2019-11-22 07:11

□本报评论员

成都,“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在这张榜单上,成都已连续十年位居榜首。城市的核心是人,人是城市的尺度。人们幸福的笑靥,是城市发展能级的映照,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在闪耀。这样的幸福感从哪儿来?从4300多个给人们以获得感的城乡社区中来。幸福之城的背后,凝结着千百个幸福社区。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我们都生活在社区里,社区的变化,群众看得见,感受得到。老百姓的切身感受,就是社区发展治理成效的最终检验标准。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成都社区发展治理的逻辑起点。依循这一治理逻辑,成都正努力探索一条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符合超大城市治理规律的社区发展治理新路。

超大城市治理,已成为城市治理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世界性难题。现有城乡社区4300多个,常住人口1600多万,实际服务人口超过2000万,停车难、养老难、环境脏乱、物业服务不规范,社区服务人手短缺、经费不足……与快速前行的城镇化进程同步,社区治理中的诸多难题和短板,正让老百姓的幸福感逐渐“打折”。如何破解难题?如何让流失的获得感回归?成都改变过去单纯强调“治理”的理念,将“发展”和“治理”并提,努力实现二者良性互动、同向发力。

社区就是我们的家园,从衣食住行、就医上学到退休养老,我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往往都离不开社区环境、社区发展和社区服务。如果社区治理不能回应百姓的期待,不能让群众得到实际利益,这样的治理就得不到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城市发展了,实力增强了,才能为有效治理提供物质基础和动力支撑。正因如此,成都抓社会治理,才会以“发展”为突破口,用发展的思维、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格局来思考问题,并通过发展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城市谋发展,群众得实惠。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解决好了,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更多高品质服务,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当然会越来越强,党的执政基础也因此变得更加牢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最终才不是一句空话。

抓发展就是抓住了“牛鼻子”,发展的动力从何而来?从制度创新而来。通过机构创新,成都领全国之先,在市委层面成立专门机构——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统揽全局抓社区治理,打破“九龙治水”格局。通过共建方式创新,成都遵循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避免政府大包大揽、越位错位,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通过新技术手段创新,成都集成50余个APP和40余个公众号功能打造“天府市民云”,避免群众线下跑腿奔波,一站式满足生活缴费、电子社保卡、公积金贷款等日常高频服务需求。为解决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足、公益组织效率低下问题,成都率先在全国认定首批“社会企业”,以创新方式挖掘共建突破点……

制度创新优势正一步步转化为城市治理效能,也让群众的获得感得以回归和延续。

我们欣喜地看到,曾经的普通社区,通过智能小区建设,手机一划,活动可查,用脸一刷,门禁开啦;曾经的桐梓林社区,“洋助理”当起了沟通员,外籍人士成为“社区人”;曾经下辖18座商业楼盘、见面都是陌生人的商住社区,如今每周提供十个免费公益活动和课程、打造社区邻居节、趣味运动会,让每次活动都像过节一样热闹温馨……不论是“成都创新探索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新模式”荣获“2018年民生示范工程”第一名,获评福布斯“最适合新生活的宜居城市榜”第六名,还是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都是成都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成效最直观的体现、最有力的注脚。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一切宏大叙事,必回归于人本坐标。让城市更有温度,让市民生活更有质感,这是成都社区发展治理的最初起点和最终落脚点,也让成都这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更具魅力。

原标题:让社区发展治理擦亮幸福之城名片

编辑:韩钰宁